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合集下载

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本

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本

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本体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宋文娟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说明文涵盖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表达科学准确,其中蕴含的语文元素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的灵魂,更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说明文教学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科学严谨性,感受语言描述的生动性,让说明文教学“语文味”更浓。

一、巧妙运用朗读,提升学生良好朗读能力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说明文主要以对事物特征以及事物道理说明为主,文本相对理性,但是也需要学生能够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读,只有站在文本视角下,学生才能领会作者的感情以及作者所表达的重点。

因此,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巧妙运用朗读教学,采用多元化策略,结合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

首先,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说明文中的第三人称以及事物名称,用第一人称“我”替代进行朗读。

通过这样的朗读方式,能够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愿意将自己的情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

如,在讲解《恐龙》这篇文章时,教师可针对学生群体对恐龙的喜爱心理,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恐龙进行朗读练习,但是,学生要在朗读时将文章里恐龙的名字替换成“我”,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恐龙。

这样,在学生练习朗读时,各种各样、多种类型的恐龙立马充满整个课堂,学生兴致高昂、气氛热烈,课堂氛围活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其次,在说明文教学过程中,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时机,乐之都维也纳》这篇文章时,介绍音乐之都维也纳,堂氛围,能力。

二、巧抓关键词句,说明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键信息,表达的主旨内容进行概括,信息的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科普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科普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科普说明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小学语文课程中,教材的编排考虑了多体裁多内容,如记叙文、科普说明文、古诗、儿歌、寓言、小说等。

其中科普短文在各年段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科普短文编排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常用的说明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

对于此类短文,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可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把握“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凸显工具性1.“换位”思考,积累词句“换位”这里指把某句话或某些词语调换位置。

对课文中结构相同的词语、句子采用调换位置的方法教学,可使学生体会词句的准确恰当。

如:第三册(语文版)《我是什么》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生动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猜想。

教学时,除了突出汽、雨、雹、雪的不同形态外,还要抓住“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眺舞唱歌”这段话,对带点词采用调换位置的方式比较,使学生体会这些词的准确性。

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各年段中也提出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

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因此,在“换位”体会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积累就顺理成章了。

2.“变序”训练,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变序”就是将课文中一些段落换成不同的顺序,而表达的意思不变。

如:第九册(人教版)《鲸》的第二段,介绍鲸的进化过程是采用“结果一原因”的顺序来说明的。

可指导学生用“原因——结果”的顺序来介绍,先介绍鲸的进化过程,再说明它不是鱼类。

通过变序训练,让学生体会两种说明方法说的都是相同的内容,但表达的效果却不一样。

3.转换体裁,加强运用中高年级的说明文,多是用第三人称介绍。

可结合文本特点,变换体裁,加强运用训练。

如《新型玻璃》,可让学生扮演玻璃推销商进行介绍,也可用“我”的表达方式来介绍。

又如《鲸》,也可引导学生站在鲸的角度来自我介绍。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教学流淌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是一种常见又实用的文体,它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授知识,激发兴趣,训练思维,培养阅读能力的重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不少的说明文。

由于说明文往往缺少精彩的故事情节,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老师常常会觉得说明文是枯燥乏味的。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讲授一些说明方法。

这样一来,说明文的教学就成了科普课、科学课。

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就荡然无存了。

《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明确告诉了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特色;要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学习;要重视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而,要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体现语文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一、品词赏句,领悟精妙文章是由一个个词语和一句句句子组成的。

个性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承载着文章的精妙、言语的精彩。

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的语言就特别准确、简洁、通俗易懂。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一定要引领学生从词语和句子入手,细细品读、感悟。

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领悟遣词造句的方法。

1.在“删”、“增”、“换”中品词赏句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删除、增加、调换一些词语或句子,然后引导学生跟课文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往往就能领悟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例如,在《鲸》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读课文时故意把“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虎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这两句话中的“主要”这个词给漏读。

学生察觉出与课文不同纷纷向我指出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主要”这个词语可不可以漏掉,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立即就明白“主要”这个词在这里是不能漏掉的。

如果没有“主要”这个词,就是说须鲸只吃虾和小鱼,虎鲸只吃大鱼和海兽,其他的食物他们是一概不吃的。

让小学说明文教学洋溢着语文味

让小学说明文教学洋溢着语文味

学生 , 让说 明文教学“ 活尝试 : 咬文嚼字 。 品 出语 文 昧


大部分说 明文往往通过 因果 、 连锁 、 比较 、 分 合等逻辑 关 系来 构思组篇 , 揭示事物 间联 系规律 , 说 明事物 的特征 、 原 因等 , 结 构严密 , 逻辑性强 , 既 是 对 学 生 进 行 辩 证 唯 物 主 义教 育 的好 教 材 ,又 是 培 养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和认 识 能 力 的 范 文 。新 课 标 指 出 , 语 文 课 程 要 重 视 语 言 的积 累 , 这 点 在 教 学 说 明文 时也 不 例 外 。 如说 明文《 冬 眠》 中有 这 么 一 段 文 字 描 写 “ 冬 眠 不 是 睡 眠, 和一年 四季也扯不上关系 。一般地说 , 它是动物在 漫长 的严冬 ,在不容易找至 0 食物的季节 中减少体 力消耗的一种 自然现像。如果你 在七月把动物放进 冰箱里 , 它也是要冬眠 的 。因 此 , 低 温 是促 成 冬 眠 的 主要 原 因 。” 在教学时 , 一 要让
在教学说 明文《 大 自然的语言》 后, 把学生 分为“ 白云 ” 、 “ 蚂 蚁” 、 “ 蝌蚪 ” 、 “ 大雁 ” 、 “ 年轮 ” 等 角色 , 通过文本 的理 解 , 用 自 己的 语 言 加 以组 织 ,通 过 扮 演 各 种 事 物把 枯 燥 的 文 字 用 动 作 和 语 言 展 示 出来 , 加深理解。活动中 , 还 可 以 自己 对 课 外 常 识 的 了解 , 扮 演 自己 所熟 悉 的角 色 。 又如教学第五 册课文《 新型玻璃 》 中, 为了促使 消极语 言 内 化 为 积极 语 言 , 组织学生“ 我是 出色的推销员” 的活动 : 新型玻璃 已经研制出来了 ,公司想招聘几位优 秀推销员来 推销 自己的产品 ; 你准备 推销哪种玻 璃呢 ? 请 你选择 一种 。 推 销 同 一 种 产 品 的 同 学 组 成 一 个 小 组 ,共 同设 计 好 推 销 方 案, 然 后 演 一 演 。 在 活 动 中学 生 兴 趣 浓 厚 。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许多老师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

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

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

那幺,怎样让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一文,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让说明文兴趣倍增尽管说明文叙述简洁,语言缺乏感染力,但只要我们善于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心情走进课文。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伊始,我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一边在屏幕上出示宏伟的金字塔,一边饱含激情地叙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接着以金字塔为背景出示三个四字词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并深情引导:“孩子们,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谁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和蕴含的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凝视着金字塔,在一声声感情朗读中很快地走进了古老而又神秘的金字塔,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新的探索。

二、读中感悟让说明文情意浓浓教师当着力挖掘说明文的情感因子,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引领学生通过深层阅读,展开想象,或丰富,或填补,创生文本,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蕴,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并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样的领悟中学生的朗读就会琅琅上口。

在学习《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找到体现金字塔宏伟壮观的句子“为了建造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

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我引导学生紧扣“曝晒”一词展开想象,还原当时的场景,进入当时的情境,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民头顶火辣辣的太阳,挥汗如雨地累着石块。

”在想象中学生读出了劳动的艰辛;另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古埃及人在烈日下皮肤晒得黝黑黝黑的,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

说明文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上出语文味让说明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有感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新型玻璃》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说明类的文章几乎占到了总数的八分之一,怎样凭借此类文章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掌握阅读方法,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再一次翻开了《课标》。

《课标》中对说明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反复阅读这句话,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觉自己在教学中的确注意了向学生渗透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用词准确、层次清晰等特点,并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概括、想象等能力,但教学后总感觉还是有些牵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强。

带着自己的疑惑,我找来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篇说明文《新型玻璃》的教学实录及张庆老师对这一课教学的评介,读后受益颇深。

读,仍是说明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认为朗读是小说、诗歌、散文的事,于是就导致分析讲解偏多,甚至省略了“读”这一环节,把学生读书的时间几乎全都占用了。

读了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和张庆老师的点评,感觉自己走入了误区。

于是又重新阅读了几篇被选入小学课本的科普类说明文,发现很多抽象的科学知识都是通过常见的举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形象说明等形象化的写法把要说明的事物、道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只要让学生老老实实去读书,理解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只需在难点上加以点拨即可。

于永正老师说的好,“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他在《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就给了我们成功的启示——自始至终抓住读书训练不放,并使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寓于读书活动之中。

教师在“助”上下工夫,以“讲”助“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读、精读阶段,让学生先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接着带着问题默读一遍,指名分节读中纠正了难读的字音,结合情境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掌握了边读边画边思的读书方法。

在指导学生领会课文中出现的关联词语的用法时,于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先将这些词语划下来,并读读划了这些词语的句子,体会一下意思。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楠木冲小学周大凤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语文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

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一、读出语文味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

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

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

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

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

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

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讲究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如果不厌其烦地讲解说明方法,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身而过。

唯有,抓住语文元素,实实在在地训练,让它散发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才是教学的“王道”。

接下来,将借助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让说明文的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赏读中领悟语言的“趣”崔峦理事长指导我们,语文教学要有“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培养创新”,我们的教学要贵在学法的指导。

而对于说明文而言,如果总是围绕着“作者是运用何种说明方法来写”这个问题做文章,罗列一些干巴巴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无味的。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要板起脸来教学,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

”不妨引导学生去关注文中有趣地描写,细细赏读。

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自然段通过远观地球,描写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师:我们来读读这些语句写得多美。

出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得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地球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句中有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生:它是晶莹的。

生:它是透明的。

师:作者怎么写出它的美丽的呢?生:将海洋比作水蓝色的“纱衣”,描述出地球的神秘、梦幻、浪漫。

师:地球也是很有生命力的,何以见得?生:课文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显示地球的博大无私,和蔼慈祥。

师:是啊,让我们绘声绘色地读读,读出地球的美丽和生机。

这样的生动描写,说明文并不缺乏,因此要花时间在对语言的品读和感悟上,说明文的学习法也可以是生动而有情趣的。

二、关注作者表达,体会语言特色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是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说明文教学也能充满“语文味”

说明文教学也能充满“语文味”

备课参考92016·2说明文教学也能充满“语文味”金庆梅说明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说明方法多样、语言平实,这一类型的文章,很多老师认为难以设计出有“语文味”的教学方案。

其实,这样的认识有些偏颇,说明文教学也能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才能使说明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呢?在此,我以《蒲公英妈妈有办法》教学为例,试作说明。

一、教学过程1.导入:蒲公英妈妈会为她的娃娃准备什么礼物呢?(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蒲公英妈妈为她的娃娃准备了降落伞)2.质疑:谁知道降落伞是什么样的?(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见过,也有的可能会说没见过)3.想见见降落伞是什么样的吗?(出示降落伞的图片)谁再来说说降落伞是什么样的?(让一两个学生回答)4.你们见过蒲公英吗?(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见过,并会适当说出蒲公英的样子:白色的,小小的,轻轻的,外面有绒毛,就像降落伞一样。

老师导读:是啊,难怪作者会说:“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5.刚才有同学说,蒲公英是轻轻的,外面还有绒毛,只要有风轻轻吹过,他们就可以出发了。

(指名一生)如果你是蒲公英,你准备飞到哪里去呢?(预设:我准备飞到田野里去)(再指名一生)蒲公英,你要飞到哪里去呢?(预设:我要飞到小溪里去)你呢?准备飞到哪里去?(我准备……)6.从我和蒲公英们的交谈中我知道了有的蒲公英飞到了田野里,有的飞到了小溪里,有的飞到了森林里,现在我想问问这些蒲公英,你们在飞的时候都看见了些什么?(随机指名)蒲公英,你飞到了哪里?(预设:我飞到了田野里)那你在田野里都看见了些什么啊?(预设:我看见了金黄的稻子)是啊,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好美丽啊!(又指名一生)蒲公英,你飞到了哪里啊?(预设:我飞到了小溪里)小溪里都有些什么啊?(预设:我看见了潺潺的流水,还看见了许多可爱的小鱼)是啊,我也似乎看见了这美丽的情景。

7.这么多的蒲公英飘落下来,他们飘到草地上,草地就变成了白色;他们飘到小河里,小河好像穿上了白色的裙子;他们飘到树林里,树林就像披上了银纱……多美的蒲公英啊,他们一个接着一个飘落下来,这就是“纷纷”。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

我想,只要我们说明抓住说明文的表达特点,挖掘说明文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

这些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和我们密切关系的知识。

可是一提及说明文,许多老师都会“谈虎色变”,在各级赛课中都会尽量避开说明文,甚至连校级举行的公开课活动、迎接检查人员的听课上,也不愿意选择说明文。

纵观平日的说明文教学,有时上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有时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还有的时候,按部就班,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课。

究其原因,一是内容枯燥,老师学生不感兴趣,二是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偏“工具性”更多一些,尺度难以拿捏。

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我们不禁沉思:说明文应该怎样教?说明文究竟该教什么?恰巧在县级讲课比赛的舞台上,我抽到了三年级下册说明文《太阳》,静心研读教材,一遍一遍的读,一次一次的想,最终我设计了一节自我认为把“工具性”“人文性”拿捏的都比较到位的教学案例。

一、赏析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

我们教材中的说明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

比如《太阳》一文中介绍太阳中心温度时这样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估计”指的是预测、推测,而不是确定,说明在没有人、没有物能到这么热的地方去测量,不能确定。

像这样的表示不确定性的的词语,说明文中还有很多,都表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字,体会说明文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说明文教学教出“语文味例谈

说明文教学教出“语文味例谈

说明文教学教出“语文味例谈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不少,通常也称之为“常识性”课文。

可是,纵观目前的说明文教学,教学过程中“重知识,少情趣”是比较普遍的
现象,缺少说明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所应有的语文味。

那幺,如何发挥说明文体裁的优势,还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呢下面以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
教学为例,谈谈说明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

一、教学片断 1.引
导学生品味准确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朗读《月球之谜》时,教师
引出这样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
年。

师:你把“估计”这个词语读得特别好。

你们觉得把“估计”换成“确定”行吗生:不行。

“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

在这里,学生通过词语的比较,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从中体会到“估计”作为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真的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2.创设情境,感受神秘,品出情趣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就用古诗
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娓娓动听的语言把学生带进了对月球的美好遐想之中,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感受到月球之谜的魅力。

3.唱好“三步曲”,引领学生学到位(1)读中感悟表达方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在列举月球之谜时,先列举现象,然后用一个提问“难道这些尘土都有杀菌的本领吗”来揭示科学家的推测。

教。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教学散发浓郁的“语文味”作者:何雅云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5期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如要立体地呈现语文味,就要深入挖掘说明性文章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就要以听、说、读、写、思训练为主线,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明了体裁特点,激发“探究味”说明性文本较其他文本而言,相对理性和枯燥,但其蕴涵的科学性却是学生兴致盎然、津津乐道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现、探索的原动力,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因子,有效地酝酿、发酵浓厚的“语文味”。

有的教师认为,激发兴趣就是课前激趣,但课前激趣只是属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点火”阶段,更重要的激趣应牢牢根植于富有语文味的教学中。

对具有科普性的说明文来说,持续的探究热情才是品味语文的“助燃剂”。

在教学中,教师应布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兴致盎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技能。

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蟋蟀的住宅》一文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时,笔者设计了两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①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为蟋蟀的住宅画设计图。

②评选昆虫界“最佳建筑设计师”,并结合文本内容,为蟋蟀写一份颁奖辞。

又如,在指导学生完成《松鼠》一文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时,笔者将这一道题转化为“给松鼠制作名片”。

先复习三年级动物名片的拟写,然后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参考动物名片的样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再如,在指导学生完成《只有一个地球》课后习题的第三题时,笔者先让学生开展相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然后上了一堂综合性学习成果交流课,将设计宣传标语的学习任务安排在课上进行。

这样富有创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充满了浓厚的挑战味,学生很喜欢。

更重要的是,学生想要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就必须先潜入文本学习,提取文本中的准确信息,然后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言语再加工。

这样的教学,既符合说明文教学的特点,又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如何让说明文散发“语文味”

如何让说明文散发“语文味”

如何让说明文散发“语文味”作者:王瑞来源:《江西教育C》2017年第09期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不仅要教给学生文章里阐述的关于某些事物的相关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习说明文在语言文字、逻辑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因此,将说明文上出“语文味”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加思考的事情。

笔者就以《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的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将说明文上出“语文味”。

一、学说明文中的“准确”语言说明文较之其他文体,语言的准确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的深入阶段,但通常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准确性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运用字词。

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学习说明文中“准确”的语言,以提高他们对字词的把握。

师: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标点符号,你们找到了吗?生:双引号。

师:文中的“网”“线”“地球村”等词语上面加上了双引号,能不能把双引号去掉呢?……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双引号代表这些词语有特殊的意义,是不能去掉的。

我们在写作中同样也要如此,将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加上双引号。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强调特定词语要加引号这一要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学生就会对此产生深刻印象。

二、学说明文中的“生动”语言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比较有限,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讲述的大多是他们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事物,而且语言大多有趣生动。

如文中开头“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中,运用了第二人称和反问形式,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第二自然段中“你可以想象一下”“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仿佛作者就站在读者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着。

此外,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或对比来阐释抽象的概念,使文章变得浅显易懂。

这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借鉴的。

“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画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文味教学方法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许多老师上说明文,知识似乎成了课堂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那究竟语文课的说明文该怎幺上呢?如何在语文课上把说明文上出浓浓的语文味呢?一、理清文章结构结构层次是文章的内部构造,是作者对材料的恰当有序的组织和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反应。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结构,从而习得表达的逻辑性。

如教学《奇异的激光》时,教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引导得出本课是介绍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中各部分采用小标题的方式分别介绍激光的特点和用途。

师生齐读小标题。

教师小结:抓住小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概括相对应段落的主要内容。

教师再让学生看最后一段写什幺?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总结)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看看这两个自然段与全文有什幺关系?(总分总)师: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提纲,按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二、品析语言文字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

”说明文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则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读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

1.通读全文,赏析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这就提示我们,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 (2)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 (2)

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摘要:笔者就说明文教学的单调、枯燥等现象进行思考,对如何营造说明文教学浓浓的语文味进行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以下几点:1、在品读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2、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趣味性;3在前后联系中感受语言的整体性;4、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情感性;5、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说明语言表达能力。

让说明文教学也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语文味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八年级上册中有不少说明文。

说明文很重要,如果摒除应试的因素,单从学生日后应用的角度来讲,说明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更为普遍,更为重要。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说明文往往会被老师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迷失了语文的自我。

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说明文,主要是因为感觉说明文“枯燥”。

学生觉得枯燥,因为说明文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感人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浓厚情感味的语言;老师觉得枯燥,是因为讲授说明文很单调,除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还有什么文章可做呢?因此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教学的通病。

如何让说明文教学走出教和学的低谷,如何让说明文教学也充满情趣,充满语文味,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在品读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这个学期,当我面对连续着的两个单元的整整十篇说明文时,我的心揪了起来,难道就这样“枯燥”的过去吗?虽然内心,有些不情愿,可是,翻阅着那些或新或旧的课文,也寻觅不出几分“热闹”来。

正在这时,《中语教学》的第六期上正好有一组说明文教学的课例研讨,认真学习过后,我对说明文的教学理念,有了一个巨大的转变。

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讲授《说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选一组词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美段品一品①。

说明文也能进行语言赏析?!这实在是个创新之举。

所以,有许多人评价这节,语言赏析是个巨大的亮点,余老师注重挖掘了课文的语言美。

我起初也很兴奋,想《中国石拱桥》有对狮子的描写;《苏州园林》更有许多简洁精练的用词;《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的描写更是优美,我也可以效仿一下余老师的做法啊,可是,再认真阅读课堂实录,渐渐觉得不是个滋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说明文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无论是说明事理还是说明事物,只要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就可以称为科学说明文。

这类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强调科学、准确、鲜明。

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说明文体的课文,这些说明文讲求科学,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各种说明方法,而且能在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积累语言,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现状,立足语文课的本质,对如何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关注作者表达,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力求使说明文教学还原其语文本色。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语文本色实践和思考G642.421B 1001-4128(20__) 09-0142-02说明文讲求科学,所以用词精当,语言准确,是很好的学语言的范本。

教学这类课文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

教学中,由于老师没有把握住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要么把课上成了自然常识课,要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说明方法,诸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了无生趣,枯燥乏味,这些课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一般学习方法,再拿到同类型课文,使能举一反三进行学习。

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唯有实实在在地训练,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应该像其它文体的教学那样,让它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还原其语文的本色。

1 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1.1 在赏读中领略语言的“趣”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这些文章很有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楠木冲小学周大凤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

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
一、读出语文味
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

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

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

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

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

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

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但课堂上我们教师对默读的训练却远远不够重视。

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

如教学《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

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

默读也可在品词析句时进行。

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

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

如教学《鲸》时,我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鲸生活地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演变过程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鲸从“陆地”到“浅海”最后到“海洋”的生活演变,又扣住“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关键词语体会到了这一过程的无比漫长。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品遣词造句
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

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

如《秦兵马俑》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让其画出体现规模宏大的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规模宏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文中的“近20000米、长230米、宽62米”等,改成“很大、很长、很宽、不可计数”,让学生对比,体会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不同。

还可针对句子中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从中受到启发。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

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

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如《恐龙的灭绝》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中间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

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吗;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

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

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

像用《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进行品,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

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

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

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

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

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1.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

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慢慢地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的恐龙,以及恐龙的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准确、严密地表达的关注。

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
的指南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那么,抽象的语言就会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静止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天然向导为迷路孩子指点方向的画面。

此时,课堂就成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

又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厚语言存储。

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

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

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

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3.迁移中提升
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造运用,即迁移运用。

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治理黄河”这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这段内容把握的一次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语言质量。

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按“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迁移介绍自己发明的玻璃。

教师若善于开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是可拭目以待的。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文章,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