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地理试卷(辽宁B卷)(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地理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辽宁B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表反照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下图为我国辽宁省某地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叙述合理的是()
A.一天中,同一下垫面反照率不变
B.一般来说,清晨和傍晚反照率高
C.一天中,太阳高度角越大,反照率越低
D.反照率越高,地面吸收的热量越多
2.关于该地12月份反照率与8月份反照率差异的原因,描述合理的是()
A.12月份地表有积雪,反照率低
B.12月份昼短夜长,反照率高
C.8月份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反照率低
D.8月份降水多,土壤湿度较高,反照率高
[答案]1.B 2.C
[解析]1.结合图中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可知,一天中,同一下垫面反照率在清晨和傍晚反照率高,B正确A错误;由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可知,下垫面反照率在清晨和傍晚反照率高,因而不是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降低,C错误;结合地表反照率的概念可知,反
照率越高,地面吸收的热量越少,D错误。
故[答案]选B。
2.结合图中地表反照率的日变化曲线可知,12月份反照率高,A错误;12月份地表有积雪,反照率高,B错误;植被的反射率低,因而8月份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反照率低,C正确D 错误。
故[答案]选C。
水平面总辐射量是指水平面上单位面积的太阳辐射功率,下表为我国华北和西北部分省区的水平面总辐射量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华北地区相比,西北地区水平面总辐射量普遍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大B.白昼时间更长
C.海拔更高D.阴雨天更少
4.西北地区水平面总辐射量比华北地区更高,但太阳能发电的有效利用率却更低,主要是因其()
①科技水平落后②能源资源丰富
③城市和工业发展滞后④距东部市场远
A.①③ 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3.D 4.D
[解析]3.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D正确。
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纬度相差不大,所以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白昼时间等相差不大,排除AB;海拔更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综上所述,排除ABC,选D。
4.西北地区水平面总辐射量比华北地区更高,但太阳能发电的有效利用率却更低,主要是因其城市和工业发展滞后,电力需求较少;离东部市场远,运输距离较远,③④正确。
我国太阳能发电领域科技水平高,①错;能源资源丰富与有效利用率低之间没有关系,②错误。
综上所述,选D。
区域的地质地貌证据可以通过河流地貌来判断。
涪江自第四纪以来发育了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和全新世(Q3)等三期冲(洪)积扇。
下图为涪江冲(洪)积扇地区构造地貌和河流演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Q1冲(洪)积扇堆积物的颗粒()
A.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细B.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
C.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变粗D.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粗
6.该区域经历过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A.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下陷B.F1西北侧高山地层持续隆升
C.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隆升D.F2南侧地层持续下陷
[答案]5.B 6.A
[解析]5.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时期冲积扇的位置不同,而河流的流向基本上没有变化,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高山地区为河流的上游,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因此冲积扇的颗粒物西北方向最粗,向东南方向逐渐变细,B正确;A、C、D错误,
6.从图中可以看出Q1-Q3时期,冲积扇都形成于盆地地区,说明该区域的地形处于间歇性下陷,才会形成三个时期的冲积扇自东北向西南变迁,A正确;若F1西北侧的高山地层持续隆升,则台地区域有可能出现冲积扇,图中并未出现,B错误;若F1-F2之间地层间歇性隆升,冲积扇会在低山丘陵处形成,C错误;F2南侧地层持续下陷,则会在该区域出现冲积扇,但
没有冲积扇分布,因此D错误。
故选A。
人参喜阴凉湿润气候和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忌强光和高温。
中国野生人参只生长于黑吉辽三省东部的长白山区,通化市是吉林人参的优势主产区。
目前,当地采用林下种植方式,将人参的种子埋入落叶阔叶林下,三年后出芽长苗,十五年后才能收获上市。
人参的肉质根为名贵药材,一棵可卖到2000~3000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参农选择在山区落叶阔叶林下种植人参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山区海拔比较高,阴凉湿润B.林下保温效果好,气温高
C.林下荫蔽条件好,光照适宜D.坡地排水条件好,涝灾少
8.下列关于为通化市林下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建议中合理的是()
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人参品质②对人参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通过网络直播,进行品牌推广④扩大林区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7.B 8.A
[解析]7.因为人参喜凉,山区海拔高,气温低,阴凉湿润,适合人参生长,A不符合题意;林下荫蔽条件好,多散光,避免人参被强光照射,光照适宜,C不符合题意;人参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该地位于山区坡地,土壤排水条件良好,涝渍灾害少,防止人参烂根,D不符合题意;越冬时,落叶阔叶林的落叶可以保温,有利于人参冬季过冬,但是山区气温不高,人参也忌高温,B符合题意。
故选B。
8.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种植技术,提高人参品质,①正确;依托人参种植,发展林下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延长人参产业链,提高对人参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②正确;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扩展销售渠道,进行品牌推广,拓展市场,③正确;扩大林区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不利于生态保护,在发展林下人参种植业的同时,注意保护林区生态环境,④错误。
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故选A。
“共享员工”是指不同企业间为调节特殊时期阶段性用工紧缺或富余,在尊重员工意愿前提下,将闲置员工调配到具有用工需求缺口企业的一种用工方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共享员工”模式出现的原因是()
A.区域内劳动力需求量增大B.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C.企业间劳动力需求差异大D.社会居民消费需求量增大
10.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可能需要输入“共享员工”的行业是()
A.医疗服务业 B.在线零售业
C.高端制造业D.传统餐饮业
[答案]9.C 10.B
[解析]9.据材料可知,“共享员工”是指不同企业间为调节特殊时期阶段性用工紧缺或富余,不是区域内劳动力需求量增大,A错误;可以弥补企业间劳动力需求差异大的问题,C 正确;与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居民消费需求量增大无关,BD错误。
故选C。
10.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在线零售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人手紧缺,需要输入“共享员工”,B正确;传统餐饮业发展受阻,不需要输入“共享员工”,D错误;医疗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不能输入“共享员工”,AC错误。
故选B。
湖水透明度是指湖水的透光程度,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浮游生物量、泥沙含量、水体运动、入射光线等。
图示意2016~2019年鄱阳湖湖水透明度季节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在鄱阳湖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该湖泊处于()
A.枯水期B.丰水期
C.平水期D.不能确定
12.冬季鄱阳湖湖水透明度低的原因是()
A.风速大,湖水运动强B.气温低,浮游生物量大
C.植被少,入湖泥沙多D.晴天多,光线入射角大
[答案]11.B 12.A
[解析]11.由图可知,2016~2019年,湖水透明度最高的季节基本在每年的6~8月。
鄱阳湖流域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影响,6~8月降水较多,汇入鄱阳湖的径流量大,是鄱阳湖的丰水期,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鄱阳湖风速大,湖水运动强,带动湖床泥沙悬浮在湖水中,导致湖水透明度低,A正确;冬季气温低,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浮游生物量少,B错误;鄱阳湖
流域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冬季植被量与夏季差异不大,且冬季入湖径流量小,入湖泥沙少,C错;当地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光线入射角(入射光线与入射表面法线的夹角)较大,但入射角大更易反射,因此光线入射角大不是透明度高的原因,D错误。
故选A。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我国在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中使用的自主创新技术,特高压技术可以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发电厂发出的电先通过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至1000(±800)千伏以上,然后到用电地区再通过降压变压器将电压降至220/380伏供用户使用。
下图示意蒙西-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
完成下面小题。
13.该工程采用特高压输电,是因为()
①两地距离远②输电容量大
③城市等级高④技术水平高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14.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应用,可以()
A.带动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B.节约沿线地区的土地资源
C.改变沿线地区人口的流动方向D.减少沿线地区无线电通讯干扰
[答案]13.A 14.B
[解析]13.由材料可知,特高压技术可以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蒙西-天津两地距离远,输电容量大,所以①②正确;该工程采用特高压技术与城市等级无关,因此③错误;技术水平高只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条件,不是原因,因此④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
确,BCD错误。
故选A。
14.据材料可知,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占地少,有利于节约沿线地区的土地资源,因此B项正确;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输送电力的电压高不能直接用于民用,对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影响较小,因此A项错误;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的实施对沿线地区人口的流动方向没有影响,因此C项错误;沿线形成由电场、磁场和无线电干扰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对邻近的无线电通信有干扰,因此D项错误。
故选B。
四川盆地是外来植物入侵严重的地区,区域内分布着人口集中、资源交流频繁的城市生态系统,极易造成入侵植物定植和扩散。
下表示意成都等四川盆地代表性城市5种生态系统中外来植物入侵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影响四川盆地代表性城市外来植物定植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是()
A.气候B.河湖水质
C.土壤D.人为干扰
16.防治四川盆地城市外来入侵植物的有效方式是()
A.改善河湖水质B.加强人工管控
C.减少荒地面积D.引进植物天敌
[答案]15.D 16.B
[解析]15.根据材料,区域内分布着人口集中、资源交流频繁的城市生态系统,由于受到人为干扰,导致外来植物在相应的生态系统中入侵,D正确。
气候、水质、土壤等位外来入侵植被提供了生存条件,但不是导致其定植和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
故选D。
16.结合上题分析,外来植物定植和扩散的重要因素是人为干扰,所以最为有效的防止方式是加强人工管控,减少人为带入,B正确。
改善河湖水质为入侵物种提供了更为优良的生存环境,不能防治外来植物入侵,A错。
减少荒地面积会加大原生植被的破坏,并不可取,C 错。
引进植物天敌可能会导致新的植物入侵,D错。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图左为我国某区域河湖分布图。
1970年,修建了从额尔齐斯河引水至大海子的调水渠。
材料二:额尔齐斯河上游峡谷处,有一种山体表面形态既圆润平滑又十分陡峭,被当地人称“神钟山”(也称穹状山峰)的花岗岩景观。
图右为神钟山景观和形成过程示意图。
(1)描述额尔齐斯河南北两侧支流数量差异并分析原因。
(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神钟山”的形成过程。
(4分)
(3)比较1970年之前大海子与小海子的盐度高低,并用水循环的原理说明原因。
(6分)[答案](1)差异:北侧支流众多,南侧支流稀少
原因:额尔齐斯河北侧有山脉分布,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北侧夏季冰雪融水量大,所以支流众多。
(或答南侧地形相对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降水少;冰雪融水少,支流少。
)(2)岩浆侵入冷却形成巨大的花岗岩体;后经地壳抬升;再经外力风化侵蚀使花岗岩体暴露于地表,由于花岗岩内部存在同心穹状节理,形成表面光滑的穹状山峰。
(3)大海子盐度高。
原因:大海子面积大,水体更新周期长;大海子有河流注入带来盐分,但无径流流出排盐;大海子水分支出绝大部分为蒸发,故盐度较高。
[解析](1)由材料中“我国某区域河湖分布图”可以看出,额尔齐斯河北侧支流众多,南侧支流稀少。
结合地形差异,额尔齐斯河北侧有山脉分布,是运输大西洋水汽的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同时,北侧山区夏季冰雪融水量大,共同作用下,地表径流量大,支流众多。
(2)结合材料“神钟山景观和形成过程示意图”和图中描述,首先巨大的花岗岩体是由岩浆侵入冷却形成,后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再经外力风化侵蚀使花岗岩体暴露于地表,表面的自然节理裂隙,持续受到风化侵蚀,直至形成表面光滑的穹状山峰——神钟山。
(3)结合材料中大小海子面积差异可以看出,大海子面积大,小海子面积小。
面积大的琥珀湖泊水体更新周期长;同时,在修建调水渠之前,大海子有河流注入带来盐分,但无径流流出排盐;又该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区,大海子水分支出绝大部分为蒸发,故盐度较高。
18.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黄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对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黄土高原地表径流产沙量减少。
在不同阶段,治理的模式和主要措施存在较大差异(下表)。
(1)从位置和水循环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地表径流产沙量高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治理中强调梯田修建的必要性。
(6分)
(3)评价与人工植树种草相比,植被自然修复治理模式的特点。
(6分)
[答案](1)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强度大,对土壤侵蚀严重;位于二级阶梯东部,东临第三级阶梯,径流流速大,侵蚀能力强,沟壑纵横;地表沟壑,地形起伏大,坡面径流流速大,搬运能力强,产沙量高。
(2)黄土高原人口较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民众环保意识淡薄,大量开发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修建梯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同时保持水土,改善环境。
(3)不足:植被恢复期长。
有利:自然植被种类多,结构稳定;环境变化后易于自行恢复,生态稳定性更高;减少治理费用。
[解析](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并且多为暴雨,降水量大,强度大,对土壤侵蚀严重;从地形角度分析,黄土高原位于二级阶梯东部,东临第三级阶梯,地
形起伏较大,径流流速大,侵蚀能力强,沟壑纵横,地表沟壑,地形起伏大,坡面径流流速大,搬运能力强,产沙量高;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黄土高原,地表光秃裸露,土质疏松,缺少植被的保护,降水下渗少,多转化为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地表径流产沙量高。
(2)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人地矛盾突出,民众环保意识淡薄,大量开发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轻水土流失,并且梯田能够截留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有利于农业发展,能够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应。
(3)植被自然修复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分析。
不足:早期植被破坏严重,人工植树造林可以加速恢复生态环境,自然植被恢复与之相比植被恢复期长。
有利:自然植被种类多,结构稳定,自然恢复治理能够更好的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环境变化后易于自行恢复,生态稳定性更高;相比人工植树,自然恢复减少治理费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
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
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
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高中地理精品试卷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4)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
(6分)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8分)
[答案](1)江苏南有长江流经,现有淮河流经,历史上黄河由此入海;多条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广阔的平原。
(2)江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广东;与广东比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
与广东比,江苏GDP最高的城市不及深圳广州,但其它城市GDP水平高于广东。
(3)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解析](1)河流在下游地区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河水泛滥,河流会寻找下一条河道入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摆动”沉积的区域便形成广阔的平原。
(2)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到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发达程度更高,而广东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而江苏南部虽然较北部地区经济水平高。
但其集中度不如广东。
(3)江苏南部产业升级,“腾笼换鸟”。
而这些转出产业可以最终被苏北承接。
不同的地区发挥其区位优势而不是争夺有限的产业资源或者搞同质化,最终才可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