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四学制)5背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背影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沪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以“两代人的心灵沟通”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表明两代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意义。

《背影》是描写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通过儿子对父亲从不理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表达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学情分析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很少逼真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她们感受能力还不是很强,有可能急于浮光掠影式的了解,不去做深入探讨与感悟。

不过,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再加上已初步掌握了叙事性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一篇课文学习起来并不难理解。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犹豫、交卸、典质”等词语。

2、品味文章浑厚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初步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感受浑厚无华的语句背后所蕴含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
5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导入课文
师: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们两人,一个嫉恶如仇,一个以身相抗,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朱自清和他的散文名篇《背影》,在领略朱自清文学魅力的同时,也感受一代知识分子深沉而丰实的内心世界。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激起共鸣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活动3【讲授】生字正音,理解词义
三、生字正音,理解词义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2、订正默错词语。

3、将词语连贯起来说一段话。

4、默读第1—3段,复述课文。

5、齐读第1—3段。

师:这就是《背影》写作的社会背景。

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的家庭因为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奔走劳碌,境遇艰巨的现实。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来的不仅是简单的父子伦理之爱,也暗含着一种深刻的时代之难和心灵之痛。

活动4【讲授】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四、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听课文朗读,思考: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圈画出相关语句)
2、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板书: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
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第二学时
活动1【讲授】师生互动,精心探究
五、师生互动,精心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这两句交待了作者的写作原因,用一个“最不能忘记”表现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是无比深刻的印象,显出“背影”非同平常的意义。

(1)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最不能忘记”呢?
明确:这里是作者设置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2) 课文题目是背影,而这里第一段就提到了背影,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呢?
明确: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开篇点题。

点明这是难忘的背影。

2、学习第2~3自然段描述家境,渲染气氛
(1)“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产生,那作者这里指的是哪些事情,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2) 第3段写的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述了家境的惨淡。

结合刚才所讲的祸不单行来看,这两段文字阐明了作者当时的家境是非常的困难。

而这又在整篇课文里面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都是令人伤心的事情,作者这样写,实际上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两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描述家境,渲染悲凉气氛。


3、第4~5自然段车站送行,细心关照
(1) 在第4自然段中,写了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作者为何刻意写这个环节?
明确: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那种细心关照。

通过两次“再三”和两次“犹豫”都可以表现出来。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儿子。

(2) 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原文。

明确: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
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

而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太不成熟了,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

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是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检讨!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3) 在第4、第5这两段中,作者几次提到我的年纪?请找出来。

明确:作者两次提到我的年龄,“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

4、重点研读课文的第6、7自然段。

(1)研读第6段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我”在车站看到的父亲的两次背影。

这一段,第一次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明确:父亲去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个背影的?
明确:①先写父亲的外表和衣着,“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接着再写父亲爬月台,这样就能把父亲的爬月台画面更好描画出来。

交待父亲是个胖子,是为了后面的爬月台做铺垫。

②父亲的衣着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
明确:蹒跚。

“蹒跚”这个词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明确: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谨慎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板书:蹒跚)
写完父亲的蹒跚,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明确:动作描写,
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来描写父亲爬月台?
明确:“攀”、“缩”、“倾”。

为何用“攀”不用“抓”?
明确: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用“缩”字有什么好处?
明确:“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奇妙。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巨,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巨的背影!(板书:艰巨)
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作者看到这样的背影,他的反应如何?
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者被父亲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种伟大的父爱。

这一段的第二次背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
明确:在父亲慢慢远去的时候看到的。

这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背影,由清楚可见慢慢变成再找不着了。

当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正慢慢消失在视线之内,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明确:作者流下了眼泪,内心非常感伤,对自己不能理解父亲而悔恨。

这是一种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就是父亲与我在车站离别时的情形,文章具体写到了父亲的两次背影,一次是买橘,一次是看着父亲离开的时候。

那么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我们可以概括为“车站离别刻画背影”。

板书:第6段:车站惜别,刻画背影
2、研读第7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七段。

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

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为“思念父亲,再现背影”。

活动2【讲授】课堂小结
全文总结: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四次背影,我们都已经一一解读过了,而这篇文章所要通过背影来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情感呢?
文章从背影的角度刻画了父爱子、子爱父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

文章在记人、叙事、抒情等方面都十分平实,却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活动3【作业】作业布置
七、作业布置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浑厚感人的特点,进行片段练习《______的父亲(母亲或外婆或外公等)》。

3、自由选择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写一则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