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教学点亮数学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实验教学点亮数学课堂
数学课本身充满无限奥秘与乐趣, 它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 开拓思维, 提高能力。
是自然学科王冠上一颗闪亮的明珠。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它变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随着知识的加深, 学生们会逐渐对它失去兴趣。
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这就为数学课再现其魅力提供了条件。
当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重新梳理教学思路, 我认为将精心设计的实验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使数学课堂大放光芒, 再现魅力。
一、把实验教学融入数学课堂, 激发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则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更是如此, 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满乐趣的探宝之路就会成为乏味的枯燥之行。
小学生好奇心较重, 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 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
而单纯的解释似乎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 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 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 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法, 并与时给以引导, 鼓励他们自己动手验证。
这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人参与, 兴趣高昂。
而且通过自己设计并验证的结论更容易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扎根。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 培养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教师或学生在台上做实验, 大部分学生被置于旁观者的位置上, 每个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人人都想亲手尝试, 自主探究, 在大力培养创造力的今天, 应该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 组建实验小组,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人人参与, 个个动手, 在亲身实验中探究新知, 获取感性体验,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小组, 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 小组长分工, 有的动手折, 有的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 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再全班交流, 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
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
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 教师进行宏观调控, 耐心指导, 对学生的实验成果与时评比表扬。
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 互相交流, 共同进步, 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逐步培养协作精神, 树立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 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弱点。
三、精心设计数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较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倡导了几十年。
但长期以来, 很多课堂教学仍跳不出学生围绕老师转的模式, 课堂是由教师支配
的, 教师让学生听、说、观察、实验、讨论、练习……, 都是教师预定好的, 学生只能在这其中打转, 任何人不敢也不能跳出去, 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 学生的主观思维不能真正参与其中。
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的灌输等教学目标上, 忽视了学生能力、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而学生自己由脑而出、由手而做的实验, 正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以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例: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的认知目标是: 知道什么事长方体的表面积, 并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 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 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例一: 教师拿一长方体教具, 便指点边讲解长方体有六个面, 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各个面面积之和即为长方体的表面积, 并得出表面积计算公式: 2(),然后让学生熟记特征, 利用公式反复练习。
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 轻过程, 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例二:教师提前准备好长方体教具, 发给学生, 指导学生自己观察、讨论、总结长方体的特征与计算公式。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认知目标, 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教师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
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进行社会实践, 帮助礼品店阿姨包装礼物。
”然后分组实验, 可以互相帮助, 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同学们拿着五颜六色的包装纸去包长方体的“礼物”, 可以用胶水粘, 可以用彩带绑,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用了多少包装纸?这个“工作”过程就是同学们的探索过程。
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
这种教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只起到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 学生几乎是自己完成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