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文--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姓名李兴文单位阳谷县中医院内科邮编252300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100例原发性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和维生素B1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 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临床有效率进行评价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5,P<0.05),观察组的疗效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U=2.836,χ2=10.98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CA、MCA、BA的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755、5.027、4.169,P<0.05)。
结论: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复发。
[关键词] 盐酸氟桂利嗪;阿司匹林;偏头痛;疗效观察;脑血流速度
Therapeutic effects of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migraine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were included into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oral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and vitamin B1 therapy,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ed oral aspirin therap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rapy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headache score, the 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Vm) of bilater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 vertebral artery (VA) and basilar artery (BA)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headache scor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he control group (t=3.615, P<0.05). The distribu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U=2.836, χ2=10.981, P<0.05), The Vm of ACA, MCA, BA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4.755, 5.027, 4.169, P<0.05). Conclusions: The application of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ombined with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grain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symptoms, impro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reduce the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patients, and is conducive to slow the progression and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s.
[Keywords]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aspirin; migraine; curative effect;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征,患者可伴发恶心、呕吐及视物旋转等症状,反复发作的头痛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全世界有大约15%的人口受到偏头痛的困扰,在常见的致残性神经系统疾病中,偏头痛在男性患者中排名第19位,在女性患者中排名第12位。
WHO已将严重偏头痛与高位截瘫、严重精神障碍和痴呆并列为四大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1]。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医学界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是遗传、内分泌、代谢、饮食、精神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脑血流速度的加快是偏头痛患者的典型表现,这也与患者的脑神经高敏感性和白质病变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纠正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速度过快是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目标之一,本研究针对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学会(HIS)2003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患者的头痛积分均≥7分,病程均长于6个月,在入组前3个月中每月平均发作次数不低于2次,排除继发性头痛患者、合并有颅脑器质性病变、精神疾患、高血压病、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酒精或药物依赖患者及对本研究应用药物过敏的患者。
所有纳入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为19例,女性患者为31例,患者年龄为17~46岁,平均年龄为(32.2±6.9)岁,典型偏头痛患者为32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为18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9例,患者年龄为16~46岁,平均年龄为(31.7±7.1)岁,典型偏头痛患者为30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为2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偏头痛类型、发作频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及维生素B1治疗,盐酸氟桂利嗪剂量为每日10mg,维生素B1为每日20 mg,均为睡前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剂量为每日50mg,两组均以4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进行评价和比较;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患者的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 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检测和比较;根据治疗前、后头痛积分的变化幅度,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疗效评价,评价标准为:①治愈:经治疗,患者的偏头痛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1个月未发作;②显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积分减少幅度超过50%;③有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积分减少幅度在20%~50%;④无效:经治疗,患者的头痛积分减少幅度低于20%。
以疗效为“治愈”、“显效”、“有效”为临床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应SPSS 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处理,两组之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疗效等级的比较应用频数表的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法)进行处理,临床有效率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以上统计学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头痛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8,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头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降低(t=4.627、2.938,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5,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的比较
组别例数
头痛积分
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组50 16.72±6.91 9.22±5.41*#
对照组50 16.95±7.08 14.36±5.5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部位脑血管V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27~0.788,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各部位脑血管Vm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降低(t=4.826~5.275,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CA、MCA、BA的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5、5.027、4.169,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的比较(cm/s)
组别时间
Vm
ACA MCA PCA V A BA
观察组(n=50)治疗前68.81±7.48 83.97±16.12 58.16±10.13 51.16±9.08 50.18±11.02 治疗后38.16±8.51*#47.04±15.02*#42.07±11.21* 36.73±7.56* 28.06±9.32*#
对照组(n=50)治疗前69.33±8.27 84.16±17.25 57.49±9.81 50.94±9.81 50.19±10.28 治疗后55.26±8.03* 61.84±16.34* 44.61±10.02* 37.62±7.19* 39.36±9.78*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的疗效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36,P<0.05),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1,P<0.05),见表3。
表3:两组治疗疗效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
疗效
临床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观察组50 25(50.0)* 16(32.0)* 6(12.0)* 3(6.0)* 47(94.0)*
3.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WHO在2001年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将偏头痛列为导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增加的重要疾病之一,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
女性的偏头痛患病率要高于男性,偏头痛的发病年龄大多集中在25~55岁年龄段,而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我国的偏头痛患病率近10%,由于该病具有疼痛程度较重、易导致失能、慢性化趋势等临床特点,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3]。
偏头痛最初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而后才被证实为神经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神经系统的高反应状态,但是目前其分子水平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最新的研究发现,偏头痛源于离子通道和载体的基因突变,调节和控制离子通道可以改善偏头痛的高反应状态[4]。
神经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偏头痛患者不仅存在某些脑区功能的异常,而且还存在灰质和白质结构的改变及神经
化学的变化[5]。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普遍存在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脑血管的Vm均呈现增加的态势,特别是偏头痛中枢敏感化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改变更加明显[6],通过TCD检查,可观察到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的MCA及PCA、V A血流速度要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一结果反映偏头痛患者在急性发作期颅脑血管舒缩功能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可作为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依据[7],即使在偏头痛发作间歇期,患者也可表现为颅内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普遍增快,可闻及血管性杂音[8],而且在不同年龄段发病的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同年龄段正常人的同名动脉血流速度[9-10]。
目前,针对偏头痛尚缺乏可完全根治的治疗方案,对其发作期治疗目的多为缓解疼痛和伴随症状,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尽量减少治疗后的复发。
临床上针对偏头痛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西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方式,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案,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癫药、β受体阻断药和钙通道阻滞药、抗抑郁药、降压药、中草药、维生素等[11],发作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曲坦类药物、麦角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巴比妥酸盐、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复方制剂、阿片类药物和丙戊酸钠等[12]。
哌嗪是很多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中含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哌嗪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高效的药理活性。
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选择性的钙拮抗剂,能够阻断过量的钙离子跨膜进入细胞内,从而防止细胞内因钙超载所引起的损伤。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性治疗典型或非典型的偏头痛以及由前庭功能紊乱导致的眩晕[13]。
阿司匹林别名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应用历史较长的、常用解热、抗炎药物,具有结构简单、疗效良好的优势[14],而目前学术界对阿司匹林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其具有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5],根据一项针对16项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研究的Meta分析研究结果,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约五分之一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动脉粥硬化性血管并发症,相当于每1000例患者的非致命性事件发生率每年绝对减少10~20例次,而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40%[16]。
在偏头痛的治疗中,阿司匹林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有研究结果显示,与尼莫地平等药物比较,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更明显,副作用也更小[17],而且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谷维素等药物联合应用时也可有效预防偏头痛的发作[1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615,P<0.05),观察组的疗效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U=2.836,χ2=10.981,P<0.05),说明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更加有效地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有利于阻止病情的进一步进展;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ACA、MCA、BA的V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755、5.027、4.169,P<0.05),说明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更加显著地降低偏头痛患者脑血流速度,纠正脑血流速度加快及相关的神经高反应性和神经功能损害,有利于消除偏头痛发病和进展的病理机制,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脑血流速度,有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复发。
[参考文献]
[1]任璐.王志红,耿左军.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23(1):78-80.
[2]袁坤,陈励竞,周贵福,等.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1):141-144.
[3]谭亮,樊光辉.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 571-573.
[4]陆卉.偏头痛研究新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4):562-564.
[5]于生元,陈小燕.偏头痛发生机制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2014,25(1):1-4.
[6]张家君,姜岳梅,赵晓霞,等.痛觉中枢敏感化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8):717-719.
[7]龙健中,李欣明,黄金君,等.200例偏头痛患者急性发作期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4,21(2):84-86.
[8]王忠波,马晓菊.偏头痛126例发作间歇期的脑血流动力学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 2012,40(1):240-241.
[9]龙健中,李欣明,杨乃勇,等.59例不同年龄段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探测脑血流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7):24-26.
[10]吕楠,王媛.儿童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16(8):48-49.
[11]冯超英,陈点点,于洋.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14,33(10):1352-1356.
[12]郑丽玲,高旭光.偏头痛发作期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7): 3167-3169.
[13]许云红.盐酸氟桂利嗪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191-192.
[14]米苗苗,常宏宏.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4,24(14):2125-2128.
[15] 李才正,苗佳.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进展[J]. 华西医学,2012,27(7): 988-991.
[16]梁峰,胡大一,沈珠军,等.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11):1044-1048.
[17]张士良.阿司匹林与尼莫地平在偏头痛治疗中的效果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4,1(12):1353-1353.
[18]关亚云.谷维素、尼莫地平、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偏头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3,3(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