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_7.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第1题:翻译下列句子。
(9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案】:(1)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将军壮士有的身经百战战死沙场,有的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3)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利”是形容词动用:有利可图;“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扳”通“攀”,意为“拉着”,“环”:四处;“谒”:拜访;“邑”:村;“使”:让。
第二句,要用互文的方法解释,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
第三句中“孤”:我;“治”:钻研;“经”:经书;“为”:当。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
文言翻译,要注意几点,一是解释清楚每个字的意思,二是句式要符合现代语言的习惯,三是语句要通顺,四是语气情感要译出来。
第2题: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气冲牛__斗__(dǒu)玉__簪__花(zān)云__鬓__(bìng)鸡毛__掸__子(dǎn) B .__骊__歌(lì)__嫉妒__(jídù)金__柝__(tu ò)胡骑(qí) C .收__敛__(liǎn)______泯__然(mǐng)体__魄__(pò)__嗥__叫(hǎo) D .__惩__罚(chéng)皂__荚__(jiá)__炽__痛(chì)__镐__头(gǎo) 【答案】:D 【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试题分析:A项中“斗“读dǒu,“牛斗”是牵牛星和北斗星;B项中“骊”读lí,告别;C项中“嗥”读háo,吼叫。
考点:汉字拼音
点评:本题有难度,判断点比较多,容易出错。
读好字音,关键在平时,平时读书要用普通话,对难读字,要随时查对,加强记忆,注意积累。
第3题: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的背后藏着一些__妇孺皆知__的故事。
B.一个同学一下课就追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在一旁议论,有的说是勤学好问,有的说是__不耻下问__。
C.7.1级强震让玉树县结古镇成为重灾区,那里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少数站立的楼房也都有明显的裂横,所见一片狼藉,让初到当地的专家__叹为观止__。
D.看到电影《可可西里》中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__义愤填膺__。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中“妇孺皆知”是指大众都知识,不符合“我们照片藏着”的语境;B句中“不耻下句”是学识地位高的人学识地位低的人请教,不符合学生问老师这个语境;C句中“叹为观止”是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形容废墟。
考点:成语辨识
点评:本题不难,ABC三句成语正确的使用容易判断,用排除法可选出D。
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成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要辨识成语的意义、写法、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注重积累,写作时多多使用成语。
第4题: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全明星周末新秀赛表现平平,但这并不妨碍林书豪成为媒体关注。
B.造成这种择校竞争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太大,真正釜底抽薪的办法是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和改革中考制度。
C.学校新的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D.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句“成为媒体关注”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C句“健全并建立”语序不当,应该是“建立并健全”;D句“能否”与“是保证……条件之一”前面“能否”是双方的,后面“是保证”是单向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把“能否”删去。
考点:病句判断
点评:本题不难,都要细心,方可正确判断。
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因类型)作分析。
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第5题: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反璞归真的体闲去处。
你要住在溪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要住在崖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要住在林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要住在村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例句中的文字信息,从供选句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点,运用排除法。
第一空前面“溪过”写到“水”,自然与“③可看水中腾雾”有联系,排除AB两项,第二空前句提到“崖”,自然与“②可观石上生云”有联系,答案为C。
考点:语句连贯
点评:本题不难,仔细观察例句的相关信息即可选择。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判断例句的表达的主要意思以及前后句的关系,并利用句式特点,从选句里
选择。
第6题: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2分)
A.未__尝__识书具(曾经)
B.__复__到舅家问焉(又)
C.__自是__指物作诗立就(开始),__安__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D.东__市__买骏马(买),__著__我旧时裳(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句中“自是”,“自”是“从”,“是”为“这”,“自是”不是“开始”的意思。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这几个字词是古文中常见字词,易于理解。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掌握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
第7题: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D.余闻之也/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句应当在主谓这间划分,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考点:文言句子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对古文朗诵节奏的掌握不太好。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
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
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第8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13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__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__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__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__,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__精神食粮__;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__这__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③节的主要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4分)
“精神食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
事例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直接点题。
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小题2】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古代典籍。
【小题3】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
【小题4】精神食粮: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说了再做,做了再说”
【小题5】说明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选自《闻一多的说和做》,显然第一二自然段引用闻一多的话,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内容,引出下文。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题,抓住二段内容与文题的关系即可理解。
本题不难,文中有文字信息可供参考分析。
解答此类问题,还是要从文章中的句子入手,找到相关的文字信息,反复阅读,体会文意。
【小题2】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本段,理清人物的主要行为以及事迹加以概括,语言要简练,不需过多的叙述。
考点:概括内容
点评:本题不难,提示明确,文字信息点易寻。
概括内容,要根据要求搜索文字信息,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或压缩句子,或概括句意。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把古代文化比喻成宝藏,第二句文化史比喻成精神食粮。
使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容地突出l【小题5】
试题分析:“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这里写闻一多没有说什么而默默地“做”,用事实证明了闻一多自己说的话,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与文章中文字关联性很强,阅读便知。
解答阅读问题,关键在阅读,读得认真读得仔细,便可发现与问题相关的文字信息。
第9题:现代文阅读
⑴这是个不大的小镇。
中午的街道寂寥无人。
树叶都打着卷,暗淡而倦怠地耷拉着。
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未感觉到,就消逝在热气中了。
⑵店铺的男人l⑸“你到底有什么事?”这次问话时,他故意让自己的语气变得耐心些。
⑹“我,我是个学生,要参加来年高考,考试之前,我想去市里师范学校找个老师辅导辅导……”
七年级语文第3页共8页
男人很机敏:“那你是问去市里的路吧?”
⑺“不,不,我不是……我父亲老早就去世了,母亲养我已经很吃力了,我想,我想为你弹支曲
子……”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
⑻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刚要开口,突然帘子一撩,从里屋走出一个睡眼惺忪的女人。
“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我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
⑼男人似乎没有听到女人在说些什么,他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
”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
乐声响起,偌大的店铺里,顿时像有一股清泉汩汩流淌,又似有一阵清风幽幽吹拂,时而低沉,时而绵长,营造出一种高雅曼妙的意境。
⑽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
就在他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时,女人快步上前,一把按在抽屉上,又开始数落起来。
男人有些不耐烦了:”我不相信他是个骗子,至少,他的琴声是纯洁的!”
⑾几年后,一位在音乐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在大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起了这个故事:“……我在去那家店铺前,已经去了很多家,但都被轰了出来,冷眼、嘲笑甚至是谩骂,几乎使我丧失了继续求助的勇气。
其实,不瞒大家……那个中午我看到店铺默里的男人睡着了,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偷一笔钱,甚至我当时想,即使在这里不成功,我也要在下一个地方得到它。
然而那个男人平和地接纳了我,他给了我钱,更重要的是,他那句‘至少他的琴声是
纯洁的’像一道耀眼的光芒,映照在我的心灵深处,荡涤着我内心的污垢,把我从那个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
⑿“是的,”他说“一颗在困境中的心灵本已脆弱,但在人性这双大手的爱抚下,即将跌倒的生命又重新站了起来,因为没有一个灵魂自愿蒙尘。
”
【小题1】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11段中那位老师说他当时“心里陡然升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邪念”,前文的哪些具体描写可以看出他当时有过的“邪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两次描写店铺女主人的作用是以女主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衬男主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小题4】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4分)
(1)第8段中写道“听了年轻人的一番话,男人这才明白了”,此时男人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0段中写道“一曲终了,男人觉得他已明白了一切”,此时男人又明白了什么?
【答案】: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街道寂寥无人”“ 树叶都打着卷”表现的是一片寂静的环境,这环境使人困乏,没有任何人在关注他人,时空仿佛凝滞,这样写自然为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了铺垫,环境的色调与将要发生的事件的性质都是“灰色”的。
此题不难,平时教师在讲授时皆会讲到环境描写的铺垫作用。
考点:环境描写了解
点评:此类小说的阅读,要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学习时要注意老师的讲解,理解记忆,答题时要回忆老师的讲解内容,认真理解小说中相关文字所表现的要素,思考它们的作用,根据故事情节,推敲作者的用意。
【小题2】
试题分析:前文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年轻人”当时心怀鬼胎的情态,“张望
”“怕被人发现”“又探头”“慌乱”“支支吾吾”,“年轻人”的动作、心理、语态无不表现他当时心中有偷窃的“邪念”,这点不难看出。
此题有点难度,要花点时间,学生在全面的梳理文字。
考点:梳理文字,概括要点。
点评:好的小说是一个致密的结构,读懂小说就要了解小说情节前后的联系,如此读懂对学生自己写作也有帮助。
而筛选文字信息是学生阅读作品必备的能力,强化这一能力,学生能从所读中接受写作方面的指导。
做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对作品所写内容要有印象,然后才能找到所需要的文字,还要注意题目提问中的关键词,看文中哪些词句与此关键词有联系,有关系。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出去,出去,你们这号人见得多了,无非就是编个谎话骗钱,没门!’女人说话像连珠炮一样”此处对女主人的语言描写看,显然女主人是刻薄的;从“起身把自己坐的凳子拿过来,轻轻地放下:‘孩子,坐下来,弹一曲吧。
’然后便静静地站立在一旁,欣赏而又专注地看着年轻人”此处对男主人的言行描写看,显然男主人是友善的。
此题不难,文中的描写很明显,解答时只要各找到一处就行。
这里所要注意的是题目中的“反衬”一词,所以所填答案用词意义和感情色彩必须是相反的。
考点:人物描写方法了解
点评:小说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所以三要素之一“人物”是最重要的要素,欣赏小说,就要了解人物形象,这点在阅读小说时要有此用心。
解答此类题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找到文中典型的表现人物的文字加以体会。
人物形象与作品的思想是有关系的,也可以通过作者对作品情节的安排构思上去理解人物形象。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写到,“年轻人似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和勇气”说到自己的身世,而男主人是善良的,所以男主人听出了年轻人“是说他家境贫困,无力求学,想通过给人弹琴来赚取学费”;文中对年轻人美妙的琴声不吝笔墨的描写,让男主人听得如痴如醉,在这琴声里,男主人想到了年轻人所说的身世,于是明白了“年轻人确实是一个学琴的孩子,而且琴技高超,他前面所说的话都是真的”。
此题有点难度,需要仔细阅读才能理解。
考点:人物心理活动理解
点评:学生阅读小说时,在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作者在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此问题的理解最能直达作品的主题思想,阅读时要好好体会。
解答此类题,也是要注意文中的细节,找到相关文字,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含义,考查其与题目的联系,是答题的关键。
第10题:观看右边一幅漫画,按要求答题。
(共3分)
(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1分)
(2)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1)一些青少年在生活水平上高素质,高标准,但在文化水平上却是低素质,低标准.
(2)反映了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却不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和品德培养。
【解析】:
试题分析:“介绍”就是说明图中画了什么写了什么。
看清图中的内容,将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不难看出当前社会中的青少年畸畸形儿,生活好而没有多少文化,从其中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考点:理解材料,发表感想。
点评:本题不难,画意明确。
阅读材料发表感想,首先要理解材料的内容,分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提炼出一个话题,联系现实,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第11题:名著《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步曲中的第一部。
(2分)
(1)其它两部分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艰难困苦、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答案】:《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廖沙
【解析】:
试题分析: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他的作品除了有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外,还有《海燕》《母亲》。
考点:名著了解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对此项知识比较熟悉。
读点名著,对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文化素养,提高写作水平,都非常有益。
读名著不仅是了解一些常识,更要熟悉内容,汲取精神养料。
第12题:诗文默写(6分)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郭茂倩《乐府诗集》)(6)写出两句跟黄河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凭君传语报平安(2)峨眉山月半轮秋(3)独坐幽篁里(4)何人不起故园情(5)朔气传金柝(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易错字,“传”与“报”不要错位,“轮”不为“伦”,“篁”为“竹”字头,“园”不为“圆”,“柝”不为“拆”。
考点:古诗识记
点评:本题不难,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
填空古诗句,容易写错字,一是由于学生记忆不清,二是学生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
第13题:根据要求作文。
回首岁月,品味生活,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色彩,妈妈的唠叨多了一份温馨,老师的批评多了一份关爱……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
请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伴我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用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选理解文题中“行”,不要简单地理解成“走”,要挖掘它的含义。
根据提示语中“这一切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一句,可以把“行”理解为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个“伴”就有着落。
文题中的空主要填写人物及其行为,填写文题还是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力求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比如依照所提供的词语填写“母爱”,就很一般,如果据其意,以“母亲的叮咛”“母亲的叨唠”比“母爱”要生动些。
引导语中已经有所提示。
“行”即“成长”,成长,可以是学业上的,可以是为人方面的,可以是生活技能方面的。
“成长”,就要写“过程”,写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什么变化。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不只是一件事情,所以要写二件事以上。
当然不需要都详细叙述,可采用详略的写法,重点写一件事,略写二三件事。
再说“伴”,这个词要注意其含义,它的意思是说“如影随行的跟从”“潜移默化的影响”,“伴”与“促使”“鼓励”之类的词语有所不同,后者是指他方主观上的行为对自己直接明确的“促使”作用。
“伴”,要写得细一起,着笔在事件的过程,主要从事情客观的角度来叙述描写其时时存在。
“伴”,可娓娓而谈,慢慢道来,落笔点碎花,写得含蓄而温婉。
不必“感动”不必“激动”,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
考点:写作
点评:此类有提示语的作文,选填文题,省略号是供你思考另选的,学生往往只写已经提示的义项,而不注意省略号的内容,作文往往千篇一律。
这样的文章,“规范化”,内容雷同,老师阅卷时会审美疲劳,很难被看中。
这是考场作文选题的技巧问题,要考虑。
所以应该从省略号中想出另一个角度,写出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