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土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安堡土楼(3张)长安堡土楼位于泉州市永春县锦斗镇长坑村,其建于清乾隆年间(1769年),历经253年的 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修建者为恭侯公李士貌兄弟,取名长安堡,顾名思义,寓含族人对长治久安的渴望。
长安堡其呈长方形,二层楼式木石结构,古色古香。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楼高10余米,外墙一楼砌石, 有3米高,二楼垒土。
其中泉州安溪土楼(西坪土楼,包括映宝楼、聚斯楼、南岩梅记泰山楼)为国家保护单位。聚斯楼是福建省 发现的最早的、保存也最为完好的土楼。
泉州土楼不但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还是游子们的“精神家园”。泉州的土楼建筑风格独特,大多结合 了闽南古大厝的传统建筑手法,土楼也属于闽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土楼的彩绘、雕花、斗拱等, 都饱含着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可以说,泉州土楼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一朵“奇葩”。
康安土楼 “土楼周长100米,高度10余米,每层原有22个房间,房前有环廊通道,二楼外墙筑有22个小窗, 作为瞭望防盗楼,坐落在南安市乐峰镇湖内村的一处山坡上,建于清咸丰三年 (1853年),现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俊抗清土楼为方形土楼,占地530平方米,高两层共9米,每层14个房间共28间。土楼顺着山势而建,居高 临下,易守难攻。土楼一层由块石砌筑,厚1.6米;二层墙体由三合土夯筑,虽经历一百多年的风雨,仍坚固异 常,由此可想当年土楼的坚固程度和建筑者技艺。与当地大部分土楼一样,林俊抗清土楼也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 只是数量更多,而且四面墙壁都有。
韩德楼位于安溪蓬莱镇温泉村汤边角落(即龙潭溪边),清乾隆年间由曾任陕西韩城知县、广西新宁州、西 隆州知州的进士唐桂生返乡时建。
该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350平方米,为四方形的石土木结构,人字形 大厝顶四面泄水。墙基由块石砌就,厚达3米,基墙往上逐渐缩小至三层为40厘米,通高10米以上。楼内正中有 天井,东西南北各置楼梯,上下方便。土楼共3层94个房间,西北向石拱门上方嵌石上书“韩德流长”;东北向 置石门1个,前有大埕。该土楼外观基本保持原貌,1998年10月被县文管会在此树立文物保护标志。
辉斗楼辉斗楼坐落在龙涓乡宝都村,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历经近190年风雨, 土楼依旧挺拔屹立,仍可见当年的恢宏。这座土楼,最独特之处在于二楼半圆形处又加了一层,变成前面两层, 后面三层。前低后高,顺应山势,错落有致。
辉斗楼直径约33米,面积约800平方米,四部楼梯将土楼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间房,共有42间。土楼除 了设内通廊之外,在后半部第三层及前半部第二层的外墙一侧加设“隐通廊”,两侧楼梯连通,据说是为了供防 卫之用。
辉斗楼的两侧,是护厝和书房。现尚存几间护厝,作厨房之用。老人介绍,在泉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考 古人员认为,这是泉州的圆形土楼了,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龙通土楼龙通土楼位于莲花山麓下的一个山坳内,于1644年斥巨资兴建土楼。土楼呈正方形,楼阁式土木结 构,坐东南向西北,高11米,长、宽各29米,占地面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三层共有72间。
源远楼位于安溪长坑南斗,源远楼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距今已300多年。占地面积1210平方米, 高15.1米,三层楼结构,共有82间房。2006年,源远土楼被安溪县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源远楼土楼酷似古堡,呈正方体,下宽上窄,墙基为石头砌成,上面是土层,大门墙体厚达2.4米。土楼只 一个大门,设内外门,门板为乌樟木,厚度达到近10厘米,刀斧难破,堪称固若金汤。土楼第九代后裔陈夏福介 绍,鼎盛时期,源远土楼居住着300多人,从土楼走出来南斗陈氏子孙有3000多人。
映宝楼(2张)映宝楼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雍正八年(庚戍年1730年)建,整座土楼风格独特,规模 宏大、结构精巧。如今在第三层楼上,还保留着炭焙茶叶用的100多个烧火坑,是研究安溪古代茶史的珍贵实 物。
泰山楼(4张)泰山楼坐落于西坪镇南岩村,又称“梅记土楼”,是享誉海内外的梅记茶行发祥地。奉政大夫 王三言于1892年所建,历时十年落成。取论语“君子泰而不骄”之意,取名泰山楼。除屋面于1947年进行翻修外, 其它均保持原样,迄今已有127年历史,仍保存完好。
分布
泉州土楼分布位置泉州土楼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将近一半。
南安土楼
聚奎楼 康安土楼
湖内土楼 炉中土楼
洪氏土楼
畲族土楼
林氏土楼
聚奎楼位于在南安金淘镇朵桥村,又名朵桥土楼,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1016平方米,不仅规模宏大,建筑 技艺也十分好。
兴建这座土楼的是傅方升、傅方进兄弟,相传他们原来都是轿夫。土楼共有三层,高十多米,每层走廊相连, 各有20间房屋。一、二层外墙用长条石砌成,内墙夯筑三合土,厚达2.3米;三层采用三合土打墙厚度缩小为0.4 米,此层四面各开窗7个,整幢土楼也只有28个窗户。
辉斗楼的外墙用土夯成,墙基用石头砌成,高约2米,楼顶是瓦片,四周均有瞭望孔。大门用防火材料——桐 木制成,厚约10厘米。门楣设有水槽,可从上面浇水灭火。另外还有两个枪眼。墙体厚1.5米,门洞使用的材料 是花岗岩,异常坚固。杨三春老人告诉,这楼是属蜂巢穴,院内不设水井。楼后有一条水沟,水渠通过暗沟流进 水沟,就可以随意取水。民国初年,一支土匪来到宝都村抢劫,全村400多名村民躲进土楼。土匪攻打了数天也 打不下,只好撤离。
济芳楼济芳楼位于龙涓乡西南部的庄灶村,建于1853年的土楼,今有200多年。总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仿 皇宫式建筑,二进二层两护厝,多达74间房,有3个公共楼梯和1个隐藏在边角屋内、女眷专用的“女人楼梯”。
济芳楼是一座石木结构的通廊式方形土楼。土楼外墙,大小几乎一致的正方形辉绿岩石块斜垛,砌成高高的 石墙,其上再夯筑土墙。土楼后,半圆形后花园依山而建,同两侧护厝成掎角之势,浑然一体,更显宏大。
洪氏土楼位于南安市霞美镇杏埔村,土楼平面也呈方形,该土楼于清朝雍正年间由先祖洪孝悌所建,距今 360多年。占地面积有1300多平方米,土楼的外墙厚度达1.5米。
林氏土楼位于南安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全部由花岗岩建成的土楼,这座土楼名叫“林氏土楼”,又名 “福水土楼”,长约33米、宽约25米、高约15米、墙壁厚约1米。占地约600平方米的“石楼”。曾经,这座土楼 分为上下两层,四周设计了许多瞭望哨口和枪眼,大门设置二道门,中间有水、旱闸,用于防水防火。
永春土楼
长安堡土楼
巽来庄
西园堡
在永春县城五里街仰贤社区,在泉州有不小的名气——从外部看是一座土楼,内部却“藏”着一座闽南古厝, 平面呈繁体“囬”字形。
巽来庄又名山美土楼,据传是在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由盐官林悠凤所建,坐北朝南,共有96间房子,占 地3100平方米,外围为二层建筑。在土楼的南、东、西各开一拱门,分别嵌有“巽来庄”、“挹翠”、“迎春” 石匾额,中有红砖隔墙、石铺天井、两厢房、正厅和后院。正厅为单檐歇山顶,厅中梁枋上饰有精美木雕,庄内 还有古井、马厩和厕池等生活设施。2005年,巽来庄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畲族土楼位于南安码头镇铺前村的方形土楼,所建清乾隆年间距已有270多年,是畲族人雷大经所建,土楼 外墙高约10米,分两层。下半部分外墙为条石构筑,内墙是用巨大的卵石砌成;上半部分则由三合土夯筑而成。 土楼占地面积近900平方米,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天井,两层楼环绕沿墙而建,每层有20间房。
文化馆底楼主要展出畲族乡间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如鸡笼、熨斗、粿印、水车等。“展馆内收集的展品有 100多件,从明代到现代。”相关负责人表示。二楼前厅放置的一对畲族服饰可供参观者拍照,展柜中还收藏有 历代族谱、契约文书、志传铭文、器皿物件等。“二楼展示的主要内容为畲族渊源及其分布、泉州市15个畲族村 简介、历史资料及实物、畲族服饰与风情等。”雷山强说,随着民族融合加深,族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越来越 少,青少年一代更甚。利用土楼布置文化展馆,目的在于妥善保护建筑和文化物件,同时传承、发扬畲族传统文 化。
泉州土楼
闽南土楼
01 发展史
03 分布 05 安溪土楼
目录
02 数量 04 南安土楼 06 永春土楼
07 德化土楼
09 石狮土楼 011 保护级别
目录
08 惠安土楼 010 洛江土楼
泉州总共有土楼300多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惠安。这些土楼圆形、方形 为主,明代的有4座,清代的有57座,民国的有2座。
土楼右侧也有一个拱形门,外墙石基厚约2.3米,土墙厚近2米,青石砌成的侧门墙有1米厚,坚固异常。土 楼大门边靠墙有一条陡峭的1米多宽石阶,沿着石阶登上三楼。三楼中间正厅供奉着许氏祖先灵位,正厅两旁是厢 房,厢房以大厅为中轴线,向两边延伸,二楼的格局与三楼大体相当。许氏家族就这样在土楼内繁衍开来,已 370多年。
康安土楼位于南安码头镇康安村,这座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土楼。康安土楼墙体由灰色的石砌和黄色的土夯 部分组成。远远望去,土楼犹如一个圆形香炉。走到辉绿岩砌成的圆门前,可见门匾镌刻“宏康保裕”四个大字, 两边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从大门走进土楼,内有圆形天井,抬头一看,土楼为两层结构,书屋设立 在二楼一侧,一楼和二楼其他区域是康安村的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
长安堡土楼的四个方向各自设有一个厅,整齐有致地面朝天井。土楼内部没有精美的雕饰、漂亮的彩绘和雕 花,只有实用性的黑色大圆木,通过卯榫搭建在一起,显得古朴天然,简约的木雕、圆孔状的木构件、竹篾编灰 泥涂的隔墙……结构奇巧。
二楼四周建了一些房间,大大小小有42间。在房间与外墙之间是一条狭长的通廊(当地村民称为跑马道)四 面相通。外墙上,布满了一个个葫芦状镂空木窗,镂空处有拳头般大。
发展史
泉州的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说起祖上建楼的荣耀,每一座土楼的后人都无比自豪。 这些 土楼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是繁华与安全的代名词。白驹过隙,随着社会的安定,它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喧嚣 过后,人渐离去、楼渐荒芜。
数量
泉州土楼共有300多座 。大部分土楼保护现状堪忧,常年无人管理和保护,处于自然衰败状态,存在严重的 消防隐患。
安溪土楼
01
聚斯楼
02
映宝楼
03
泰山楼
04
辉斗楼
06
福洋土楼
05
龙通土楼
济芳楼
源远楼
韩德楼
在安溪的大山深处西坪镇赤石村,泉州最古老的土楼: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聚斯楼,它已有641岁。
聚斯楼(3张)聚斯楼为全土木结构,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由主体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须护 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9048平方米。主体建筑呈方形,共有三层72间房。土楼外墙为生质夯土,土墙内为回形 三层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单檐歇山顶。现存夯土墙为明洪武五年建造,其内木构架经多次维修,还保留 有清中期的风格。2009年,聚斯楼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园堡土楼在溪东村的“狮坑园”角落,“西园堡”方方正正,有几千平方米。土楼四周基石,是用一块块 巨大的石块层层垒砌而起的,形成了宽近一米,高近二米的石城墙。该土楼始建于公元1600年,距今有500年左 右的历史。
福洋土楼,又名垂裕堂,是安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今有260余年历史。
土楼为两层土石木结构楼房,坐南朝北,呈四方形,左右各设竹根节厢房8间。楼正中设有天井,楼上楼下采 用斗拱、梁架,木板构造24间居室;二层墙内侧有环心走廊,重要部位设置枪眼和24个暸望窗口,土楼整体设计 融防盗、防匪、防火、居住于一体。沿着墙内侧环心走廊,来到厅堂,堂中挂有清代“武魁”“选魁”等牌匾, 昭示祖上荣光。
土楼名位于南安乐峰炉中村,为“亦吾保”,建于咸丰丁巳年(公元1857年),分为上下两层,占地约200 平方米。
土楼坐南朝北,东南、西北角设有凸出约2米的角楼,开有4个小窗,可以看到四面墙下的情况,用以扩大防 卫角度。土楼屋顶四角皆有燕尾高翘,据潘贤德介绍,这不仅象征了家族地位,也对威慑山贼起到一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