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致女儿的信导学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寄语: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狭小的,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作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席勒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情感与态度: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学习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学习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自学展示
1、走进苏霍姆林斯基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2.重点字识记
繁( )yǎn chà( )那间一抔( ) tǎn tè( )
zhù( )立 bó( )然大怒迷huò( )不解怒不可è( )
无与lún ( )比伫( )立 níng( )视 shǔ( ) 光
二、合作学习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分别找出上帝三次听天使解释后其神情态度的词语,上帝态度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要的词语有“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着离去”。
前后对比,意外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三、质疑导学
1、你怎样理解“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句话?
一位真正的人,应该学会去爱人,学会善待,并尊重别人的爱。
也只有像这样拥有人的精神情操和尊严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2、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从从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说起,这样有什么好处?
“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女儿关于“爱情”的话题,能使抽象的概念变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四、学习检测
1、根据你平时在课内外的知识积累,填写下列空白。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________、_________,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________,_________”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这是爱情的俗语。
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已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了启示。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⑴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对此各有各
的理解。
⑵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
板书设计:
致
女第一次爱情爱情是人独有的
儿第二次忠诚体现人类美和力量
的第三次心灵追念
信
五、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