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5)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允,字叔佐,兰陵人也。

祖惠蒨,散骑常侍、太府卿、左民尚书。

父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允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酝藉,动合规矩。

梁时起家邵陵王法曹参军,转湘东王主簿,迁梁太子洗马。

侯景攻陷台城,百僚奔散,允独整衣冠坐于宫坊,景军人敬而弗之逼也。

寻.出居京口。

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允独不行。

人问其故,允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但患难之生,皆生于利,苟不求利,祸从何生?方今百姓争欲奋臂而论大功,一言而取卿相,亦何事于一书生哉?庄周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

”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于患。

侯景平后,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

永定中,侯安都为南徐州刺史,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

天嘉三年,征为太子庶子。

高宗即位,迁黄门侍郎。

五年,出为安前晋安王长史。

六年,入为光禄卿。

允性敦重,未尝以荣利干.怀。

及晋安出镇湘州,又苦携允,允少与蔡景历善,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闻允将行,乃诣允曰:“公年德并高,国之元老,从容坐镇,旦夕自为列曹,何为方复辛苦在外!”允答曰:“已许晋安,岂可忘信.。

”其恬于荣势如此。

至德三年,除中卫豫章王长史,累迁通直散骑常侍、光胜将军、司徒左长史、安德宫少府。

鄱阳王出镇会稽,允又为长史,带会稽郡丞。

行经延陵季子庙,设萍藻之荐,托为异代之交,为诗以叙意,辞理清典。

后主尝问蔡征曰:“卿世与萧允相知,此公志操何如?”徵曰:“其清虚玄远,殆不可测,至于文章,可得而言。

”因诵允诗以对,后主嗟赏久之。

其年拜光禄大夫。

及隋师济江,允迁于关右。

是时朝士至长安者,例并授官,唯允与尚书仆射谢伷辞
以老疾,隋文帝义之,并厚赐钱帛。

寻以疾卒于长安,时年八十四。

(选自《陈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出居京口寻:不久B.未尝以荣利干.怀干:求取
C.景历子征修.父党之敬修:整饰D.已许晋安,岂可忘信.信:信用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萧允年轻时就通达有见识,行动合乎规矩,后来曾任太子洗马。

侯景攻克台城时,他衣冠整齐地坐在太子的宫署。

侯景手下的人对他很器重,不敢逼迫。

B.萧允淡泊名利。

陈高祖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快速直接地推辞。

晋安王镇守湘州时,萧允年事已大,且德高位重,但他依然跟随晋安王前往湘州去任职。

C.萧允与蔡景历、蔡征父子都有深交。

蔡征曾向后主说,萧允清高淡泊的志操,深远微妙,并为陈后主吟诵萧允的诗歌。

后主对萧允的德才十分欣赏。

D.萧允出身官宦世家,历经梁、陈和隋三朝。

在隋灭陈之后,萧允本可以继续在隋朝做官,但他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请辞,并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和厚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5分)
(2)躬造其庐,以申长幼之敬。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夜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分)
(2)“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四、选择题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诸葛亮六出祁山,进驻五丈原。

司马懿以逸待劳,拒不出战。

诸葛亮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并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欲激怒司马懿。

但司马懿并没有上当,还善待使者,从中套出诸葛亮食少事烦、身体不佳的情报。

B.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的小职员,也是吴荪甫双桥镇的同乡,他的父亲是吴老太爷的好朋友,又是再上一代的老侍郎的门生。

由于对父亲的思想素来反感,本来就对屠维岳印象不错的吴荪甫开始有些讨厌他了。

C.堂吉诃德参加了富翁卡麻丘和美人季德丽亚的婚礼。

不料季德丽亚和意中人穷人巴西琉同谋,在婚礼上演出了一场假死之剧。

堂吉诃德坚决支持这对情人配成对。

卡麻丘虽是懊恼,却无可奈何,只好成全他们的婚事。

D.宗教法庭审判爱斯梅拉达,认为她是女巫,驱使黑衣魔鬼刺伤了军官,并把她驯养的小山羊作为“证人”。

当小山羊用蹄子把字母排成“弗比斯”时,更让人确信是巫术害了卫队长。

爱斯梅拉达被屈打成招,法庭判处她绞刑。

E.巴黎派人告知查理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

查理痛不欲生,而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有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

”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查理时,葛朗台还威胁要和她断绝父女关系,根本不把女儿和侄儿的痛苦放在心上。

五、名著阅读
7.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在小说《家》中,觉新在自己的婚姻一事上,对父亲的决定有何反应?请简述。

(2)请简述“马斯洛娃案”的上诉在枢密院被驳回的原因。

六、其他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在“取不取、给不给、死不死”两难的情况下要以利为行事标准。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日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阶段,我国港台等地也从劳动密集型的阶段开始进入资本技术密集型阶段。

尤其是信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为进一步的国际分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正是这个时候,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参与了国际分工,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其产业链条连接到我国沿海。

自此,我国工业化的节奏如快马奔驰。

改革初期,农民自发创造的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直至加入WTO,外资快速登陆我国沿海城市,建立了制造业的世界工厂,吸纳了数量极大的农民进城,农民工在第二、三产业中成为主力军。

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的转型却很不彻底,只是实现了半个转型。

农民转型为农民工,职业是工人,身份是农民而非市民,处于转型不彻底的中间状态。

农民工进城后,融入城市的步伐因为户籍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等问题而停止。

社会保障对市民和农民来说差别悬殊,是完全不同的二元体制,而户籍制度是一种区分城乡社会保障最有效的方法。

几十年来,农民工依旧被迫背负着原先的身份在城市流动,对许多重大的切身利益没有话语权,更没有获得切实保障。

企业把规模的扩展寄望于源源不断的新的农民工队伍,而不是培养和提升农民工的技能,使得农民工的素质不能随着工业化同步上升,难以从简单劳动力升格为人力资本,其劳动在竞争中缺乏增值潜力。

由于城乡差距太大,生产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多差别,农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个适应期,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很难短期对接。

半转型制约着工业化继续推进。

农民工在城市的转型停滞,使得仍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继续向城市转移,进入到新一轮工业化。

农民工的现状是在乡农民对未来的期待。

如果城市只是农民工打工挣钱的地方,而不是可以定居生活的地方,甚至进城打工多年最后还不得不回归乡下,他们又何必匆忙出来呢?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工业化程度和劳动力技能水平高低是密不可分的。

农民工不能从简单劳动力升格为人力资本,使得劳动力技能滞后于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工业化也难以升级,难以进入自主创新时代
中央政府为此推出了或正在酝酿相关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也逐渐在朝着统一的方向推进,户籍制度在不少城市已有松动的迹象,这都是积极的信号。

如何使之形成合力,
有效地解决各方的利益则需要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

让收入底层有希望打拼上来,是人们看待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化程度的主要风向标。

对于处在经济底层的农民来说,有机会通过努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充分分享工业化和现代化文明的成果,有这样的梦想,是激励他们的主要动力,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农民工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中央政府对相关制度的改革,而且还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形成合力。

A.农民工现象是在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出现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农民工时代。

B.农民工现象,可以分为改革初期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两个阶段,农民工转型问题的突显,主要是在后一阶段。

C.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悬殊的二元体制的存在,与区别城乡户口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它制约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步伐。

D.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意味着产业技术升级和劳动力技能的提升是同样重要的,必须同步进行。

10.简述“转型不彻底的中间状态”的特征及“转型不彻底”的原因。

11.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半转型制约着工业化继续推进”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伤心事
安徒生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故事实际上分做两部分: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

我们是住在乡下的一位绅士的邸宅里。

恰巧主人要出去几天。

在这同时,有一位太太到来了。

她带着一只哈巴狗;据她说,她来的目的是为了要处理她在制革厂的几份股子。

她把所有的文件都带来了;我们都建议她把这些文件放在一个封套里,在上面写出业主的地址:“作战兵站总监,爵士”等等。

她认真听我们讲,同时拿起笔,沉思了一会儿,于是就要求我们把这意见又慢慢地念一次。

我们同意,于是她就写起来。

当她写到“作战兵站总监”的时候,她把笔停住了,长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我只是一个女人!”
当她在写的时候,她把那只哈巴狗放在地上。

它狺狺地叫起来。

她是为了它的娱乐和健康才把它带来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地上。

它外表的特点是一个朝天的鼻子
和一个肥胖的背。

“它并不咬人!”太太说,“它没有牙齿。

它是像家里的一个成员,忠心而脾气很坏。

不过这是因为我的孙子常常开它的玩笑的缘故:他们做结婚的游戏,要它扮作新娘。

可怜的小老头儿,这使它太吃不消了!”
她把她的文件交出去了,又把她的哈巴狗抱在怀里。

这就是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去。

“哈巴狗死掉了!”这是故事的第二部分。

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我们来到城里,在一个客栈里安住下来。

我们的窗子面对着制革厂的院子。

院子用木栏栅隔做两部分。

一部分里面挂着许多皮革——生皮和制好了的皮。

这儿一切制革的必需器具都有,而且是属于这个寡妇的。

哈巴狗在早晨死去了,同时被埋葬在这个院子里。

寡妇的孙子们(也就是制革厂老板的未亡人的孙子们)掩好了这座坟。

它是一座很美的坟——躺在它里面一定是很愉快的。

坟的四周镶了一些花盆的碎片,上面还撒了一些沙子。

坟顶上还插了半个啤酒瓶,瓶颈朝上——这并没有什么象征的意义。

孩子们在坟的周围跳舞。

他们中间最大的一个孩子——一个很实际的、7岁的小孩子——提议开一个哈巴狗坟墓展览会,让街上所有的人都来看。

门票价是一个裤子扣,因为这是每个男孩子都有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有多余的来替女孩子买门票。

这个提议得到全体一致通过。

街上所有的孩子——甚至后街上的孩子——都涌到这地方来,献出他们的扣子,这天下午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但是他们却看到了哈巴狗的坟墓,而这也值得出那么多的代价一看。

不过在制革厂的外面,紧靠着入口的地方,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孩子。

她很可爱,她的卷发很美丽,她的眼睛又蓝又亮,使人看到感觉愉快。

她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她也不哭。

每次那个门一打开的时候,她就朝里面怅然地望很久。

她没有一个扣子——这点她知道得清清楚楚,因此她就悲哀地呆在外面,一直等到别的孩子们都参观了坟墓、离去了为止。

然后她就坐下来,把她那双棕色的小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大哭一场;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看过哈巴狗的坟墓。

就她说来,这是一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

我们在上面看到这情景,而且是高高地在上面观看。

这件伤心事,像我们自己和许多别人的伤心事一样,使得我们微笑!这就是整个的故事。

任何人如果不了解它,可以到这个寡妇的制革厂去买一份股子。

(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叶君健译,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故事写的虽是孩童游戏这样的小事情,题材本身并不宏大,但作者却从中感受到了人类最为细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作者广及一切心灵的同情心。

A.文章的头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作者认为删去它将会损害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但它对故事主题的表达毕竟并不十分重要,因而是可以删掉的。

B.哈巴狗的坟墓虽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像模像样,孩子们为观看它献出扣子,以致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故事中那位女孩没有因穷困而失去对自己所属世界的热望,她不说话,也忍着不哭,只有在所有人都离去之后才大哭一场,是一个美丽而凄婉的形象。

D.最后一段“高高地”一词,既指“我们”观察这件“伤心事”所在的位置,也有以成年人的眼光观察孩童世界的不幸和俯视人间悲悯的意味。

13.作者在文中说,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

请简要分析故事头一部分“一些细节”所起的作用。

14.在文末,作者说,“女孩子”的这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又说这件伤心事“使得我们微笑”。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死亡之海”的油岛
随着开采活动的持续,塔里木油田的工程师们已经从地球表面向下钻探了几公里,有时甚至要借助灌入地下水的方法将宝贵的油气资源挤出地面。

如今,越过厚厚的黄沙,从地下3000至4000米深处抽取出来的石油、天然气会通过输送管道运往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支撑着数千公里外那些城市的运转。

无可否认的是,当国际原油价格又一次冲上80美元/桶的当下,这里抽出的能源是这些城市能够维持发展的先决条件。

车轮下的沙漠公路好似永远没有尽头,而“沙漠大巴”车窗外的景色则仍旧是一成不变的无穷沙丘,塔克拉玛干好似在无数次地重复着自己。

“因为定期能够出去轮休,”员工刘震凝视着窗外,“否则人类可能很难受得了这样的荒凉吧。

”“沙漠大巴”上满载的是“塔中—4”油田的员工,这是中国境内惟一的沙漠腹地油田,而按照规定,每隔二十余天,员工们就有
一次机会可以选择坐车驶出这片世界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到沙漠边缘的库尔勒市去休整,以期不会丧失作为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及心态,而为之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塔里木油田号称“中国石油的希望”,是中国仅有的数个大型油田之一。

由于出产混合油气资源,这里不仅是西气东输管道的起点和源泉,又是中国石油版图上的一颗明星,只是,
这里位于沙海深处,开采难度超出想象。

在此处,一名工人洗一次淋浴的成本是人民币60元。

“塔中—4”油田被塔里木石油人称为“沙漠孤岛”,是这个地区最令人称奇的人造设施。

这里的几百人长年生存在沙漠的中央,依赖一条1500公里长的沙漠公路维持人类正常的需求,而这条公路则依靠24小时滴灌培植的红柳丛左右防护,不致被黄沙一夜掩埋。

总言之,这里的任何存在都依靠给养,才能维持着与自然界巧妙的平衡。

“这里或许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工作环境。

”一位油田员工戏谑道。

塔中的人们都知道,如果从“塔中—4”油田出发,不论向任何一个方向,也不论走多久,一切都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只有一点是可
以肯定的———“你还在沙子里。

”在这座沙漠的中心腹地,塔中—4油田是仅有的人类据点,荒凉的环境让这里的人们只有选择坚强,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的。

管理者们修建了
各种运动设施,并组织活动来冲抵那无处不在的孤独感。

在整个油田最醒目的地方,往往
会书写标语,提醒员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而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派而来
的新工作人员都会定期前来,接受或长或短的一次历练。

在塔克拉玛干的历史上,此前从未有人能完全征服这片广阔的沙域。

曾经,瑞典探险
家斯文·赫定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而很快,他的探险队全军覆没,仅剩他一人幸存,因此,他给了塔克拉玛干“死亡之海”的别名。

在80年代之前,由于巨大的勘探难度,专家们无法在这里找到油气资源,而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完善以及进步,已探明塔里木油气资源总量
为160亿吨,而仅有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更好地开采、利用这里的宝藏。

如今,这座“死亡之海”每日提供的三千余吨原油让更多的城市充满了生机,而这一产
量据称在可以预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维持基本稳定,而整个国家也正因此获益匪浅。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9日,作者:翁洹)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E.长期的沙漠生活会给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损害,甚至丧失普通社会人的生活及心态,需要外出休整和活动调剂,更需要意志的坚强。

A.塔里木油田位于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仅有的数个大型油田之一。

其中的“塔中—4”油田在这个沙漠的腹地。

B.塔里木油田是西气东输管道的起点和源泉,这里抽出的能源将输送到我国的东部地区,是我国东部城市能够维持发展的先决条件。

C.自从斯文·赫定以来,对塔克拉玛干的石油勘探经历了漫长的艰难过程,如今已探明这里的油气资源总量,并能日开采三千余吨。

D.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引用油田员工的话,都说明了沙漠环境的荒凉和工作环境的恶劣,但前者强调的是生存的艰难,后者是相比较而言。

16.文章二、三两段都提到“塔中—4”油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说明。

17.如果用“‘死亡之海’的油岛”作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你认为是否恰当?请简要分析。

或者,你也可以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简要说明拟题的理由。

八、语言表达
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
理解。

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名句的不同看法,要求通顺、合理。

(4分)。

(3句中任选
2句)
[示例]喜怒不形于色
另一种看法:把真实想法埋在心底,一对身体不好,二是人家会说你城府太深,工
于心计,所以我宁可把喜怒写在脸上。

18.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一种看法:
19.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另一种看法: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一种看法: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据新闻午报报道,今年我市选择复读的考生中,很多都是高考的线上生,其中不乏500分以上因名校情结“主动落榜”的。

市教育考试院最新统计显示,到目前为止,已有600多名线上生撤销志愿,选择复读。

昨天,记者从东方网高考论坛上看到,“高分复读”已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

我市自强进修学院院长雷慧告诉记者,高分复读的考生大多都有着强烈的“名校情结”,因几分之差与多年的梦想失之交臂难免心有不甘。

还有一部分考生出于攀比、从众心理,认为不考进名校没面子。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

九、材料作文
22.体会下面诗句的含义,联系你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船送我们上岸,船没有岸。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集芙蓉以为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举匏樽以相属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

本题易错字:集、裳、博、鹤、匏、樽、属、狸、鸦。

2.B
3.B
4.(1)性命之道(规律)是有定数的,怎么是逃避就可以获免的呢?
(2)亲自到他家去拜访,以表达晚辈对长者的敬意。

【解析】
2.干:扰乱。

3.原文“辞疾”的意思是“借口有病推辞”而没有“快速直接”的意思。

原文记载“高祖镇南徐州,以书召之,允又辞疾”一事,并不侧重表现“萧允淡泊名利”
4.略
5.(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

抒写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

(2)长、畏。

“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

“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飘泊在外的痛楚。

【解析】略
6.C E
【解析】C.①季德丽亚并不知情,更非同谋;②卡麻丘并不懊恼,还照旧举行庆祝,像自己结婚一样。

E.①是报纸上登载了查理父亲因破产而自杀的消息;②是威胁说要将她送到修道院去。

7.(1)觉新觉得是父亲的决定使他的升学和与梅结合的愿望成了泡影,断送了他的前程和美梦。

他绝望地痛哭,在心里他为自己痛哭,为他所爱的梅痛哭。

但是他毫无反抗,顺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