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化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艺术化探析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艺术,含有形象、独创和方法的意思。

教学艺术是这三者的结合。

它是通过教师自身形象创造性地激励学生乐学,达到最佳教学效
果的方法、手段的巧妙综合。

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需教师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来表现。

对一堂课来说,我觉得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力求从最优化的角度来实现课堂
教学的总体设想。

一、注重开讲,提起学生兴趣
开讲也叫“课引子”、“导入新课”,指的是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课运用精彩的开讲,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从这里开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文
而异地精心设计开讲,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一)揭示题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

为揭示文章的“主旨”,弄清题意就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按“桥——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步骤来板书,从形状、材料、空间地域上对所要写的桥
进行了限定,规定了明确的选材范围。

简洁、明了的开讲语,为学生学习课文把关定向,起
到了学习的引路作用。

(二)介绍作者、时代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是说,
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在理解上才较为准确。

所有诗、文,大都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大都因事因时而发,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

为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有助于学生学习
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如《父子情》一文,向学生介绍舒乙是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儿子,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对于老舍大家并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曾两度旅居国外。

本文是作者在父亲
被迫害致死20年后写的一篇悼念文章,回忆了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反映了杰出的人
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教育儿女的独特见解和做法。

由于开讲对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了介绍,学
生不仅加深了对老舍的了解,而且对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既有中国传统式,又有西方自由
开放式这一点自然也容易把握了。

(三)用故事、趣事开讲
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

平时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听故事、趣事、
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愚公移山》一文时,由“铁杵磨成针”、“司马光砸缸”等故事讲起,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虽是文言文,但学生有了兴趣,
学起来自然趣味盎然。

(四)注重制造悬念
悬念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观看戏剧电影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开讲制
造悬念,使学生急于求知,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在教《食物从何处来》、《假如人的体温
降低两度》等课文时,运用设问句开讲来引起悬念,由于学生天性好奇,用问号来打开新课
的大门,能有效地激发求知欲,也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艺术空间。

好的开讲语,出神入化,
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

要想把开讲语设计好,最根
本的就是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开讲叫得开!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
课堂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我们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识,精心设计开讲语,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二、提问启发,启迪智慧
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

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问”的艺术,在“怎么问”方面巧作安排。

一要善于把握“问”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注意变换“问”
的角度,善于“曲问”,故设迂回,旁敲侧击,会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三要有意加强“问”的
力度,问得过易、过泛、过繁、过死,都是力度不够的表现,也是“不启而发”或“启而不发”
的原因所在。

“问”得无力,学生会不思而得,“问”得乏力,学生会思而不得,“问”不等于启发,所以要力使所提的问题成为一种“可以克服的障碍”(赞可夫语)。

古诗云:“广裁衫袖长
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我们语文教师要像高明的裁剪师一样,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提问艺术。

朱自清的《背影》,要求学生理解在家庭困顿的状况下父子惜别的深情,学
习围绕中心事件详略得当的写法。

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记叙的
主要事件是什么?(2)“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3)写人一般正面刻
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4)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澜?这几个问题显示了
课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让学生潜心思考、深
入钻研。

它虽“少而精”,但问到点子上了。

三、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这种艺术,以其节奏美和旋律美,创造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让人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
象和情思。

例如教读《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配乐朗读,会使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将“单调”
的心境移情于白杨树,去欣赏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充分体
会其象征意义——象征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使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音
乐的设置对抒发强烈的感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

兴趣这位热情风趣的老师,它
把“学”与“乐”统一了起来,寓学于乐。

而想象是心灵的眼睛和翅膀,它会把古与今,天上人间,连结起来。

所以主题的深化和意境的创造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成功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
机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动机跟音乐营造的意境结合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翱翔在想
象的天地。

例如教授《黄河颂》,首先放《黄河颂》的歌曲,造成一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
的氛围。

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转入诗篇学习。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魅力和浪漫主义革命情怀。

之后再配乐朗读,想象诗人讴歌的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感受那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激情澎湃,思绪
超越时空,纵横千万里,遐接几千年。

从而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坚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和博大情怀。

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语文教学是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与体现。

要使学生迅速接受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同时还能得到艺术享受,陶冶情操,恰当准确地运用以上一些艺术手段,并
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淬火,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也使语文教学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