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共生——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规划方案的演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 TU24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036-04 收稿日期 2022-04-16
摘 要 该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探讨当今高校校园的设计与建设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与新城规划发展之间的联系。

以与城市形态相融、营造多层次的开放校园、建立弹性的生长框架为目的,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街区尺度、交通系统、校园边界、院落组织等角度综合考虑,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一心,双环,多组团”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形态。

并通过回顾校园规划的生成思路和在多方交涉下方案演进的过程,引出“开放而平衡的规划理念”,为新城中的大学校园建设如何与城市共生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规划 开放校园 可持续发展 与城共生
Abstract Taking Binjiang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e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campus and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cities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With the aim of integration with urban form, a multi-level open campus and a resilient growth framework, we take the spatial structure, site layout, block scale, traffic system, campus boundary and courtyard organiz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o form a sustainable campus of "one center, two rings and multiple clusters". By reviewing the generation of campus planning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under the negotiation with many parties, we introduce an "open and balanced planning concept",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for how to build the university in new cities and symbiosis with them.
Keywords Campus planning, Open camp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mbiosis with city
与城共生——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规划方案的演进
Symbiosis with City: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ampus Planning of Binjiang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刘琮晓 | Liu Congxiao 李杨阳 | Li Yangyang 刘 潇 | Liu Xiao
“我们对于学校的想象应如同对城市一样,它们的发展形成一部分与过去有关,同时又与未
来有关。

我们的大学永远不会完成……”
[1] ——约瑟夫·赫德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的转型,高校逐年扩招,校园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中心区的大学校园周边被开发为商业、住宅等收益较高的项目,限制了高校原地发展的可能。

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中心区日渐密集,许多高校只能选择整体外迁或新建分校至用地充裕的周边地区。

这段高速建设时期,在新城区中建设大
学校园成为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是:第一,许多大学成为“城市孤岛”,由于周边场地大多还未开发,将其当作独立、封闭的地块去设计,忽视与城市格局之间的联系;第二,校园规划缺少可持续性思考,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大学校园将持续使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缺乏生长弹性的设计为高校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

高校与周边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为城市提供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力。

在大学由一个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机构向一个多元丰富的社会综合体转变的今天[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以下简称“滨江学院”)以“与城共生”为规划
目的,寻求一条校园与城市共同生长的规划路径。

1 与城共生
滨江学院位于无锡市锡东新城,以无锡东站为契机建立商务核心区,建设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 )的无锡城市副中心、新型城镇化示范区[3]。

在学校设计启动之际,锡东新城尚处规划阶段,校园与新城同步发展。

滨江学院位于商务核心区的东南角,距离无锡东站直线距离约2km。

总用地面积约61万m 2(917亩)
,用地整体呈不规则形状,东、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西侧为生活性道路,东北侧为高铁线路(图1)。

随着校园规划
的深入和新城快速发展,经济与知识的交融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核心区内的整体活力。

1.1 与城市形态相融
校园形态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新城中的土地利用、街区尺度、交通系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根据《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总体规划2019—2030》,高铁核心区及其周边为边长100~500m不等的功能地块。

滨江学院地块尺度较大,长、宽可达900m,步行距离较远。

根据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外部空间可采用“以20~25m为一个单元”的模数[4](常用为1~5个单元)和TND(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提倡的5分钟步行距离,将100m×100m的网格置入用地,街巷间距控制在300m以内,营造校园内细密、适宜的街区尺度。

西侧网格顺应道路和高铁核心区方
向,中、东侧区域选择南北朝向,满足校园建
筑的光照条件。

依照网格秩序进行建筑布局
和场地设计,使校园整体融入城市肌理,为新
城有序扩展建立基础(图2)。

东侧水系被引入场地中心形成开阔的湖
面,发挥大学校园城市绿核的作用(图3)。


绕中心湖布置教学区(包括北侧共享教学区
和南侧院系教学区),接着外圈布置生活区、
运动区和校前区,分别与西侧和东北侧的居
住区、东侧远期生产研发用地和南侧城市绿
地对接。

由此生成以车行环路为界的双环结
构,人车分流并营造内部安静的教学环境。


外,一条贯穿校园的东西向道路,增加内部核
心区和校园整体的可达性与开放性,与城市
形成高效、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图4)。

1.2 与城市开放共享
空间形态上的特性为校园在城市中发展
提供了基础。

综合性、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
可以促进校园内部、校园与社会进行人、物、
信息等交换,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不断发展
的校园系统[5]。

正如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所提倡的“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
学”,反对孤立、封闭,强调思想和校园空间
形态的自由化,促进城市与大学的交往[2]。

滨江学院连续的开敞空间实现全时段的
开放共享:以中心湖为核心构成多层级、立体
化、网络状的街区式步行系统,保证活动的安
全性和趣味性(图4~5)。

教学组团内,不同尺
度的公共空间——或围合或开敞的庭院与广图1 城市区位
图2 校园规划总平面图
图3 中心湖及教学区
图4 规划分析图(功能分区、交通系统、步行系统)
场、灰空间、屋顶花园等,为同学们举行不同规模的小组讨论、学术活动等提供场所,实现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流与碰撞(图6)。

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实现图书馆、课室、实验室等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

外围区域多种类型的校园边界:建筑实体、景观绿地、广场等向城市打开,充满活力。

西侧的学生公寓、医疗所、对外交流中心等公共性建筑,实现学校与商住区的资源互动与共享。

东北侧的体育馆与运动区临近东校门,满足市民运动健身需求,与周边地块形
成功能补充(图7~8)。

除了物质资源,还可以通过专家、教授以及由他们开设的课程、讲座等,向大众传授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提升城市的学术氛围。

1.3 弹性生长
滨江学院规划更关注时间维度的弹性生长。

“花园城市”“带形城市”等理论,都在寻求一种适宜的形态和规划方法,来增强空间结构的适应性[7]。

因此,建设的经济性以及校园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设计中考量的重点。

轴线生长、单元生长(包括网格和组团)、模
修改时间规模和结构
建筑和细节
初选方案
只设计近期部分,远期用地作预留处理;按人数1万人进行设置,总建筑面积24.9万m
2
高层行政楼位于入口中轴之上;宿舍区为
平屋顶建筑
中标方案
近期和远期一起考虑,按人数1.5万人进行设置,总建筑面积40万m
2
行政楼取消,
改为在中轴上设置礼堂,保留原有轴线的收合关系;宿舍调整为单坡屋顶;图书馆造型优化,增加可识别性2016年12月
在环形车道基础上,增加东西向的校
园穿越道路,提高核心区的交通可达性;体育区全部集中到北部,形成示范基地;缩小湖面,控制水体面积
体育馆的位置调整为靠近东校门,便于对
社会开放;教学区南移,尽可能与高铁线拉开距离;公共教学楼由带状改为组团式;考虑气候问题,宿舍由外廊改为内廊形式;增加学生活动中心
2017年1月初
分期的范围和时序确定
提供方形图书馆的方案供比选;体育馆和游泳馆的体量拆开,设置在北侧,相对均衡;学生生活区的商业设置考虑2017年1月中旬/
生活区增加对外交流中心和医疗所2017年2月
河道和退线规划条件介入,规划基本
确定会堂规模增大,医疗所位置调整
2017年11月/
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形态微调,取消主教学楼的地景堆土
2017年5月完成规划和首期单体报建2018年1月
完成二期单体报建
数生长等方式可以提高校园空间体系弹性[6]。

滨江学院采用综合利用的方式,首先搭建学校的总体框架:一个开放的框架,然后进行分区和组团布置,后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一条正南北的礼仪主轴贯穿场地,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从前导广场到三合院,从水上会堂到中心湖,这个序列由南至北,起承转合,步移景异(图9)。

其次,一条东西轴线既是校园主要道路又兼顾生态景观。

与丹下健三在约旦雅莫克大学中引入的双轴概念相似,“社会轴”可为公众使用,实现校园和城市的紧密联系[7]。

滨江学院的文化礼仪轴线和生态景观轴线建立起轴线生长的框架,兼顾“学术化”和“社会化”双重性格,促使学科与社会互相渗透和广泛交流。

Tea m X小组成员坎迪里斯(George Candilis )提出城市应该是以“茎干与网络”为结构、由簇群编织的整体[8]。

滨江学院在主轴的框架下,形成可生长的多中心的校园形态。

各组团依照网格结构以及功能要求,细分成可生长扩容的组团,形成书院格局的簇群。

保证在城市尺度的基础上,实现未来校园的有序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网络、双环格局到两条轴线,滨江学院的规划按照这三个层次逐级生成,最终形成完整的校园形态,即“一心,双环,多组团”(图2)。

同时,校园从空间形态、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达到与城市共生。

2 规划演进
当代校园建设中,政府部门、高校领导以及设计单位形成了规划过程中的三角张力,有时一方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仍受其他两方的牵制[9]。

滨江学院规划从概念方案到开始实施,不断有决策、规划部门和各行专家参与进来,进行了多轮密集的设计调整。

这些调整既包括校园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单体、道路以及各个细节的改动,整个过程归纳如表1所示。

在此过程中,项目的各参与方都存在不同维度的诉求。

政府部门对校园轴线、礼仪建筑等宏观的方面有着强烈设想。

校方对于具体功能,建设分期和造价方面比较关注。

建筑师则对整个校园的空间结构有着坚持。

滨江学院规划的大框架在一系列调整中一直保留和延续,方案在有序的动态中深化。

表1 方案演进过程
图5 图书馆和核心区图6 院系教学区内庭院
作者信息:
刘琮晓,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李杨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刘 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根据道贝尔(Richard P.Dober )先生在20世纪中后期所倡导的动态更新的校园规划理念[10],
框架式的校园规划导则不断在先前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调整,既保证了校园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的完整性,又符合新的先进的使用需求。

滨江学院亦是在设计初期就设定了总体框架,明确不宜颠覆的和可以灵活调整的部分。

形态上,以双环格局和两条主轴为骨架的宏观形态为固定,以城市网格为基础生长的各功能组团和具体的建筑形式留有弹性;制度上,考虑逐年增长的教学容量进行校园规划、近期和远期建设。

这样动态的工作模式中,我们不单是设计的决策者,更是协调设计的沟通者,保证方案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结语
滨江学院规划是高校校园建设思维转变的一种尝试,是一次从静止到动态、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当代,开放校园呈必然之势,大学不再是“象牙塔”,而是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无论是旧城还是新城中
的大学,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和城市共同生长着,弹性的规划策略或许才是实现两者可持续发展的秘诀。

因此,校园规划不是割裂的、孤立的,是动态的、演进的,是通过各个利益方的参与而不断完整、完善的过程,是人、建筑、
自然和谐共生。

(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规划设计获2021年度教育部优秀勘察设计奖(规划类)二等奖、二星级绿色建筑认证。


资料来源:
图1,表1:作者自绘;
图2、4、10: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规划项目文本;
图3、5、6~9:战长恒摄。

参考文献
[1] 周逸湖,宋泽方.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1994.
[2] 刘远. 开放式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 大
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3] 锡东新城. 新城概况[EB/OL]. http://www. wx-
xdxc. com/Overview. aspx?SubCategory=xcgk.
[4]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理论[M]. 南京:江苏凤凰文
艺出版社,2017.
[5] 赵鹏,郝赤彪,林洪伟. 新时期大学校园设计[J].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4):67-72. [6] 严建伟,王笑寒. 生长中的大学校园规划[J]. 建筑
学报,2005(3):11-13.
[7] 冯刚. 大学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论组团式开放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J]. 新建筑,2009(5):4-9. [8] 王彦. 日常生活维度:英国1960年代“新大学”校
园规划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8. [9] 陈晓恬. 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D]. 上海:同济
大学,2008.
[10] 卢倚天. 基于规划文件分析的当代美国大学校园
动态更新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11] 何镜堂.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J]. 城市建筑,2005(9):4-10.
[12] 苏平. 城市设计视角的校园规划实践研究[J]. 华
中建筑,2011,29(12):124-127.
[13] 张捷,赵民. 新城运动的演进及现实意义——重
读Peter Hall的《新城——英国的经验》[J]. 国外城市规划,2002(5):46-49.
[14] 江浩. 大学形态的形成及设计理论研究[D]. 上
海:同济大学,2005.
图7 校园鸟瞰图8 体育馆图9 校园礼仪主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