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保障水平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些项目客观上难以统计
40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 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确定我国统计口径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41
3、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 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 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
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 财政,企业单位,城市社区集体,社会团 体等。 • 综合上面两种方法,可列出我国社保总支 出的宽口径:
7
需要说明的是:
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 整描述的,不应简单地等同于主要指标。即使 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 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 不同,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每个居民获得 的社会保障金额可能并不相同,实际的保障效 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还应考虑人均的社 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 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
35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1、社会保障预警
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 学、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 析,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 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避免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 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36
2、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内容
• 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 建立快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 • 开展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
47
2、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 (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
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 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
2、社会相对水平: 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
低工资”,福利实际上是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保 障制度内在地要求维持和保证一个适度 的水平。
适度、过低、过高、结构不合理
27
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 保障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水平,履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 保证社会稳定;
• 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增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有利于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
的中长期趋势预测 • 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信息。
37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38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
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
改革的意义
39
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1、统计口径问题
• 口径的可比性:各国社会保障结 构差别较大,很难统一。
34
2、理论分析方法
• 以社会、经济、人口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与社 会保障水平相关程度较高而又有统计可能的变 量,如GD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结构 变动、劳动就业率、工资规模等,借助经济学 的模型,构造出社会保障的数理测定模型。
• 根据各国特定时期的数据,推算出社会保障水 平的适度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模型的 可信度和有效性。
社会保障水平与一国的人口结构有密 切关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保 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抬升。
12
•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 史、人文因素影响。如
“福利橱窗”式的福利国家在北欧的瑞典等国建成, 是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政治 经济模式,宣扬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政府责任, 加上两次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稳定、 安全的保障制度。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 成为可能。
16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客观的描述社会 保障程度的高低,代表了社会保障制度 “量”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水 平代表了社会保障制度“质”的特征, 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 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 系。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
17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 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 保障程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 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 心,以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 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程度运行与 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9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
20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
4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 人们一般采用的标准是社会保障水平 指标,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 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 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 计算公式为:
5
• 我国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 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 就是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社会福利费用支出、社会救助费 用支出、社会优抚费用支出四个部分的总和。
1、水平:(1992年)
• 小口径:5.09% • 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11.53% • 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
贴):12.73%。
44
45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否,理论界存在着许多争论
虽然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并不能从 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同世界 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然而从 我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来看,发展到目前这 种水平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二) 刚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只 能提高不能下降,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 不能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只能增不能减。
15
(三)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 面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处在一个 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社会保障 制度能够良性运行,并能够促经社会经 济的协调发展。
29
3、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 经济能够承受的水平,从而超过了应 有的“适度”水平。(西方国家70 年代的“福利危机”),产生一系列 不良影响:
30
• 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危及社会 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 必然带来政府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 信誉,并最终转嫁给下一代人承受;
• 雇主交纳社会保障税费增加,引起生产成 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 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即所谓 “养懒人”。
31
4、社会保障水平的结构性不合理
• 通过增加控制变量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 城乡、对象群体、保障项目的“社会保障 分水平”,从而分析研究社会保障内部结 构是否合理。
• 如我国的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 不同地区之间保障水平有较大差异。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特点和意义
3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1、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 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常常用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 GDP的比值来反映。
8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特点
1、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社会结构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9
•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的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 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 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 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的规 律,其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
• 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周期性平衡,避免出现财务危 机,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 有助于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调控经济活动的有力杠杆, 促进储蓄、投资和生产性资金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8
2、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反映出社会保障程度不够,不能很 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应有的功能,不能保 障公民的经济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 发展,同时降低了公民的劳动积极性, 最终对社会运转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发展中国家)
• 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 应;
• 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5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 经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 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实 现自身运行的周期平衡,维持社会保 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26
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不“适度”的影响
•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 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6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经济能力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 障待遇水平的程度。用GDP作为衡量指标, 以比例的形式来反映,由于消除了测量方 式的不同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所以有 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和阶段之 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有利于数据 的获取。
42
• 国家财政支出部分 • 城镇在职职工的保险福利支出 • 城镇企业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 • 乡镇企业福利费用支出 • 农村社会保险福利支出 • 财政价格补贴 • 城镇职工住房补贴 • 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减免税费部分 • 社会捐赠、慈善事业支出等
43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 存在的问题
32
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方法有很多,基本方法包括实 证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33
1、实证分析方法
• 主要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做出 评价。
• 根据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状况及影响因 素的分析,可以相对分解出社会保障因 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判断社会保 障水平是否适度以及适度的水平。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 出一种社会保障程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 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 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程度的结构 合理化和内部优化;
18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 保障程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 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 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影响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21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 一的范畴。
1、从量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有低;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总支出/GDP。
22
2、从质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 “适度”“不适度”之分。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 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 能力相适应。
13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 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 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的侵犯。因此 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在表 面上是与其强大的经济不相符的。
14
2、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一) 动态性。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社会结 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 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变化。
10
• 政治、社会结构
政治影响:西方国家的多党竞争制度,使得 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 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的“登 台阶”效应;
社会结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 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的巨大差异。
11
•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 间长度。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 高,反之越低。
46
但如果从绝对水平来研究,考虑到我国 目前的社会保障的享受对象只占到全国人口 的25%左右,还有绝大多数劳动者没有享受到 社会保障,则我国的绝对社会保障水平就很 低。未来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把广 大农村人口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之内,在扩 大享受对象的同时,谨慎的提高社会保障的 程适度”的标准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 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但 有一基本立意,即保护与激励相 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 具体需 要考虑一下因素:
24
•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 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 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 适应;
40
2、我国社保支出统计口径尤为复杂:
①分散管理,体系不健全; ②转轨时期,缺乏统一认识 确定我国统计口径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纵比:反映发展状况 ②横比:与国际接轨
41
3、我国社保支出的统计口径
• 按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进行: • 据社保支出的承担主体,确定每一主体的
支出口径属于社保范畴的部分,加总国家 财政,企业单位,城市社区集体,社会团 体等。 • 综合上面两种方法,可列出我国社保总支 出的宽口径:
7
需要说明的是:
社会保障水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指标来完 整描述的,不应简单地等同于主要指标。即使 各国用于社会保障的国民经济资源的比重相同, 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与规模 不同,社会保障体系千差万别,每个居民获得 的社会保障金额可能并不相同,实际的保障效 果也可能大不一样。因此,还应考虑人均的社 会保障待遇水平、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保障 自身的制度结构等多项指标。
35
四、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1、社会保障预警
指社会保障预测、监督机构通过建立科 学、灵敏的预警系统,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 析,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 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 措施,避免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 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36
2、社会保障预警系统内容
• 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 • 建立快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 • 开展老龄化、失业规模、社会保障支出
47
2、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绝对水平:较低 (国际上:1/3左右)但应该细分:
①工人,农民的社保水平细分 ②不同项目支出水平细分
2、社会相对水平: 3、水平的判断:考虑工资政策(适度与否)“高就业+高福利+
低工资”,福利实际上是低工资的一种补偿。
社会保障水平并非越高越好,社会保 障制度内在地要求维持和保证一个适度 的水平。
适度、过低、过高、结构不合理
27
1、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
• 保障公民的基本经济生活水平,履行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 保证社会稳定;
• 在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增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有利于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
的中长期趋势预测 • 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信息。
37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38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存在的
问题 社会保障水平研究对我国社会保障
改革的意义
39
一、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的统计口径
1、统计口径问题
• 口径的可比性:各国社会保障结 构差别较大,很难统一。
34
2、理论分析方法
• 以社会、经济、人口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与社 会保障水平相关程度较高而又有统计可能的变 量,如GD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口结构 变动、劳动就业率、工资规模等,借助经济学 的模型,构造出社会保障的数理测定模型。
• 根据各国特定时期的数据,推算出社会保障水 平的适度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模型的 可信度和有效性。
社会保障水平与一国的人口结构有密 切关系,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保 障水平将不可避免地抬升。
12
•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受到本国独特的历 史、人文因素影响。如
“福利橱窗”式的福利国家在北欧的瑞典等国建成, 是因为瑞典长期选择一种独特的“混合主义”政治 经济模式,宣扬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政府责任, 加上两次大战的创伤,导致人们普遍要求一种稳定、 安全的保障制度。而且富足小国的特殊国情也使之 成为可能。
16
三: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社会保障水平能够客观的描述社会 保障程度的高低,代表了社会保障制度 “量”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水 平代表了社会保障制度“质”的特征, 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 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等有密切的联 系。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
17
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并进行国际 间、地区间的比较,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 保障程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可以建立起“社会 保障警戒模型”,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 心,以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 会保障的财务危机,促使社会保障程度运行与 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9
第二节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
20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不“适度”的
4
2、社会保障水平指标
为了衡量、表现社会保障水平, 人们一般采用的标准是社会保障水平 指标,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总支 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作 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标,其 计算公式为:
5
• 我国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 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 就是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社会福利费用支出、社会救助费 用支出、社会优抚费用支出四个部分的总和。
1、水平:(1992年)
• 小口径:5.09% • 中口径(包括住宅投资)。11.53% • 大口径(包括住宅投资及价格补
贴):12.73%。
44
45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否,理论界存在着许多争论
虽然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并不能从 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同世界 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然而从 我国的实际经济水平来看,发展到目前这 种水平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二) 刚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只 能提高不能下降,社会保障规模只能扩大 不能缩小,社会保障项目只能增不能减。
15
(三) 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社会保障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 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和经济的发展带来负 面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处在一个 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之内,社会保障 制度能够良性运行,并能够促经社会经 济的协调发展。
29
3、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超过国民 经济能够承受的水平,从而超过了应 有的“适度”水平。(西方国家70 年代的“福利危机”),产生一系列 不良影响:
30
• 往往导致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危及社会 保障制度的生存与发展;
• 必然带来政府赤字和债务增加,影响政府 信誉,并最终转嫁给下一代人承受;
• 雇主交纳社会保障税费增加,引起生产成 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 不利于激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即所谓 “养懒人”。
31
4、社会保障水平的结构性不合理
• 通过增加控制变量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 城乡、对象群体、保障项目的“社会保障 分水平”,从而分析研究社会保障内部结 构是否合理。
• 如我国的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 不同地区之间保障水平有较大差异。
第五章 社会保障水平
1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2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特点和意义
3
一: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指标
1、概念
社会保障水平(Social Security Level)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 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常常用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或社会保障支出与 GDP的比值来反映。
8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特点
1、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社会结构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9
•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的实践证明,经济与社会 保障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复杂的,经济因 素决定社会保障制度与水平,而社会保 障制度一旦产生,就具有自身发展的规 律,其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
• 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周期性平衡,避免出现财务危 机,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转;
• 有助于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调控经济活动的有力杠杆, 促进储蓄、投资和生产性资金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国民经 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8
2、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
反映出社会保障程度不够,不能很 好地实现社会保障应有的功能,不能保 障公民的经济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和 发展,同时降低了公民的劳动积极性, 最终对社会运转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发展中国家)
• 社会保障结构是否与国民经济产业布局相适 应;
• 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有助于促进就业与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5
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制度在保证公民一定的 经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 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实 现自身运行的周期平衡,维持社会保 障制度的良性运行。
26
二、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 不“适度”的影响
•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个地区) 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 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6
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重,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 经济能力用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 障待遇水平的程度。用GDP作为衡量指标, 以比例的形式来反映,由于消除了测量方 式的不同而可能带来的不可比性,所以有 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和阶段之 间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也有利于数据 的获取。
42
• 国家财政支出部分 • 城镇在职职工的保险福利支出 • 城镇企业离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 • 乡镇企业福利费用支出 • 农村社会保险福利支出 • 财政价格补贴 • 城镇职工住房补贴 • 国家对社会福利事业减免税费部分 • 社会捐赠、慈善事业支出等
43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及 存在的问题
32
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方法有很多,基本方法包括实 证分析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33
1、实证分析方法
• 主要基于历史资料对社会保障水平做出 评价。
• 根据各历史阶段经济运行状况及影响因 素的分析,可以相对分解出社会保障因 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判断社会保 障水平是否适度以及适度的水平。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可分类计算 出一种社会保障程度内部各行业、各地区甚 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进行 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程度的结构 合理化和内部优化;
18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社会 保障程度自身运行与其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 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 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影响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
社会保障预警系统
21
一、社会保障水平“适度”的标准
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 一的范畴。
1、从量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高有低;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总支出/GDP。
22
2、从质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水平有 “适度”“不适度”之分。
衡量方法是: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 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 能力相适应。
13
美国是一个充分宣扬个性自由的国家, 人们认为,国家对于社会保障的过多介 入,是对公民自由选择权的侵犯。因此 美国至今没有建立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包罗万象的完整社会保障体系,这在表 面上是与其强大的经济不相符的。
14
2、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
(一) 动态性。即社会保障水平会随着社会结 构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 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变化。
10
• 政治、社会结构
政治影响:西方国家的多党竞争制度,使得 各党派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而承诺较高的社会保 障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社会保障水平的“登 台阶”效应;
社会结构影响: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 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的巨大差异。
11
•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 间长度。制度年龄越长,社会保障水平越 高,反之越低。
46
但如果从绝对水平来研究,考虑到我国 目前的社会保障的享受对象只占到全国人口 的25%左右,还有绝大多数劳动者没有享受到 社会保障,则我国的绝对社会保障水平就很 低。未来的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把广 大农村人口纳入到社会保障范围之内,在扩 大享受对象的同时,谨慎的提高社会保障的 程适度”的标准
判断社会保障水平适度与否的标 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但 有一基本立意,即保护与激励相 统一;公平与效率统一。 具体需 要考虑一下因素:
24
• 社会保障制度是否保证了公民具有一定的经 济生活水平并能抵御不可抗拒的社会风险;
• 社会保障支出是否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相适应,是否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 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