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的施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设计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的施工
摘要:砖混结构由于用料方便,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等特点,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城镇房屋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
本文针对多层砖混结构抗震设计提出几点建议,以保证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
关键词:多层砖混结构;结构抗震;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
近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师在设计中追求更新颖的立面造型,更灵活的平面布置,许多大开间,大洞口,不规则平面布局应运而生,这些都严重地削弱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导致了建筑物的破坏和坍塌。
多次的地震灾害已经充分说明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中,应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合理实施抗震构造措施。
一、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筑结构体系不规则。
纵、横墙沿平面布置多数不能对齐,或墙体在竖向上下不对齐,不能形成规则完整的抗震体系。
建筑物立面造型过于复杂,有的在顶层有局部突出,易产生鞭梢效应,这样对抗震都是极为不利的。
2、建筑物超高。
历次震害表明,砖混结构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远远低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
砖混结构层数越低,震害的破坏程度越轻,五、六层的建筑物在相同设防烈度的条件下要比二、三层建筑物的震害程度严重的多,倒塌的比例也较高。
因此,在设计中适当限制建筑物的高度是减轻震害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方法。
3、目前的砖混结构住宅中大开间、大门洞很多,造成有的窗间墙尺寸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最小尺寸;阳台洞口两侧墙垛越来越小,有的阳台与房间连成一体,形成开敞式大房间,而且要求在结构上不能够有分隔,这样在结构上就没有了连续的外纵墙,也无法形成完整的抗震体系。
4、有的商住楼、综合楼,一层为满足大空间的要求,做成钢筋混凝土内框架形式,这样就造成了底层建筑与上层建筑刚度上的很大差异,结构体系不明确,不合理,对抗震是很不利的。
5、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设置不合理。
在多数设防烈度较低的设计中, 设计者在构造措施上考虑抗震,设置了圈梁和构造柱.但表达不清晰,不完整, 不能组成完整的抗震结构体系,与整个结构也不能互相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二、抗震概念设计对于砖混结构的重要性
所谓“概念设计”,就是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着眼于结构的总体地震反应,按照结构的破坏机制和破坏过程,灵活运用抗震设计准则,全面地合理解决结构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既注意总体布置的大原则,又顾及到关键部位的细节,从根本上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现有的各种抗震计算方法都是基于一定的计算假定,由于结构个体的特殊性以及地震运动的复杂性,使得数值计算很难准确地计算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际受力状态和变形.因此,良好的概念设计是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充分理解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设计,并辅之以必要的数值计算,也就能达到规范中要求的”三水准”设计要求。
三、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1、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科学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多层砖混房屋的平、立面布置从整体上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合理的布置是抗震设计的关键。
建筑物的体形要简单,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不宜有较大的错层,外挑和缩进,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
体形简单和规则的建筑传力途径简捷,受力明确,结构细部构造易于处理,结构震害轻。
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质量和刚度应力求分布对称、变化均匀。
分布不均匀容易产生扭转震动,变化不均匀则容易形成应力集中现象。
建筑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应尽量重合避免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力矩,加重震害,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建筑物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防震缝。
2、增强砌体房屋的刚度及整体性。
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 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
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
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
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
因此。
采用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
3、处理好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
在抗震设计中,处理好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可防止附加震害,减少损失。
因此,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如女儿墙、挑檐、雨篷等附属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和锚固。
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
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的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当建筑物需要装饰时,贴镶或悬吊较重的装饰物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4、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砖混结构体系中应注意根据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防构件发生脆性破坏;房屋层高,总高度及高宽比、横墙间距和厚度等应满足抗震要求,窗间墙的宽度、墙的阳角至洞口边的距离等也应满足抗震要求。
楼梯间的位置应合理布置,板与板、板与梁、板与墙,墙与梁等应有可靠连接。
历次震害分析表明,在多层砖混房屋中的适当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圈梁连接使之共同工作,可以增加房屋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侧能力,防止或延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突然倒塌,或者减轻房屋的损坏程度。
因此,设置构造柱是房屋抗震的一种有效措施。
钢筋混凝土圈梁是增加墙体的连接,提高楼盖、屋盖刚度,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限制墙体裂缝开展,保证房屋整体性,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充分发挥抗震作用不可缺少的连接构件。
因此,钢筋混凝土圈梁在砌体房屋抗震中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
5、增加墙承载体面积和提高砂浆强度等级,多层砖混房屋的抗震能力与墙体面积大小及砂浆强度等级高低成正比,增加墙体承载面积、提高砂浆强度等级能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是减轻震害的有效途径之一。
特别是楼房底部第一层的地震作用力较大,是最薄弱层,应注意增加墙体的承载面积或提高砂浆的强度等级,这样能够明显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层砖混结构房屋可以通过建筑上的合理布局,结构上的概念设计,构造措施等多种方法来弥补砌体房屋脆性材料在抗震方面的不足,加之精确的数值计算设计,从而确保建筑工程具备合理的抵御地震的能力,使多层砖混结构的地震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