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培 中国当代考古的微缩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
◎编辑|任红雨
张忠培 中国当代考古的微缩史
张忠培先生的教诲使无数的考古人舍弃了书斋走向了田野,
而在绝大多数老人颐养天年时,
他也还时常出现在考古现场。
. All Rights Reserved.
1990年,张忠培在山西太谷白燕遗址。
图片|中国文物报
2017年7月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
发布讣告: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
物院原院长、故宫研究院名誉院长、故
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忠培
先生于2017年7月5日9时40分因病
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那个拄着拐杖、讲一口长沙话的先
生就这么走了?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考古
文博界几乎乱了方寸。
在故宫官网的讣
告下,超过10万人次的网友以不同方
式向先生致敬。
—————————————————
开创墓地田野考古的领先范式
—————————————————
张忠培先生的一生,堪称一部中国
当代考古的微缩历史。
1956年,他毕
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本科;1957年,
被选拔读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民族
学、人类学大师林耀华和考古学家苏秉
琦同为他的导师。
1958年,张忠培带本科生在陕西
华县、渭南进行的拉网式大规模区域系
统考古调查,堪称中国聚落考古学实践
的典范之作。
在华县元君庙遗址,他一
改以往考古以一座房屋或一座墓葬为单
位的做法,把整个墓地作为发现对象和
研究单元,开创了中国考古史上全面揭
露和研究墓地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这在
当时乃至多年后的国内外同类考古中,
一直是领先的范式。
之后,张忠培先生
先后主持或参与了10余处重要遗址的
调查发掘。
1959年起,张忠培终于搞清了元
君庙墓地的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性质。
从
此他开始了“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
死人说话,将死人说活”的考古追求。
他撰著的《元君庙仰韶墓地》报告也于1983年面世,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
1961年研究生毕业后,张忠培被分配到吉林大学任教,一手创立了考古系。
他创办的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以“田野考古是近代考古学的基础”为理念,从新办的众多大学考古专业中脱颖而出,使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
田野考古是吉林大学亮堂堂的招牌,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从1993年开始评选,是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获奖项目的考古领队有一多半是吉林大学考古系毕业的。
“田野考古是揭示、整理、研读埋藏在地下的一本书,是考古学的源泉。
”张忠培先生的教诲使无数的考古人舍弃了书斋走向了田野,而在绝大多数老人颐养天年时,他也还时常出现在考古现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秦始皇兵马俑系第三次发掘的现场领队许卫红说,张先生倡导的“以物论史,透物见人”“要让考古资料牵着鼻子走”是他们吉林大学考古系的毕业生受益最多的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等都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1977级的学生。
“张忠培先生是我的恩师,是他把我领入考古领域,引导我注重田野考古,掌握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
”王巍说。
—————————————————文物保护是考古发掘的落脚点—————————————————1987年,张忠培先生调任北京故
. All Rights Reserved.
宫博物院院长。
上任不到两个月,就遭遇了两次小偷一把火。
2015年5月,记者曾经听张忠培先生讲起过这段经历。
那时紫禁城内,除故宫博物院还有14个别的单位,安全很不容易保证,张忠培先生提出安全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张忠培先生当年不仅是以一个考古学家的科学态度来为故宫谋篇布局,而且利用故宫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升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重新定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他的理念一直被我们这些后来者继承着、发扬着。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由于对考古事业的杰出贡献,早在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之初,张忠培先生便成为最年轻的理事。
此后他担任了19年常务理事、9年副理事长,并于2008年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是服务于中国考古学会时间最长的一位考古学家。
记者最近一次见张忠培先生在2017年4月12日至13日的201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现场。
两天时间,25个入围考古项目的汇报加上最后的评选,强度很大,80多岁的他一直都在认真聆听,也是少数几个不断认真提问的评委。
在最后的评选阶段,张忠培先生依然强调,现在的考古学手段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或不能采集全部信息的,挖完之后不能保存或基本不能保存的尽量不要挖;不可替代的遗址、墓地,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最好也不要挖。
这也是他一贯的观点,对于发掘,他坚持任何考古发掘工作都要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文物保护不仅是考古发掘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
有些东西能挖,有些东西不能挖。
如同江湖上讲究开宗立派,张先生的“两学”“三论”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史上也属于开宗立派,“两学”就是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而“三论”是考古学理论,即解释中国文明进程的“谱系论”“文化论”和“国
|大家|
1980年,张忠培参与白
燕遗址的发掘。
(左起:
杨建华、王克林、黄景略、
张忠培)
图片|中国文物报
. All Rights Reserved.
古研究中心”。
张忠培先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是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已成为中国文博考古界的中坚力量。
1987年,在他考古事业鼎盛时期,组织调他来北京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职务。
1500多人的故宫,4年多没有院长,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担子太重,但他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冲,要干就一定干好。
他起早贪黑,吃在故宫职工食堂,睡在院长办公室,天天走访,这看看,那瞧瞧,不多时他心里有了底数,于是就大刀阔斧地干起来,会议多起来,职工动起来。
组织安全检查找漏洞,深抓文物普查登记和文物展览,组织人力起草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买房子解决职工住房,搞奖金改革,院长中只有他一人拿职工最低奖金,他要求财务处绝对保密。
与外单位谈判,设法收回原属于故宫的地方、设施,还努力把南迁文物要回来,收回了故宫午门广场……他为故宫的安全、故宫的长远发展和故宫的完整用尽了全力。
张忠培先生忠厚质朴、光明磊落,一心为公、严于律己,有思想、有理念,敢作敢为、勇于担当。
他总要求自己发光发热,多出成果,把他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他钟爱的文物考古事业。
—————————————————
◎撰文|杨雪梅
◎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
那个拄着拐杖、讲一口长沙话的先生就这么走了?突如其来的消息让考古文博界几乎乱了方寸。
在故宫官网的讣告下,
超过10
万人次的网友以不同方式向先生致敬。
张
忠培
考古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语录:﹃中国考古学,得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
﹄
﹃田
野考古是揭示、整理、研读埋藏在地下的一本书,是考古学的源泉。
﹄家论”。
这些概括高度凝练的学术智慧和前辈学人一起构筑起中国考古学的大厦。
2017年6月下旬,张忠培先生最后完成了《走出自己的路》《说出自己的话》《尽到自己的心》这三卷书的校对修改。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一直在帮助先生整理这三卷书,“对中国来说,考古学是舶来品,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那么这条路是怎样闯荡出来的,向前的方向是哪个方向,张先生在书中都作了回答。
”
—————————————————
妻子眼里的张忠培
—————————————————
张忠培先生去世两年后,夫人马淑芹公开发表纪念文章,描述了一个她心中的张忠培的形象——
张忠培先生奋战在考古工作一线半个多世纪,他主持参与了很多重要遗址、墓葬的发掘、研究与保护;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20多部专著与合著。
他是坚定的文物守护者。
他以考古学家的情怀、责任感、使命感,在考古工作中秉公直言,坚守底线。
在吉林大学工作期间,没有专业教师,没有资金,他单枪匹马,历尽艰辛创建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现在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已是吉林大学文科中唯一的“双一流”专业,学校很重视,2018年成立了“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大学——故宫博物院张忠培考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