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物理一轮复习章节分类考点讲解与训练第二章声现象(原卷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现象(原卷版)
知识导航
知识点回顾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2、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

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
1、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声音等级和噪声的控制:
(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典例分析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2022•益阳)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典例2】(2022•厦门一模)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

耳机声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B.气体、气体C.固体、气体D.气体、固体
【典例3】(2021•丹东)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典例4】(2022•赣榆区二模)如图甲所示,敲鼓时听到鼓声是由鼓面的产生的;
如图乙所示,在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的(选填“响度”“音调”
或“音色”)变小直至微弱,这说明。

【典例5】(2022•威海模拟)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典例6】(2022•青岛)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辨别出青蛙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
【典例7】(2022•平坝区模拟)有一种电动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
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动牙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棕毛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超声波的响度很小,所以人听不到
D.刷牙时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典例8】(2022•徐州)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产生的,拉动棉签可以改变声音的,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归为一类。

【典例9】(2022•连山区二模)如图为小明在电视上看到航天员叶光富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的情景。

“葫芦丝”发出的声音是由“葫芦丝”内空气柱产生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闭上眼睛能听到“葫芦丝”的声音是通过传到小明耳中的。

考点3 声音的利用
【典例10】(2022•荆州)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典例11】(2022•鞍山模拟)如图为《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为了找到甲、乙两琴中音调相同的弦,可在乙琴弦上放纸人。

当弹甲琴中的某一弦时,乙琴中与其音调相同的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弹琴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手指振动产生的
B.琴弦越长弹奏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弹甲琴弦,乙琴弦上的纸人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音调相同的两根弦发声时振动的振幅一定相同
【典例12】(2022•淮南一模)“3•21”东航飞行事故客机两部分分别在3月23日和27日找到。

“黑匣子”的内部装有自动信号发生器,能发射无线电信号以便于空中搜索,还装有超声波水下定位信标,落入水中后可以自动连续30天发出超声波信号,这说明可以利用无线电信号、超声波信号传递。

【典例13】(2022•东营二模)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1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m。

考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例14】(2022•阜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教室周围植树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典例15】(2022•日照)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爱耳日”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2022年3月3日是第23个“全国爱耳日”。

降低噪声影响,守护听力健康,增强全民爱耳护耳意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下列与声音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产生声音的响度不同
C.“山东舰”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跳广场舞时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
【典例16】(2022•虞城县三模)如图为正在施工的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这是在减弱噪声。

目前已有科学家研制出利用噪声发电的装置,该装置利用了噪声的。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2022•临沂一模)人工智能已逐步融入我们的生活。

如图所示为市面上一款“小米AI 音箱”,只要用户对着音箱说出“小爱同学”几个字便可唤醒音箱并与其进行语音交流。

有关“小米AI音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B.它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传播
C.它的声音是超声波D.与用户交流用的是次声波
2.(2022•淮安)如图所示,湖北出土的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依大小排列共65件,能演奏古今乐曲、音域宽广。

“音域”描述的是声音的()
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3.(2022•鄂尔多斯)人类是利用声的高手。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利用次声波可以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说明次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B.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的响度很大
C.太空授课时航天员能和地面交流,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优美的笛声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4.(2022•定安县二模)小明在家参加线上学习,感觉窗外噪声太大。

他合理的做法是()A.紧闭门窗B.戴防噪声耳罩
C.在房间里安装噪声监测仪D.调低视频中老师讲课的声音
二、填空题。

5.(2022•吉林)钢琴的琴声是由琴弦产生的;由于琴声是能够通过传播的,为了不打扰他人,弹琴时应关闭门窗。

6.(2022•重庆)如图所示是今年元宵晚会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情景,她听到的琴声是由琴弦的产生的;人们只听琴声就能根据分辨出这是用我国传统乐器古筝弹奏的。

7.(2022•洛阳三模)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个小男孩深情的小号演奏打动了所有人,小号发声是振动产生的,听号声可以判断所吹奏的乐曲是《我和我的祖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8.(2022•睢宁县模拟)小贺听到优美的琴声是琴弦的产生的;悠扬的琴声传得很远是通过传播的;琴声影响了小明的休息,对于小明来说,优美的琴声是(填“乐音”或“噪声”)。

9.(2022•灯塔市模拟)如图所示是大威吹竹笛的情景,大威用力吹竹笛可以增大声音的,使声音传递更远,竹笛的声音是通过传到远方的;小红嫌竹笛的声音太吵人,叫大威别吹了,这是在减弱噪声。

三、解答题。

10.(2021•息县模拟)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

小明拿一根小木棒用大小相同的力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他听到声音的会发生改变,该声音是由于护栏而产生的,并通过传入了他的耳朵。

11.(2022•福田区模拟)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12.(2022秋•永春县期中)小华家所在小区位于公路旁,居民们热爱锻炼身体,打乒乓球、跳广场舞……噪声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区居民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请你为小区物业或居民提出两条减弱噪声的合理措施并说明所依据的物理知识。

第二章声现象(解析版)
知识导航
知识点回顾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
(1)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4、回声及其利用:
(1)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2)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最少需要0.1s,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3)回声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回声测距方法: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远近有关,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它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2、超声波与次声波:人的听觉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到20000Hz之间。

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很多动物能够利用超声波交流),低于20Hz叫次声波(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
1、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人们说话进行交流,医生用听诊器查病等,都是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飞机起飞时,旁边建筑物玻璃被振响、爆炸声震碎玻璃、超声波碎石机振碎人体内结石等现象,都说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传播。

知识点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定义:
(1)广义上讲,凡是影响我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活动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2)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2、声音等级和噪声的控制:
(1)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2)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典例分析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
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
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
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
【答案】A。

【解答】解: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A 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2】(2022•厦门一模)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

耳机声和周围环境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A.固体、固体B.气体、气体C.固体、气体D.气体、固体
【答案】C。

【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

故选:C。

【典例3】(2021•丹东)古诗《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振动;大于。

【解答】解:诗人听到的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故答案为:振动;大于。

【典例4】(2022•赣榆区二模)如图甲所示,敲鼓时听到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乙所示,在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的响度(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变小直至微弱,这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答案】振动;响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鼓时听到鼓声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
如图乙所示,在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铃声会变弱,即响度变小直至微弱;
在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空气这种介质逐渐变少,响度也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振动;响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典例5】(2022•威海模拟)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弹起来;振动;空气;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弹起来;振动;空气;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典例6】(2022•青岛)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辨别出青蛙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
【答案】C。

【解答】解: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诗人能分辨出叫声是青蛙发出的,是因为青蛙的音色与其他动物不同。

故选:C。

【典例7】(2022•平坝区模拟)有一种电动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

关于电动牙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是棕毛振动产生的
B.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超声波的响度很小,所以人听不到
D.刷牙时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答案】B。

【解答】解:A.超声波是由电动牙刷产生,不是棕毛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B正确;
C.超声波指的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故C错误;
D.电动牙刷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典例8】(2022•徐州)如图所示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鸟鸣器”,从管口吹气,能发出类似鸟叫的声音,鸟鸣器发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拉动棉签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根据声源的差异,鸟鸣器可以与小提琴、笛子、鼓这三种乐器中的笛子归为一类。

【答案】振动;音调;笛子。

【解答】解:从管口吹气,吸管内的空气就会振动发出类似鸟鸣的声音。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拉动棉签,吸管内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造成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频率不同,音调就会发生变化。

“鸟鸣器”是靠吸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的。

小提琴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发声,而鼓是鼓面的振动发声,所以鸟鸣器可以与笛子归为一类。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笛子。

【典例9】(2022•连山区二模)如图为小明在电视上看到航天员叶光富用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的情景。

“葫芦丝”发出的声音是由“葫芦丝”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按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闭上眼睛能听到“葫芦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小明耳中的。

【答案】振动;音调;空气。

【解答】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葫芦丝”是靠空气柱振动发声的;按不同的孔,改变了发声的空气柱的长度,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闭上眼睛能听到“葫芦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小明耳中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

考点3 声音的利用
【典例10】(2022•荆州)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站在古城东门外九龙渊举行,比赛场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B.鼓声的响度越大,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大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鼓声,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C。

【解答】解:A、鼓面的振动幅度大,鼓声的响度大,响度与敲击鼓面的快慢无关,故A 错误;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音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响度无关,故B错误;
C、不同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
色来辨别的,故C正确;
D、“选手听到鼓声齐心划船”这一现象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典例11】(2022•鞍山模拟)如图为《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为了找到甲、乙两琴中音调相同的弦,可在乙琴弦上放纸人。

当弹甲琴中的某一弦时,乙琴中与其音调相同的弦上的纸人就会跳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弹琴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手指振动产生的
B.琴弦越长弹奏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弹甲琴弦,乙琴弦上的纸人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音调相同的两根弦发声时振动的振幅一定相同
【解答】解:A、弹琴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琴弦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故B错误;
C、弹甲琴弦,乙琴弦上的纸人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音调相同的两根弦发声时振动的频率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典例12】(2022•淮南一模)“3•21”东航飞行事故客机两部分分别在3月23日和27日找到。

“黑匣子”的内部装有自动信号发生器,能发射无线电信号以便于空中搜索,还装有超声波水下定位信标,落入水中后可以自动连续30天发出超声波信号,这说明可以利用无线电信号、超声波信号传递信息。

【答案】信息。

【解答】解:“黑匣子”的内部装有自动信号发生器,能发射无线电信号以便于空中搜索,还装有超声波水下定位信标,落入水中后可以自动连续30天发出超声波信号,可以利用这些信号找到失事的飞机,这说明可以利用无线电信号超声波信号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信息。

【典例13】(2022•东营二模)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1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765m。

【答案】能量;765。

【解答】解: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声音到达海底的时间为t=×1s=0.5s,
由v=可得,海洋的深度为s=vt=1530m/s×0.5s=765m。

故答案为:能量;765。

考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典例14】(2022•阜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列措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A.教室周围植树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耳塞
C.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