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 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20分)
1.(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堪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着南侵的风沙,是护卫京津的生态屏障。

这里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春天,群山抹绿,雪映杜鹃;夏天,百花烂漫,林海滴翠;秋天,赤橙黄绿,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_______。

三代育林人的青春与汗水抹去了(huā
ng mò)与森林之间不可逾越
..的距离。

塞罕坝是一座书写人力奇迹的丰碑、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密码。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huāng mò)荒漠
②逾越yúyuè
(2)在上面文段横线空缺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四字词语。

【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huāng mò”写作“荒漠”。

②“逾越”读作“yúyuè”。

(2)本题考查短语的正确运用。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应该与上文形成对仗,描写色彩,且与前文“白雪皑皑”呼应,故可用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等。

【解答】答案:
(1)①荒漠②yúyuè
(2)银装素裹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蒹葭苍苍,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_______。


所写的是一些事物、一种情境,而所表现的却是一种情致。

[乙]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

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
..、
..、长风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丙]雨中登香山,水秀山青,除了密林深处间或有小鸟啁啾声外,几乎是万籁俱寂。

此时
此地我心中溢满了诗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

(1)请在甲段文字空缺处填上相应的诗句。

(2)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课文中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白露为霜;宛在水中央(注意“露”的书写)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沧”的书写)
(3)桃花源记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6分)鲁迅先生是修改文章的典范。

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

题号原稿改定稿出处
(1)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
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
感激、给我奖励的一
个。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
中,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2)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
个园,虽然小,但在那
里也可以采腊梅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
个园,虽然小,但在那
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
花……折腊梅花……
【分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
(1)《藤野先生》改定稿“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删去了原稿中的“一生之中”,删去了啰嗦的语句,删繁就简,使语句简单凝练流畅;将原稿中的“奖励”改为“鼓励”,体现藤野先生对“我”的引导与深远影响,用词严谨,力求准确表达。

(2)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稿中的“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改为了“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添加了折腊梅花的过程与动作,使语句更加生动可感。

【解答】答案:
(1)将“在我一生之中认为我师的之中”改为“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删繁就简,语言变得简洁精炼;将“给我奖励”改为“给我鼓励”悉心斟酌,务求准确严密。

(2)将“但在那里也可以采腊梅花”改为“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添加具体动作,更加生动形象。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文明得体。

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有内容。

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说话有合理的顺序。

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语言简明。

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4.(6分)对联是汉语独特的艺本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你所在的班级开展“寻找最美对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一位同学抄录了一副对联:风调雨顺年年丰稔,国泰民安岁岁祥和。

请你帮助同学解决下列问题。

(1)班里有同学不认识上联中的“稔”字,你使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禾部,再查八画,查到这个字读“rěn”。

(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了“稔”字有三个义项,你认为该字在这副对联中的意思是A
A.庄稼成熟
B.年
C.熟悉
(3)该同学在抄录这副对联时,没有抄录横批。

结合对联内容,如果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选取一个四字词语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你认为最恰当的是政通人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稔”为左右结构,其部首为“禾”,再查“念”
字共八画,分别为:撇、捺、点、横撇/横钩、点、斜钩、点、点。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

“风调雨顺年年丰稔”的意思是风调雨顺使庄稼年年丰收。

所以,“稔”的意思是:庄稼成熟。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横批的能力。

根据“国泰民安岁岁祥和”可从“《岳阳楼记》中提取一个横批:政通人和。

【解答】(1)禾八
(2)A
(3)政通人和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
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
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第二部分(50分)
5.(5分)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裘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新制布裘》反映出诗人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为国为民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光辉。

《新制布裘》反映出诗人跨越自我、“兼济”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爱民“如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封建社会开明官吏乐施“仁政”、惠及百姓的进步思想。

答案:
(1)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
(2)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
译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新制布裘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沙猎。

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

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

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薄。

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徙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⑥》)
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

②切:切合。

③费解:不好理解。

④弹
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⑤寓目:过目,观看。

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

麟儿,郑板桥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苟.堪励志勤读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但当涉猎
D.若.能分门别类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②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4)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分析】参考译文:
(甲)如果确实立志勤读,自然能够循序渐进,只是如果仅仅读时下流行的文体,不能增加什么益处,应当提升自己看书的功夫,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

只是需要看全其中的一种,再更换其他的种类,切不可东抓西拉,随意翻看白白浪费时光,没有任何收获,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如果能够分门别类积累成厚重的册子,那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作为材料,收获无穷啊!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

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

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

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

看这些东西,非但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B.相同,都是增加的意思;
C.相同,都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
D.不同,如果/好像;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①重点词:见,看见、看到;之,的;宜,应该、应当。

句意: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
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②重点词:徒,徒劳;益,好处。

句意: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
有害处啊。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即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由甲文“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可知,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由甲文“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由乙文“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

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可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乙文“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可知,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宜”为应当的意思,由甲文“宜加以看书功夫”“皆宜涉猎”“宜随手摘录”,乙文“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可知,多处使用表达了郑板桥对于孩子的要求严格、真挚的教导以及对于儿子的关爱,希望他可以严于律己,认真学习,同时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期冀。

答案:
(1)D
(2)①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②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3)①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②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③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④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⑤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

(任举三点即可)
(4)示例: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9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略谈文章的尾
①略知文章甘苦的人一定有这么一种经验:找到适当的结尾好像行路的人遇到了一处适合的休息场所,在这里他可以安心歇脚,舒舒服服地停止他的进程。

若是找不到适当的结尾而勉强作结,就像行路的人歇脚在日晒风吹的路旁,总觉得不是个妥当的地方。

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

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

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

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补记既已叙述了他的妻子与项脊轩的因缘,又说了修葺该轩的事,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结尾很好,骤然看去,也只是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

这里头有物在人亡的感慨,有对亡妻的追忆,虽则不过一句话,可是含蓄的意义很多,所谓“余味”“余音”就指这样的情形而言。

③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像登山涉水之后,重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坐定下来,得以转过头去温习一番刚才经历的山水一般,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的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

如林嗣环的《口技》,开头说:“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结尾说:“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前后同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用设备的简单冷落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

使人读罢了还得凝神去想。

如果只写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虽没有什么不通,然而总觉得这样还不是结束呢。

(选自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有改动)(1)结合语境,说说选文第①段中“盲人骑瞎马”是指什么。

(2)选文第③段举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3)选文提出了最好的结尾要有“余味”“余音”。

请从下面提供的两篇课文结尾中任选其一,简要分析其“余味”“余音”。

[甲]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瀑布》)[乙]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分析】这篇议论文,表达了作者对文章结尾的看法与评价,谈了谈作者的观点:结尾
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

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①段后文所述“至于这所谓‘找’,当然要在计划全篇的时候做,结尾和开头和中部都得在动笔之前有了成竹。

如果待临时再找,也不免有盲人骑瞎马的危险”,谈到了有准备的“找”和“临时再找”的对比情况。

而“盲人骑瞎马”本来是一个歇后语:盲人骑瞎马——乱闯乱碰。

在文段中的意思就是“如果临时再找(结尾),也不免有乱碰乱撞的危险”。

也就是说“没有谋篇布局,文章随意结尾”的意思。

(2)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作用。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文章结尾的看法与评价,谈了谈作者的观点,属于议论文。

第③段的开头第一句话“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相当于本段的中心句,即文章的分论点。

然后列举了其中的一种“极端的例子是开头用什么话结尾也用同样的话”。

接着列举了林嗣环的《口技》一篇的开头和结尾及其好处来证明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用文章中的观点与材料,来解决语文中的问题。

如【甲】,此句结尾,表明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止境,内心受到了鼓舞,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有“心上的焦虑和悲痛”,而是焕发了新生,迈出了走向新生活、新征途的坚定步伐,拥有了为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这样的结尾,让人浮想联翩,余味尤长。

答案:
(1)“盲人骑瞎马”的意思是作者在写作前,没有谋篇布局。

而在写作中想到哪里写哪里,胡乱瞎写,随意结尾。

(2)第③段列举了林嗣环《口技》中的例子属于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这一分论点,进而证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示例一:我选【甲】。

此句结尾,表明作者在欣赏了生命力旺盛的藤萝花之后,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止境,内心受到了鼓舞,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有“心上的焦虑和悲痛”,而是焕发了新生,迈出了走向新生活、新征途的坚定步伐,拥有了为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

这样的结尾,让人浮想联翩,余味尤长。

示例二:我选【乙】。

这样的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以问句做结,引发了读者的无尽的遐想和思考:这样的房屋,虽然看起来简陋,但由于是居住在这里的君子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学识渊博,使得房屋篷荜生辉,美名远扬,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

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8.(15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寻找“红衣姐”
李春雷
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

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

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的。

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里是一个财富的世界。

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

她生于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来到了小榄镇上。

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

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

婚后,她和丈夫挤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丈夫也下岗了,生活,变得愈发窘困起来。

那些年的苦日子,真是羞于言说啊。

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管最简单的饭英。

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

5年前,因为旧城改造,小吃店关闭了,似乎是转眼间,两个儿子长大了,先后考上大学,每年的费用,要两万元,而家里的外债,还没有结清呢。

每当孩子开学,那些日子都是她最尴尬的时光,丈夫老实、木讷。

没有技术,只得去干点零活儿。

而她呢,不得不去捡废品。

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

她常常在这儿拾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呢。

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

夏天太热了,汗流不止,可她,从未买过一瓶矿泉水。

有时候,看看街边商铺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