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沈阳市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沈阳市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
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代号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目前人类认识的天体系统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B.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C.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D.地月系—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
2.土星是夜空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星球之一,当土星、地球和太阳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二者之间时称为“土星冲日”。

下列行星也可能发生“冲日”现象的是
①水星②金星③火星④木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读图广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1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4.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
平地上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原住宅楼之
间的距离相比,间距变化为:
A.不变B.缩小C.扩大D.缩小2倍
地理试卷第1页(共6页)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9月7日13时40分(西五区),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短波通讯几乎全部中断。

回答5-6题。

5.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空洞扩大B.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的扰动
C.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D.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
6.此时,北京时间是
A.2005年9月8日2时40分B.2005年9月7日2时40分
C.2005年9月7日5时40分D.2005年9月6日5时40分
读图2“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关于甲、乙两地气压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是高压,乙地是低压
B.甲地是低压,乙地是高压
C.甲、乙两地都是高压
D.甲、乙两地都是低压
8.图2中亚洲东部丙点的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回答9-11题。

9.图3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8℃B.I0℃C.12℃D.25℃
10.图4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
11.图4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
地理试卷第2页(共6页)
读图5,回答12-13题
12.图5中表示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是
A.甲B.乙C.丙D.丁
13.图5中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甲B.乙C.丙D.丁
天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更为人性化。

回答14—15题
14.若日照强度气象指数低,则与之相关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雨过天晴B.霪雨霏霏C.秋高气爽D.雷雨间歇
15.晨练指数五级,不适宜晨练,最好选择在室内进行简单的活动或在上午10时后到户外锻炼。

此期间不适宜晨练的原因是
A.阳光明媚B.空气清新C.天气炎热D.大雾弥漫
读图6,回答16-17题。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在南半球B.乙图在北半球C.甲图洋流为寒流D.乙图洋流为寒流17.关于乙图中洋流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加
B.北美洲西海岸荒漠广布
C.秘鲁附近海域饵料丰富,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D.摩尔曼斯克(北极圈内)为深水不冻港
地理试卷第3页(共6页)
18.利用可控震源人工激发地震波是进行石油勘探的一种主要方式。

我国塔里木、胜利油田等均是用此方法找到的。

图7所示四幅地震波模拟示意图中表示地底储有石油的是
读图8,回答:19—21题。

19.若图8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圈,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副热带高气压B.③代表信风带
C.甲处为少雨地带D.乙处为热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带
20.若图8为太平洋某海域大洋环流,则
A.①代表北太平洋暖流B.②代表墨西哥湾暖流
C.③代表西风漂流D.④处有上升流作用形成的大渔场
21.若图9为岩石圃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为岩浆,乙为变质岩,则
A.丙代表沉积岩B.丁代表岩浆C.③代表重熔再生作用D.④代表变质作用22.图9中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3.关于地形对公路选线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道路在陡坡上应尽可能地穿越等高线B.山区中的道路应取直线
C.山岳地区应优先选建公路D.平原地区选线时,应尽可能地避开居民区
24.青藏铁路穿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时,可以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

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基本稳定。

这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
A.生产功能B.吸收功能C.平衡功能D.分解功能
25.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义向汀南看杏花。

”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地理试卷第4页(共6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用蓝色或黑色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第Ⅱ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读“昼夜半球示意图”(如图10所示,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为月日前后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此时地球公转到,(近日或远日)点附近。

(2) 乙图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是。

(3) 丙图节气为北半球的,AB线是(晨或昏)线,此时C点的时刻为点。

(4) 在上述三幅图中,沈阳昼长时间按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填写代号)
(5) 当地球位于丙图位置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可能出现“雾凇”现象B.西北地区河流处于丰水期
C.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D.北美地区草木茂盛
27.(16分)问题探究:
下列资料为某中学地理活动小组的气象观测记录,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 沈阳地区2006年12月下旬部分气象资料
地理试卷第5页(共6页)
(1) 在此期间,影响沈阳地区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冷锋C.暖锋D.准静止锋
(2) 该天气系统在沈阳地区于哪一天过境?过境前后沈阳地区的气温变化如何?
(3) 如果此时该天气系统移动速度较快,可能带来的气象灾害是
A.寒潮B.暴雨C.台风D.干旱
材料2 图11为某锋面示意图。

(4) 此图为锋示意图,图中A是气团。

(5) 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地,气压最高
的是地,属于阴雨天气的是地。

(6) 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该锋面经过E地时和经过E地后的
天气状况。

28.(20分)读图12"某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2中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甲,乙。

从地形上看,甲:
为,乙处为;其形成原因是甲处,乙处。

(2) 丙处是否适合建水库?简要说明其理由。

(3) 图中字母表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循环,其中a表示的环节是,d表
示的环节是。

(4) 能够完成图中b功能的是
A.我国的冬季风B.我国的夏季风C.干热的山谷风D.未登陆的台风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水的拦蓄和利用,以色列几乎把每一滴雨水积存起来。

(5) 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是对图12中水循环(填写字母)环节产生影响。

(6) 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的矛盾是
A.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B.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C.水资源地区使用不均D.农业与工业的用水不均
(7)请你结合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实际提出节约水资源的措施。

(至少提出两项)
地理试卷第6页(共6页)
2007年沈阳市高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4分)
(1)6(1分)22(1分)远日(1分)
(2)赤道(1分)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分)
(3)冬至(1分)昏(1分) 12点(1分)
(4)甲(1分)乙(1分)丙(1分)
(5)A(2分)
27.
(1)B (2分)
(2)12月26日(1分)气温降低(1分)
(3)A(2分)
(4)暖(1分)暖(1分)
(5)C(1分) E(1分) D(1分)
(6)①暖锋过境时:多云,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者多雾(2分)
②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2分)
28.
(1)向斜(1分)背斜(1分)山岭(1分)谷地(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容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2分)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2分)
(2)丙处不适合建水库。

此处是断层,为地质构造不稳定区,会对水库大坝构成威胁,并且丙处在断层线的部位,地下水容易从断层线下渗。

(2分)
(3)海陆间(1分)蒸发(1分)地表径流(1分)
(4)B(2分)
(5)d(1分)
(6)B(2分)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生活中节水等。

(2分其它答案如合理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