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说校本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说校本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生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500个核心词汇和50个常用短语。
2. 学生能理解并运用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三种基本时态。
3. 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听力技巧,如关键词捕捉、主旨大意理解和细节信息抓取。
技能目标:
1. 学生通过听力练习,能听懂并模仿课本中的对话和短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在小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
3. 学生能通过视听说的学习,提高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自信心,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尊重他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为促进国际交流做好准备。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校本英语视听说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一
定的英语基础,但听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和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取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依据教材《英语视听说》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
1. 教学大纲:
- 第一阶段:基础词汇和短语学习(2课时)
- 教材章节:Unit 1-2
- 内容:500个核心词汇、50个常用短语的学习和巩固
- 第二阶段:基本时态学习与应用(3课时)
- 教材章节:Unit 3-4
- 内容: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和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及听力练习
- 第三阶段:情景对话与角色扮演(3课时)
- 教材章节:Unit 5-6
- 内容:课本对话和短文的听力训练,小组活动中的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 基础词汇和短语学习:第1-2课时
- 基本时态学习与应用:第3-5课时
- 情景对话与角色扮演:第6-8课时
3. 教材关联内容列举:
- Unit 1-2:家庭成员、职业、学校设施等主题词汇
- Unit 3-4:日常活动、兴趣爱好、时间表达等时态应用
- Unit 5-6:购物、问路、打电话等情景对话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 讲授法:
-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词汇和短语学习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单词和短语。
- 在第二阶段的基本时态学习中,教师通过举例和对比,使学生掌握不同时态的用法。
2. 讨论法:
- 在学习词汇和短语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词汇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
- 在学习时态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和技巧。
3. 案例分析法:
- 教师选取教材中的典型对话和短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
4. 实验法:
- 在第三阶段的情景对话与角色扮演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情境教学法:
-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对话,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6. 任务型教学法:
- 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种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 激励评价法: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8. 多元智能教学法:
- 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视觉、听觉、动手操作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
-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互动等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 课堂纪律: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规范,如遵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 小组活动: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2. 作业:
- 课后作业:学生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对作业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听力练习:针对教材中的听力练习,教师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对听力技巧的掌握。
-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 考试:
- 单元测试:在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单元测试,全面检查学生对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 期中和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4. 过程性评价: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学习过程,同时进行同伴评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5. 评估标准:
- 教师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运用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 评估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可衡量性,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成果。
五、教学安排
为确保教学任务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
1. 教学进度:
- 基础词汇和短语学习:2课时
- 基本时态学习与应用:3课时
- 情景对话与角色扮演:3课时
- 单元测试与复习:2课时
- 期中考试:1课时
- 期末考试:1课时
2. 教学时间:
- 每周2课时,共计18周,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学习和巩固。
- 课余时间安排: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复习、作业和预习,教师提供在线辅导和答疑。
3. 教学地点:
- 课堂授课:学校多媒体教室,便于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 小组活动:教室或学校其他场所,便于学生进行情景对话和角色扮演。
4. 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 授课时间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段,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5. 教学资源分配:
- 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 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课件、听力材料、试卷等,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6. 教学反馈与调整:
- 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安排和进度的反馈,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适当调整。
-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