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
宗山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图一)。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
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
从外城的菜园子,
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
现
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
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观
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
《清明
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
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
画卷展开,人们的视线随着一条宽宽的河流进入了画
面,这条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供应城市生活必需
品的汴河(图二),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沿河还有许
多粮仓。
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
画家非常敏
锐地注意到汴河上这一十分常见的景象,用写实的画笔,
将这些场景真切、如实地描绘了下来。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
水很深,水面几乎已经接近船帮,而已卸完货的船只,则
吃水较浅,这一细节(图三)被画家捕捉到,很好地表现在《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
画面上,使得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极强的真实感。
画面描绘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
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
" 类似的桥梁当时在汴梁一共有三座,即虹桥、上土桥和下土桥。
据笔者的考证,画中的这座桥,应当是其中的上土桥。
这几座桥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巨木构架,互相支撑,桥下没有柱子,桥的跨度很长,桥洞的净空很大,便于船只通行。
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
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表现最为精
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图四)。
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
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
叫喊着。
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
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
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
着船只顺利通过。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
极为生动。
看着画面,就好象身临其境一样,也会产生紧
张的感觉。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
在上土桥上,聚集着众多的小商贩,在争相招揽顾客,
几乎将桥面的步行道都占满了。
其中,画家安排了一个小
小的细节(图五):桥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摊位,两个摊
主看到一位顾客走上桥来,便同时伸手招呼,请顾客到自
己的摊位上来选购东西。
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
右,头却向左望去,不知所从。
如此精彩的生活细节,是
每个人在购物时都碰到过的,商业竞争古已有之。
观者看
到这里,必定能发出会心的一笑。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五
画家张择端在画卷的后半段,如实地画出了一段城墙
和一座城门(图六),这在一般绘画的构图上是很难处理
的场面。
试想一幅长长的横向画卷,画面突然拦腰被一道
城墙截断,实在有背贯气的原理,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
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的弊端,造成败笔。
但是张择端不愧是位丹青高手,他巧妙地在画面上安排了
一支骆驼队。
骆驼队的队尾还慢悠悠地在城门内行进,而
队首的第一头骆驼已经在城门外门洞口露出了半个身子。
这支小小的骆驼队一下子就把被城墙阻隔的空间贯穿了
起来。
画家的构思匠心独运,实在妙不可言。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六
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后代的好事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制造出无数的仿本和伪本,以获取利益。
《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
宗山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
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一
《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市景观的画幅(图一)。
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的画卷本幅上,并无画家本人的款印,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是根据画幅后面跋文中金代张著的一段题记。
张著的题记也仅寥寥数语:"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
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不过,张择端的姓名并未见于北宋后期成书的《宣和画谱》,有人推测说,可能他进入画院时间较晚,编著者还来不及将其收编书中。
此画卷是画家选取了汴梁城市中的一个局部,细细加
以描绘,犹如现场录象中的一段切片。
从外城的菜园子,
一直画到内城最为繁华的地段,让观者看得有滋有味。
现
在,每当《清明上河图》卷在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展出时,
在它的展柜前总是挤满了观众,排着队顺序缓缓移步,观
看得兴味昂然,从他们的口中不停地传出赞叹声。
《清明
上河图》吸引观众的艺术魅力,除了整幅画作气势宏大和
高超的写实技艺之外,还有就是极其出色的细节描绘。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
画卷展开,人们的视线随着一条宽宽的河流进入了画
面,这条河就是当时为汴梁提供漕运,供应城市生活必需
品的汴河(图二),河上舟来船往运输繁忙,沿河还有许
多粮仓。
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正在卸货。
画家非常敏
锐地注意到汴河上这一十分常见的景象,用写实的画笔,
将这些场景真切、如实地描绘了下来。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
水很深,水面几乎已经接近船帮,而已卸完货的船只,则
吃水较浅,这一细节(图三)被画家捕捉到,很好地表现在《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三
画面上,使得内容丰富、生动,具有极强的真实感。
画面描绘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
关于这座别致的桥梁,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一书中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鹱,宛如飞虹。
" 类似的桥梁当时在汴梁一共有三座,即虹桥、上土桥和下土桥。
据笔者的考证,画中的这座桥,应当是其中的上土桥。
这几座桥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巨木构架,互相支撑,桥下没有柱子,桥的跨度很长,桥洞的净空很大,便于船只通行。
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将桥
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表现最为精
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水而上的一条木船(图四)。
这里是河面比较狭窄的一段河道,河水较为湍急,船上的
船工怕有危险,都站在船甲板上、船篷上紧张地忙碌着、
叫喊着。
桥上甚至还有些热心者不顾自己的安危,跨越到
拱形桥的栏杆外,一手拉住栏杆探出身子,大声喊叫,挥
舞另一只手,居高临下,就像现在的交通警察似的,指挥
着船只顺利通过。
画中的人物大小仅寸许,但是神态毕现,
极为生动。
看着画面,就好象身临其境一样,也会产生紧
张的感觉。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四
在上土桥上,聚集着众多的小商贩,在争相招揽顾客,
几乎将桥面的步行道都占满了。
其中,画家安排了一个小
小的细节(图五):桥堍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摊位,两个摊
主看到一位顾客走上桥来,便同时伸手招呼,请顾客到自
己的摊位上来选购东西。
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
右,头却向左望去,不知所从。
如此精彩的生活细节,是
每个人在购物时都碰到过的,商业竞争古已有之。
观者看
到这里,必定能发出会心的一笑。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五
画家张择端在画卷的后半段,如实地画出了一段城墙
和一座城门(图六),这在一般绘画的构图上是很难处理
的场面。
试想一幅长长的横向画卷,画面突然拦腰被一道
城墙截断,实在有背贯气的原理,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
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的弊端,造成败笔。
但是张择端不愧是位丹青高手,他巧妙地在画面上安排了
一支骆驼队。
骆驼队的队尾还慢悠悠地在城门内行进,而
队首的第一头骆驼已经在城门外门洞口露出了半个身子。
这支小小的骆驼队一下子就把被城墙阻隔的空间贯穿了
起来。
画家的构思匠心独运,实在妙不可言。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六
正因为《清明上河图》在细节描绘上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后代的好事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制造出无数的仿本和伪本,以获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