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个小题,共49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正常雨水的pH为7.0,酸雨的pH小于7.0
②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
③使用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进行增白的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④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⑤食品厂产生的含丰富氮、磷营养素的废水可长期排向水库养鱼.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2.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A.16O和18O B.H2O和D2O C.H2和D2D.24Mg和24Na 3.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
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
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
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
⑤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全部
4.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若发现119号元素,请您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第七周期第0族B.第六周期ⅡA族
C.第八周期第ⅠA族D.第七周期第ⅦA族
5.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反应现象的是()
A.常温下,铁放入浓硝酸中
B.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并相互靠近
C.二氧化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
D.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
6.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B.碱金属单质都可保存在煤油中
C.钠离子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核外电子数少
D.碱金属中密度最小,熔、沸点最高的是铯
7.某粒子用R 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A+n D.所含质子数=A+Z
8.进行化学实验,观测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生成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B.在KI淀粉溶液中通入氯气,溶液变蓝,说明氯气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C.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SO42﹣
D.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实验现象,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9.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最多的是()
A.20 mL 12 mol/L的盐酸B.10 mL 18 mol/L的硫酸
C.80 mL 2 mol/L的硫酸D.40 mL 14 mol/L的硝酸
10.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A.②⑤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⑤11.可用右图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A.铜和稀硝酸制一氧化氮B.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
C.锌和稀硫酸制氢气D.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制硫化氢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是最活泼金属,F是最活泼非金属
B.Mg(OH)2碱性比Ca(OH)2强
C.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纵行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0,则X在第3周期第ⅡA族
13.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②Cu与FeCl3溶液③Zn与H2SO4溶液④Fe与HCl 溶液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③④
14.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C.XY4D.X2Y3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②同一元素的核素种数由中子数决定
③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④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⑤Cl2中35Cl与37Cl两种核素的个数之比与HCl中35Cl与37Cl的个数之比相等.
A.③B.④C.②⑤D.①
16.如图中,a、b、c、d、e为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元素b 位于ⅥA 族,有+6、﹣2两种常见化合价
B .五种元素中,元素e 的性质最稳定
C .元素c 和d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c >d
D .元素c 和e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 >e
17.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将滴管中的液体b 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 ,烧杯中的液体d ,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 分别是( )
A .A
B .B
C .C
D .D
18.下列各物质中,不能满足“”转化关系的一组是( )
A .A
B .B
C .C
D .D 19.下列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用SO 2做喷泉实验
B.
验证Cu与浓硝酸反应的热量变化
C.
验证NH3易溶于水
D.
比较Na2CO3与NaHCO3的稳定性
20.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是()
A.Na2SO3溶液(BaCl2)B.FeCl2溶液(KSCN)
C.KI(淀粉溶液)D.NaOH(BaCl2试液)
21.在一定条件下,RO﹣与R﹣可发生反应:RO3﹣+5R﹣+6H+═3R2+3H2O,下列关于R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元素R位于周期表中第ⅤA族
B.RO3﹣中的R只能被还原
C.R2在常温常压下一定是气体
D.若1 mol RO3﹣参与该反应,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5 mol
22.有某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20mL,其中含有硫酸的浓度为2molL﹣1,含有硝酸的浓度为1molL﹣1,现向其中加入0.96g铜粉,充分反应后(假设只生成NO气体),最多可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为()
A.89.6 mL B.112 mL C.168 mL D.224 mL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46分)
23.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表示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
(2)周期表中位于第8纵列的铁元素属于族
(3)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属于第纵列
(4)所含元素超过18种的周期是第、周期.
24.某学生往一支试管里按一定顺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A.KI溶液,B.淀粉溶液,C.NaOH溶液,D.氯水.发现溶液颜色按下面顺序变化: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依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
(2)写出①→②的离子方程式,若为氧化还原反应,请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
目:.
(3)写出③→④的化学方程式:.
25.为了探究三种气态氧化物(SO2、NO2、CO2)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
实验一:探究三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用三支相同的试管收集满三种气体,倒置在盛满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如图A、B、C所示.
(1)在相同条件下,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写出A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二:用三只集气瓶收集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然后将其倒置在水槽中.分别缓慢通入适量O2或Cl2,如图D、E、F所示.一段时间后,D、E装置的集气瓶中充满溶液,F 装置的集气瓶中还有气体剩余.
(2)实验二中装置D的集气瓶最终充满溶液(假设瓶内液体不扩散):
①写出装置D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假设该实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a Lmol﹣1.则装置D的集气瓶中所得溶液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3)实验前在F装置的水槽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通入氧气后,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溶液充满集气瓶后,在E装置的水槽里滴加硝酸钡溶液,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6.中学化学中有很多物质可以实现下图中物质之间的转化.其中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的产物已略去.液体B和C可能是单一溶质的溶液,也可能是纯净物.
(1)若A是一种红色金属,气体D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时又恢复原色.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2)若A是金属单质,D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液体C呈蓝色.写出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
写出反应②的任意一个离子方程式.
(3)若A是一种金属单质,D是最轻的气体,B能否是NaOH溶液(填“能”或“否”).
27.(1)写出下列具有10个电子的粒子的化学式: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2个原子组成的分子是、阴离子是.
(2)X、Y、Z、W为短周期的四种元素,其最高正价依次为+1、+4、+5、+7,核电荷数按照Y、Z、X、W的顺序增大.已知Y与Z的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均为2,W、X的原子次外层的电子数均为8.
①写出Y元素的名称.
②写出W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③写出X的最高价氧化物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④按碱性减弱、酸性增强的顺序写出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
式:,,,.
28.50ml浓H2SO4溶液(足量)中加入3.2g Cu,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
(1)反应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是,生成SO2的体积为(标准状况下)mL.
(2)若题干中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molL﹣1,投入足量的铜片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n(H2SO4)0.025a mol(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3)将题干中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500mL,取出50mL,并向取出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19.81g,求原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2015-2016学年四川省资阳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2个小题,共49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正常雨水的pH为7.0,酸雨的pH小于7.0
②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
③使用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进行增白的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损害
④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
⑤食品厂产生的含丰富氮、磷营养素的废水可长期排向水库养鱼.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
【分析】①正常雨水的pH略小于7;
②汽车尾气中含有CO、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③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
④氯气能与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
⑤含丰富氮、磷营养素的废水可导致水的富营养化.
【解答】解:①正常雨水因溶有二氧化碳而导致pH略小于7,酸雨的pH小于5.6故①错误;
②汽车尾气中含有CO、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故②正确;
③二氧化硫对人体有害,不能用来漂白食品,故③正确;
④氯气能与有机物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对人体有害,故④正确;
⑤含丰富氮、磷营养素的废水可导致水的富营养化,不能随意排放,故⑤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生活污染及治理,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把握废水、废弃、废渣的处理方法.
2.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同位素的是()
A.16O和18O B.H2O和D2O C.H2和D2D.24Mg和24Na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
【分析】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解答】解:A.168O和188O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故A正确;
B.H2O和D2O都是化合物,不是原子,故B错误;
C.H2和D2都是分子,不是原子,故C错误;
D.24Mg和24Na质子数不同,是两种不同的元素,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难度不大.对于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种物质等概念的区别是考试的热点问题.
3.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
②淀粉溶液遇单质碘→蓝色
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
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
⑤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全部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氨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卤族元素;氧族元素.
【分析】①氯水久置后,HClO分解;
②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为淀粉的特性;
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④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⑤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解答】解:①氯水久置后,HClO分解,最终为盐酸溶液,则浅黄绿色消失,故①正确;
②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为淀粉的特性,故②正确;
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则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最终为黑色,故③错误;
④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则SO2通入品红溶液中使红色褪去,故④正确;
⑤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则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故⑤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性质,注意物质的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发生的反应及现象的关系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4.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若发现119号元素,请您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第七周期第0族B.第六周期ⅡA族
C.第八周期第ⅠA族D.第七周期第ⅦA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氡的原子序数为86,位于第六周期的零族,而第七周期排满应含有32种元素,以此来分析.
【解答】解:因稀有气体氡的原子序数为86,位于第六周期的零族,
第七周期排满应含有32种元素,
则第七周期的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86+32=118,
则119号元素位于第八周期的第ⅠA,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熟悉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及每周期元素的种类数目即可解答,也可利用电子排布来分析.
5.下列物质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反应现象的是()
A.常温下,铁放入浓硝酸中
B.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并相互靠近
C.二氧化硫通入到品红溶液中
D.将氯化氢气体通入滴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氨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铁的化学性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A、根据浓硝酸、浓硫酸使铁和铝发生钝化;
B、根据浓盐酸和浓氨水能反应;
C、根据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和漂白性;
D、根据氯化氢气体与烧碱反应;
【解答】解:A、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和铝发生钝化,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行,无明显现象,故A正确;
B、浓盐酸和浓氨水挥发性很强,挥发的出NH3气体和HCl气体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氯化铵固体形成白烟;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故C错误;
D、因HCl可使与烧碱反应,溶液碱性消失,溶液红色褪去,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物质的性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得出反应的现象.
6.下列关于碱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金属钠着火时,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B.碱金属单质都可保存在煤油中
C.钠离子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核外电子数少
D.碱金属中密度最小,熔、沸点最高的是铯
【考点】碱金属的性质.
【分析】A.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钠燃烧生成的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
B.Li不能保存在煤油中;
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钠离子;
D.碱金属族元素中,其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其密度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
【解答】解:A.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钠燃烧生成的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从而促进钠的燃烧,所以金属钠着火时,不可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应该用沙土覆盖,故A错误;
B.Li密度小于煤油,所以Li不能保存在煤油中,故B错误;
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钠离子,所以钠离子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个,故C正确;
D.碱金属族元素中,其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其密度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所以从Li到Cs中,Cs密度最大、熔沸点最低,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碱金属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为高考高频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结构、同一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即可解答,知道钠着火不能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灭火原理,题目难度不大.
7.某粒子用R 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A+n D.所含质子数=A+Z
【考点】原子构成.
【专题】原子组成与结构专题.
【分析】首先明确该粒子属于阳离子,因为对于中性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阳离子所含电子数为Z﹣n,然后依据质量数A=N+Z判断.
【解答】解:粒子R n+为阳离子,该阳离子的质子数为Z,所含中子数为:A﹣Z,所含电子数=Z﹣n,
选项中只有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题目难度不大,明确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为解答关键,试题侧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8.进行化学实验,观测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生成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B.在KI淀粉溶液中通入氯气,溶液变蓝,说明氯气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
C.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SO42﹣
D.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实验现象,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常见阴离子的检验.
【分析】A.硝酸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溶液呈黄色;
B.氯气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
C.能和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SO42﹣、SO32﹣、HSO3﹣、Ag+等;
D.常温下,浓硫酸和铜不反应.
【解答】解:A.硝酸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硝酸而使溶液呈黄色,所以浓硝酸溶液呈黄色,故A正确;
B.氯气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碘遇淀粉试液变蓝色,氯气和淀粉溶液不反应,故B错误;
C.能和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SO42﹣、SO32﹣、HSO3﹣、Ag+等,所以产生白色沉淀时该离子不一定是硫酸根离子,故C错误;
D.常温下,浓硫酸和铜不反应,加热条件下铜和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硝酸、浓硫酸、氯气的性质及离子检验,明确物质的性质是解本题关键,知道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现象,会设计实验检验,题目难度不大.
9.常温下在下列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最多的是()
A.20 mL 12 mol/L的盐酸B.10 mL 18 mol/L的硫酸
C.80 mL 2 mol/L的硫酸D.40 mL 14 mol/L的硝酸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18 mol/L的H2SO4为浓H2SO4,14 mol/L的HNO3为浓HNO3,均有强氧化性,常温下Fe在浓H2SO4和浓HNO3中均发生钝化,没有气体产生.B、D两项不是正确答案.A、C两项需比较在铁的量充足的情况下,哪种酸中H+数目多则哪种酸产生的H2多,
A.发生Fe+2HCl=FeCl2+H2↑,n(HCl)=2n(H2);
B.18mol/L的硫酸为浓硫酸,常温下与Fe发生钝化;
C.发生Fe+2H+=Fe2++H2↑,n(硫酸)=n(H2);
D.14mol/L的硝酸为浓硝酸,常温下与Fe发生钝化.
【解答】解:A.发生Fe+2HCl=FeCl2+H2↑,n(HCl)=0.2L×12mol/L=2.4mol,则n(H2)=1.2mol;
B.18mol/L的硫酸为浓硫酸,常温下与Fe发生钝化,几乎不生产气体;
C.发生Fe+2H+=Fe2++H2↑,n(硫酸)=n(H2)=0.8L×2mol/L=1.6mol;
D.14mol/L的硝酸为浓硝酸,常温下与Fe发生钝化,几乎不生产气体,
显然C中生成气体最多,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物质的量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注意铁足量及钝化的分析,侧重分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0.下列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①HCl比H2S稳定②HClO氧化性比H2SO4强③HClO4酸性比H2SO4强④Cl2能与H2S反应生成S ⑤Cl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S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⑥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
A.②⑤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⑤
【考点】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分析】比较非金属性可通过以下角度:①氢化物的稳定性,②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④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⑤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⑥与变价金属反应的化合价高低等.
【解答】解: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越稳定,故①正确;
②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根据最高价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来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HClO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故②错误;
③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③正确;
④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故④正确;
⑤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不能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应根据得电子能力判断,故⑤错误;
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Cl2与Fe反应生成FeCl3,S与Fe反应生成FeS,说明Cl2的氧化性大于S,则非金属性Cl大于S,故⑥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非金属性的比较,学习中注意把握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角度,题目难度不大.
11.可用右图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
A.铜和稀硝酸制一氧化氮B.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
C.锌和稀硫酸制氢气D.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制硫化氢
【考点】常见气体制备原理及装置选择.
【专题】综合实验题.
【分析】由装置图可知所制备的气体能用浓硫酸干燥,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根据各选项中气体的性质判断能否用浓硫酸干燥和能否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解答本题.
【解答】解:、A一氧化氮易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A错误;
B、氯化氢为酸性气体,且不与浓硫酸反应,能用浓硫酸干燥,氯化氢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C错误;
D、硫化氢具有还原性,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注意从实验装置图判断气体所具备的性质,以选择适合的气体,本题难度不大.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是最活泼金属,F是最活泼非金属
B.Mg(OH)2碱性比Ca(OH)2强
C.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纵行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0,则X在第3周期第ⅡA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分析】A.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
B.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C.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0,则质子数为12,为Mg元素.
【解答】解:A.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减弱,可知F是最活泼非金属,但Li不是最活泼的金属,故A错误;
B.金属性Ca>Mg,可知Mg(OH)2碱性比Ca(OH)2弱,故B错误;
C.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7、8、9三个纵行为Ⅷ族,故C错误;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0,则质子数为12,为Mg元素,位于第3周期第ⅡA族,故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与性质、元素周期律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3.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②Cu与FeCl3溶液③Zn与H2SO4溶液④Fe与HCl 溶液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①③④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氧族元素;氮族元素.
【分析】①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一氧化氮③;较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②④中都只发生一种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①Cu与HNO3溶液中,若为浓硝酸,发生Cu+4HNO3═Cu(NO3)
2+2NO2↑+2H2O,若为稀硝酸,
则发生3Cu+8HNO3═3Cu(NO3)2+2NO↑+4H2O,故①符合题意;
②Cu与FeCl3溶液中,无论浓度大小都只发生Cu+2FeCl3═2FeCl2+CuCl2,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Zn与H2SO4溶液中,若为稀硫酸,发生Zn+H2SO4═ZnSO4+H2↑,若为浓硫酸,
则发生Zn+2H2SO4(浓)ZnSO4+SO2↑+2H2O,故③符合题意;
④Fe与HCl溶液中,无论浓度大小都只发生Fe+2HCl=FeCl2+H2↑,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明确浓稀硝酸、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及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4.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X和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XY B.XY2C.XY4D.X2Y3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X原子可能是Si(2,8,4)或Li(2,1),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Li或H元素,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X原子可能是硅原子(2,8,4)或锂原子(2,1),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则Y原子可能是锂原子(2,1)或氢原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