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问”当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相长“问”当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的艺术
摘要】教学本身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互动过程。

学生应当在教师
的精心引导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教师应当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科学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的基本含义;合理设计教师的提问;科学引导学生的发问
1.“问”的基本含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

英国哲学家培
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这些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发问与教师提问两个方面。

学生“疑而发问”,教师必须“解惑”。


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互动环节。

教学活动成功与否,“问”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导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
断生成的新问题,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会对课堂教
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并由此衍生出能够开启求知天窗的问题。

这样的“问”,会
很好地促进课堂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对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合理设计教师的提问
2.1 开门见山的问开门见山的问是直接向学生摆明教学的主题,是整堂课的
主线。

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等教学环节中,常用这种问法。

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例尺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
见山的问。

2.2 创设情景的问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引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

选用悬念法创设提问情境,容易捕抓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
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在讲授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
让学生随口说一个整数,教师很快的判断出是否能被2、3、5整除,并让学生验证。

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出来的,这时教师及时提出“想知道老师是
怎样判断出来的吗?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能被2、3、5整除
的数的特征,你就会很快算出结果的”。

这时学生流露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力,学生愿意学习,就自然地引入到了本堂课的学习中。

2.3 穷追不舍的问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
核心。

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

这样不但能深入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联系,
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

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加强思维深度、广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一节中,
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①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②想一想,圆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是圆的直径和半径?③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4 层次分明的问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是整
堂课的递进。

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梳理、总结,从而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3.科学引导学生的发问
3.1 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


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

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

陶行知的“六大
解放”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

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
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
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大家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的。


师也应当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要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

当有疑
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教
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别的同学帮助回答。

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
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肯定和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3.2 设计情境,教会学生问的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发现更重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还要善于创
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知
识以外的东西,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教师要设计一些探
索性和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求知的渴
望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升华。

如在讲授“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堂上问:“如果
没有钟表你还会看时间吗?”。

学生对此问题都争先恐后地互相讨论、提问、质疑。

有的学生说,可以看太阳知道时间,立刻就有学生反驳说如果是阴天怎么办?有
的学生说可以看滴水,立刻就有学生说如果没有水怎么办?等等。

又如在讲授退
位减法时,当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怎么办?教师先不说,鼓励学生自己质疑、
自己来讨论解决。

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

在努力寻找答案的
同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提高。

3.3 引导探索,培养学生问的能力要使学生善于提问,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
何提问的示范,并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提示学生在自己思
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课堂上,要给学
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
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教
师提问。

准许学生有疑就问,就是在教师讲授过程中也允许学生插话、提问,不
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思考质疑的快乐。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式,“问”要有法。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
开问,成功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闸门,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样有效的发问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只有讲究课堂“问”的艺术,学生才会“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把握数学课堂“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魅力的点睛之笔,是教学活动走向成功的关键,值
得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材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