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火力发电汽轮机现场安装的技术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
放射性核素治疗
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射线治疗疾病的学科,又称为治疗核医学
原理
●放射性药物的靶向:以不同方式引入体内后,利用核素与器官或组织的亲和关系,被机
体所吸收、分布,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
病变细胞代谢旺盛、血流丰富,摄取放射性药物更高.
●放射性药物的辐射效应:发射γ或β射线直接照射病变组织,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
细胞,达到治疗疾病目的;而正常组织或细胞摄取少,故不会产生破坏作用.
特点
●原理:利用核射线治疗疾病,电离与激发引起一系列的辐射损伤,出现细胞代谢、功能与
结构变化。
尤其是增殖旺盛的异常细胞对辐射比较敏感,因此其损伤作用更加明显。
●对病变组织具有选择性:病变组织功能、代谢活性高于正常组织,故比正常组织能更多
选择性摄取某些放射性药物,其副作用小。
●治疗作用持久,方法安全、简便。
多数治疗仅需一次口服或注射给药,无创伤,且可
重复治疗。
类型
●外照射与敷贴治疗:90Y或32P敷贴器治疗某些皮肤病、术后瘢痕、眼科疾病等,90Y
前列腺治疗仪治疗前列腺肥大等.
●内照射治疗
①普通治疗:口服131I、32P内照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及嗜铬细胞瘤治疗等.
②介入治疗:腔内、动脉血管介入、组织间植入治疗等
③放射性核素导向治疗:抗体介导的放射免疫治疗、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放射性核素肿瘤基因治疗等。
核素治疗基本原理
利用核素发射出的α、β射线、俄歇电子、或内转换电子在病变组织中产生一系列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射线作用于组织细胞,将其能量部分或全部移交给组织,通过辐射能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使机体生物活性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遭到损害,导致细胞繁殖功能丧失、代谢紊乱失调、细胞衰老或凋亡。
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用放射性核素
1、α粒子发射体:
●射程50~90m,约为10个细胞直径的距离。
短距离释放巨大能量,内放射治疗中有巨
大潜力。
LET(传能线密度)约为粒子的400倍。
●研究显示:被射线照射后的细胞无氧耗量增加和无任何辐射损伤的修复反应。
●211At(砹)和212Bi(铋)作为射线发射体用于治疗受到极大关注。
2、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如131I、32P、89Sr、90Y等
碘是用于标记有机物和生物大分子首选核素,可通过体外显像测定药代动力学和在病灶内的滞留时间。
3、电子俘获或内转换发射俄歇电子和内转换电子的核素:
●射程多为10nm,只有当衰变位置靠近DNA时,才产生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在细胞内的定位,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决定因素。
●125I用于治疗甲状腺毒症,125I-IUdR(碘脱氧尿苷)可通过俄歇电子打断DNA链,
当125I在胞浆内衰变时,作用于DNA的能量很低,限制治疗作用发挥。
用123I标记
IUdR,杀死细胞作用肯定.如生产和价格问题解决,123I的使用可克服131I的毒性问题。
治疗学评价
①疗效
②达到满意疗效的时间
③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④治疗费用
⑤复杂程度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放射性131碘治疗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病)
●中青年女性多见,发病率逐年增高,低龄化, 并发症多。
●ATD仅半数缓解,很少认为是手术适应症。
●放射性碘安全、有效、方便。
●131碘治疗甲亢—最佳选择
❖131I口服后几乎全部吸收入血,迅速被甲状腺滤泡细胞浓聚、氧化和有机化。
❖131I衰变产生的β粒子通过电离作用破坏甲状腺细胞。
β粒子平均射程1~2mm,一般不会对其周围组织造成辐射损伤。
❖2~3个月可使甲状腺滤泡细胞发生坏死和血管闭塞,增生的甲状腺组织如同做了一次“不流血的手术”,90%左右的病人在3~6个月内甲亢治愈.
适应症
1)Graves甲亢患者。
2)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或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
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及儿童甲亢患者。
3)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4)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
5)Graves甲亢合并桥本病,内科药物治疗效差,摄碘率增高的患者。
禁忌症
①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②甲亢伴有近期心肌梗死的患者.
③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治疗方法
1、病人准备
停止服用影响甲状腺摄取131I的药物和忌食含碘食物。
心率过快和精神紧张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
进行常规检查;查血中甲状腺激素和TSH水平;测定甲状腺131I摄取率和有效半衰期;确定甲状腺重量.
2、131I治疗剂量的确定
既能迅速控制甲亢,又尽可能降低甲低的发生率。
131I治疗剂量计算
计算剂量法:
计划量(μCi)×甲状腺重量
131I剂量=
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
每g甲状腺组织推荐131I治疗剂量为GD 2。
6-3.7MBq(70-100uCi),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4.07-5.55MBq(110—150uCi)。
剂量修正:
●甲状腺较大或质地较硬,适当增加131I剂量;反之,适当减小131I剂量.
●有效半衰期较短者可增加剂量,有效半衰期较长者可减少剂量。
●年老、病程较长、长期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差者可增加剂量;年轻、病程短、未经抗
甲状腺药物治疗,术后复发,第一次治疗后已明显改善但未痊愈的患者应适当减少剂量. 剂量增减因素
①甲状腺结节、重量。
②甲状腺抗体。
③年龄,病程,用药史,临床症状。
④个体敏感性.
⑤有效半衰期。
⑥重复治疗.
给药方法
为保证充分吸收,应空腹口服131I。
当131I剂量小于或等于555MBq (15mCi),宜一次口服。
当131I剂量大于555MBq (15mCi)或者有合并症的患者可采用分次给药法,首次给予总量的1/2~2/3,间隔3~7天再给剩余剂量。
综合治疗措施
a.抗甲状腺药物的应用。
b.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应用。
c.甲亢伴突眼病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d.一旦甲状腺激素水平降至正常即给予甲状腺激素。
疗效评价和随访
●一般2~3周才逐渐出现疗效,症状缓解,甲状腺缩小,体重增加。
●2~3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甲状腺明显缩小
●部分病例131I的治疗作用甚至持续到半年。
●二次、第三次治愈率达90%以上。
●有效率95%以上,无效率2%~4%,复发率1%~4%。
甲亢合并症的疗效
1)甲亢合并突眼:治疗后40%患者眼症改善.
2)甲亢合并肌肉疾病:甲亢性肌病、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
3)甲亢性心脏病。
4)甲亢合并糖尿病、精神病.
治疗反应及处理
早期反应:治疗2周内出现的反应,一般比较轻微,不
需特殊处理;个别病人发生白细胞降低是暂时性的。
甲亢危象(thyroid storm):
可能原因:1. 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
2。
机体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增高
3. 对甲状腺激素耐受力低下
4。
应急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力增强,如精神刺激、感染、过度劳累,诱发甲亢危象
甲亢危象处理
应以预防为主。
处理:①使用大剂量PTU和无机碘,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②β受体阻滞剂和抗交感神经药物,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的数量并阻断其作用;③糖皮质激素;④物理降温,给氧,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感染。
并发症处理-甲低
早发甲低:治疗后一年内发生.主要是由于131I射线对甲状腺细胞的直接破坏所致,所以发生率与剂量成正相关.
晚发甲低:治疗后一年后发生。
与剂量大小无关,每年以2%~3%递增,发生机制不十分清楚.
并发症处理—内分泌突眼
与GD有关联而又有别于GD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31I治疗前:突眼严重的患者,治疗后症状加重的可能性较大;
不伴有突眼的患者,治疗后发生突眼的机率很小
手术、抗甲状腺药物和131I治疗甲亢后,原有眼病恶化的机率为5%~7%,与选择的治疗方式无关。
晚期并发症的认识
①甲状旁腺功能减低
②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③甲状腺癌
④白血病
⑤生育与遗传
⑥甲状腺机能减低
甲状腺机能减低
●甲减可能是甲亢自然病史的一部分。
●TSH分析能十分敏感和特异性地诊断甲减,并能给予替代治疗,故不是一个严重的消极
后果。
●迅速治愈甲亢有利于正常生长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如何降低甲减的发生率
a.观念的转变
b.低吸收剂量原则
c.治疗剂量的个体化原则
d.剂量增减的多因素原则
甲减治疗
①亚临床甲减:一般不给予治疗,发挥自身代偿功能。
②临床甲减:用甲状腺素制剂。
足量:由20mg/日递增至症状明显改善.足时:维持足够时间,切忌过早停药。
③辅助用药:与抗甲药合用。
④随访:一年内每4~6周随访,针对早发甲减;一年后每年随访,针对晚发甲减。
⑤遵循原则:标准化、正规化及规范化.
甲状腺激素及抗体测定
治疗前检查规范:
●甲状腺吸碘率测定
●有效半衰期测定
●甲状腺影像学检查
●其他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
●个体化:按公式计算,根据敏感性因素增减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放射性131碘治疗
疾病特点:
①自主性腺瘤可抑制正常甲状腺组织,显像时瘤体为热结节,正常组织受抑制而不显影.
②同时伴甲亢表现.
治疗方法
1)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结节具有自主摄取无机碘、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而不受下
丘脑-垂体轴的调节.
2)标准剂量法:一次给予较大剂量15-30mCi,因为正常甲状腺组织受热结节抑制而得到保
护。
131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
1.治疗后可使甲状腺迅速缩小
2.疗效好、作用快
3.安全、简便、无创伤
甲状腺癌
缘由:动物实验、原子弹灾害地区、核电站事故地区、散发病例.
实际:与自然人群发生率比较无增加,与手术、A TD治疗比较无增加.
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
甲状腺癌原发病灶手术切除后,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如甲状腺滤泡型癌或乳头状癌)具有摄取、浓聚碘以及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给予足量131碘后,利用其发射出大量β射线,能有效地杀伤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证
1)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2)手术后复发或手术残留的转移肿瘤;
3)不能手术切除的转移病灶。
疗效评价
a.其疗效与甲状腺癌转移灶病变范围及病灶的摄131I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b.对软组织颈淋巴结转移治疗效果较好,肺转移效果次之,骨转移效果最差。
c.病灶范围小、吸碘能力强的转移灶效果最佳。
骨转移肿瘤的核素治疗
●许多晚期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肺癌等常伴发骨转移。
●约有50%的患者有日益加重的剧烈疼痛,临床上主要依赖麻醉药品等止痛,效果欠佳,
且易成瘾.
●应用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骨骼肿瘤取得了一定效果。
基本原理:
●某些趋骨性放射性药物(如153Sm—EDTMP、89SrCl、186Re—HEDP、32P、90Y等)
在转移性骨肿瘤病灶内有较高浓聚,静脉注射后病灶区摄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
●用其发射的β射线对肿瘤内照射,达到止痛、抑制病灶增长甚至破坏转移肿瘤病灶的目
的。
适应证
●临床、病理、X线或骨显像确诊为骨转移癌的患者,尤其是多发性转移病灶者;
●骨转移引起剧烈的骨痛,且化疗和放疗效果不佳者;
●白细胞>3。
5×109 /L,血小板〉80×109 /L者。
禁忌证
1)化疗或放疗导致骨髓功能障碍者;
2)骨显像为溶骨性冷区病灶患者;
3)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治疗方法
①89SrCl 是纯β射线发射体。
β射线最大能量1。
46MeV,物理半衰期50。
5天,注射后迅速被骨骼摄取,在转移灶内的生物半衰期大于50天,是一种有效骨转移肿瘤治疗药物.
②153Sm-EDTMP 物理半衰期为46.3h,平均能量为0.725MeV,发射β及γ射线.β射线对病灶产生内照射,而低能γ射线可于作全身骨显像.
③186Re—HEDP 为新型治疗骨痛的核素,物理半衰期为92h,发射β及γ射线。
止痛有效率达80%,用药后1周即可发挥作用,维持7~8周。
给药后可行骨显像。
疗效评价
治疗后1~2周左右疼痛可缓解或完全消失,其镇痛作用可持续1~11月,有效率〉80%,尤其是对前列腺癌和乳腺癌镇痛有效率可达87%。
89Sr的镇痛效果优于153Sm—EDTMP,且作用更持久。
131I—MIBG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
131I—MIBG是一种抗神经原阻滞剂,能与肾上腺受体结合,被肾上腺素能囊泡浓集.
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交感神经母细胞瘤内高度浓聚。
利用131I释放β射线致组织细胞辐射损伤作用,采用大剂量131I-MIBG,抑制或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缩小肿瘤的目的。
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1)32P为发射纯β射线,β射线平均能量0.659MeV,在组织内最大射程8mm,平均3。
2mm。
进入机体后主要聚集在骨骼、骨髓、肝脾和淋巴结内。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细胞内核酸代谢旺盛,异常分裂较正常细胞
快,生长周期较正常细胞短,32P进入细胞的数量与细胞分裂速度成正比,其浓聚量较正常高10倍左右.
3)病变组织对32P的β射线很敏感,能阻断或抑制骨髓内异常细胞的增殖,达到有效治
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