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第1至9题、第13至15题为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其余为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尴.尬(gān) 迤逦.(lǐ) 拮.据(jié) 命途多舛.(chuǎn)
B、蕴籍(jiè) 匹配(pǐ) 自给(jǐ) 咬文嚼字(jiáo)
C、流憩(qì) 险衅(xùn) 央浼(miǎn) 茕茕孑立(qióng)
D、参差(cān) 下乘(chéng) 精髓(suǐ) 载欣载奔(zǎ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遐观孤鹜暇日天高地迥
B.宵旰南溟北冥云消雨霁
C.盘桓耸萃荟翠德合一君
D.绣闼侥幸扶摇鱼舟唱晚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觉今是而昨非。
是:对,正确。
B、彼且恶乎待哉恶:何。
C、感吾生之行休。
行:走路。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斯:则,就。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二、文言文阅读(21分。
其中,选择题9分,翻译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陶侃传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
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士女相庆。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
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军佐或以谈戏废事者,命取酒器、蒲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将吏则加鞭扑,曰:“樗蒲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益实用。
君子当正其威仪,何有蓬头、跣足,自谓宏达邪!”有奉馈着,必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臻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礼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
尝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劳作,家给人足。
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
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钉装船。
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资治通鉴》卷93)
8.比较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人问其故②有奉馈者,必问其所由
③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④命取其酒器、蒲博之具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9.下列对陶侃的为人做事评述概括较好的一项是 ( )
A.陶侃为人聪慧敏捷,恭谨从政,办公负责,作风认真,爱憎分明,禁赌罚懒,奖励劳动,拒礼推贿,重视农工,爱惜物资。
B.陶侃胸怀大志,聪明恭谨,综理微密,奖勤罚嬉,劝农工,惜分阴,平时不忘“物尽其用”。
C.陶侃为人聪明敏捷,办事严肃认真,痛恨赌博,时时勤政爱民,作风俭朴,重视粮食生产,做到了“物尽其用”。
D.陶侃有政治家头脑和军事家作风,反对不正之风,工作平易近人,提倡节约,重视农业生产,是勤政爱民的父母官。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3分)《滕王阁序》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分)《陈情表》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分)《逍遥游》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3分)《逍遥游》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春晚
王安石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近代学者谭献在《谭评词辩》中称这首词“结笔品格自高”,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两句的理解。
12、古诗文默写(1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引壶觞以自酌,。
倚南窗以寄傲,。
③俨骖騑于上路,; ,得天人之旧馆。
④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愿乞终养。
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海豚
任何一种动物,体形小,便怕我们;体形大,则对我们构成威胁。
只有一个
令人不解的例外——海豚。
“野生”海豚不怕人类也不对其构成威胁,相反,如果有人落水了,在附近游弋的海豚还能把他救起来。
它们为何喜欢我们?
也许正是因为海豚对人类的这种态度,使我们施予它们从未给过任何其他动物的东西——部分地把自己的道德规范惠及于它们:禁止猎杀海豚。
令人注意的是,当通过此类国际公约时,不需要特别地去说服谁。
这对所有的人来说很自然。
如果有人对您说捕杀了一条鲨鱼,你的反应会很平静。
可如果您听说有海豚被捕杀了呢?那可就不一样了!用鲨鱼翅烧汤自然是珍馐美味,可哪个正常人会同意吃海豚?
人类喜欢海豚。
这表现在许多小事上,比方说,世界上所有与海豚常在一起的人不叫驯兽员,而被称为训练员。
第一,这是出于尊重并把海豚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
第二嘛,驯兽——一种糖果加鞭子的驯化方法,以肯定和否定的方式对动物进行强化训练,即奖赏和惩罚。
而海豚是唯一一种不能被惩罚的动物,只用正面肯定的强化方式训练。
对海豚来说,最大的惩罚是训练员突然转身离去,因为海豚喜欢嬉戏和学习。
当海豚突然领会到训练员让它做什么,它会欣喜异常,跳跃、欢笑。
然后,当训练员离开或在某个角落里观察它时,海豚无需任何命令,全凭自己的意愿,一次次练习刚刚学会的动作,以便第二天施展出来使人们娱悦。
海豚是唯一一种乐于与人在一处而不争自由身的动物。
任何一种动物,哪怕是最驯服的,也会伺机逃脱樊笼,然后死掉,因为它们荒疏了(或者根本不会)自己获取食物的技能。
而训练有素的海豚,哪怕是习惯了多年海洋馆里坐享切好的鱼肉块,也不会在大海中饿死——它总是能轻而易举地捕到鱼:海中鱼很多,而能像海豚那样游的可没有。
即便是偶尔获得自由,海豚最终还会回到人那里。
在黑海就发生过这样的事。
在卡扎奇的军用海豚馆里,暴风雨毁坏了几处铁围栏,撕破钢丝拉成的防鲨网。
于是夜里海豚游到了大海里,而早上它们便全部回来了。
海豚为什么会救那些溺水者?它们是从哪儿知道这个徒劳地蹬腿挣扎的家伙是呼吸空气的,因此需要紧急把他送到他生长的陆地上去?那是因为它们看到我们是透明的!救助的概念根植于它们的天性中,而且由于海豚不但具有视觉,还有超声波方式的接收系统,所以它们可以像超声波仪透视产妇那样来“透视”我们:这种生物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也就是说呼吸空气!比起鱼来,海豚同与自己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更“投脾气”。
除了人类以外,与海豚“投脾气”的还有海豹。
海豚也喜欢海豹,当然,程度不及喜欢人类。
海豚属于顽皮的一族,它们喜欢捉弄不太聪明的海豹,像玩球一样逗弄海豹,而后者大为光火。
(《海豚与人》)
13.对第二段信息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海豚对人类的友好态度。
B.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的制定,源于人们将海豚纳入自己的道德规范。
C.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被通过,是因为海豚的味道没有鲨鱼翅鲜美。
D.禁止猎杀海豚的国际公约出台后,人类又制定了针对其他动物的类似的国际公约。
15.下列不属于海豚救那些溺水者的原因的一项是()
A.救助概念植根于它们的天性之中。
B.因为人类同它们一样有肺器官,需要呼吸空气。
C.因为它们具有透视产妇的超生波透视仪。
D.海豚喜欢与它们内部构造相似的生物。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8分)
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魏金树
刘备同学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
这件事在校园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里,刘备“呜呜”地哭了,哭得很伤心。
几天前的一个早晨,班长曹操的手机在宿舍里被盗了。
曹操与刘备、孙权住在一个宿舍,当时只有刘备因病在宿舍里睡觉,大家做完早操回来,曹操的手机便不见了。
一开始刘备也不肯承认,后来刘老师发了怒,说你们若全不承认,就统统停课反思,查不出来谁也别想上课。
刘老师说到做到,课,真的就停了。
同学们情绪很大,对刘备也“另眼相看”了。
不到两天,刘备就挺不住了,向刘老师承认自己偷了手机。
可追究赃物时,刘备却说又弄丢了。
刘老师强抑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刘备说:“念你平时表现还不错,只要将手机交出来就没事了,如若死不改悔,哼!——你先回去想想吧。
”
刘备刚走,刘备的朋友诸葛亮敲门进来:“刘老师,我刚才看见刘备很委屈的样子,料定其中必有冤情。
”“你有什么依据吗?”“当然有!”诸葛亮不紧不慢地说,“据我分析,案发现场只有他一个人,按说最易成为怀疑对象,刘备若行窃岂不是太蠢了吗?何况刘备同学平时仗义疏财,怎会做这种事呢?”
“可他已经承认了呀。
”刘老师说。
“不错,但我想他可能另有苦衷。
现在高考临近,寸阴足惜,为追查手机,你给大伙儿停了课,刘备同学肯定是为了让大伙儿尽快复课,才选择了牺牲自己的下策。
”“那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呢?”“我也不敢肯定,只是,我怀疑孙权。
记得那天早操期间他去了一趟厕所。
操场离宿舍很近啊。
”“啊,我想起来了。
”刘老师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他请假说拉肚子去厕所,而且时间很长。
对,肯定是孙权偷的。
”
“不,不可能是孙权偷的!”门一响,孙权的朋友周瑜推门进来。
“周瑜同学有何高见呢?”刘老师问。
“孙权家中非常有钱,为人也很豪爽,他不可能去偷别人的东西。
倒是刘备最为可疑,刘备虽不爱财,但可能由于赌博、谈恋爱等原因急需用钱,而他家中很穷,便只有去偷。
”“不!”诸葛亮打断周瑜的话,“谁不知道刘备胆小怕事,而曹操身强体壮,性情暴戾,咱班上哪个同学不畏他三分。
不怕他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副班长孙权。
”
“好了,你们别争了。
”刘老师站起来说,“周瑜同学去调查刘备,诸葛亮同学去调查孙权。
就这样吧!”
二人走后,刘老师将曹操叫来,说了刚才的事情,然后问:“你说谁有可能偷了你的手机呢?”①曹操很大度地摆摆手,说:“无论是谁偷的,都应以大局为重,我看这事就算了吧。
同学之间,别伤了和气。
”“不行!难得你如此宽宏大量,别人要都像你这样就好了,此事虽小,但关系到咱们三国中学的声誉,曹操同学你就别管了。
”曹操还想分辩,刘老师挥挥手,曹操只好退了出去。
周瑜和诸葛亮受命后,分别对刘备和孙权展开调查,虽无进展,却搞得刘、孙二人声名狼藉。
后来学校推荐唯一一名重点大学保送生时,刘老师理所当然地提名曹操,②曹操一再推辞,并力荐与他同样成绩优秀的孙权和刘备。
此举再次获得同学们的由衷赞叹,唯曹操的朋友杨修在一边冷笑。
毕业了,大家收拾东西各奔前程时,杨修忽然站了出来,大声说:“你们想知道到底谁偷了曹操同学的手机吗?”
嗯,是谁呢?人群一阵骚动。
杨修掏出自己的手机,只摁了一遍曹操手机的号码,就听曹操身上“嘀嘀嘀”地响了起来——大家都怔住了。
随后有人问杨修:“你怎么知道曹操自己藏了手机呢?”
杨修哈哈大笑:“诸葛亮,是刘备的朋友;周瑜,是孙权的朋友;我,是曹操的朋友啊!”言罢,扬长而去。
16、解释画线句子中“另眼相看”一词的含义。
(2分)
17、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对①②处画线句子中曹操这些行为的理解。
(6分)
18、本文是一则移植经典名著人物的故事新编,既再现生活,也符合“历史的逻辑”,有趣又可信。
请举例说明这篇小说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5分)
19、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根据文本加以分析、概括。
(5分)
六、语言运用(6分)
20.写一个片段,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人物,以突显其性格,200字左右。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壁上挂着一个寒暑计。
天冷了,里面的水银下降;暖了,它上升。
没有差错。
人说它是一个好的寒暑计。
一天,它怀疑了它的生活:“我为什么要随着气候行动呢?我愿意向上就向上,我愿意向下就向下。
甚至我愿意休息,休息就得了。
我似乎应当尊重自己的趣味。
”
它在壁上自由行动。
于是人说它是一个废物,把它摔在地上了。
这则寓言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以下内容,可供考试后讲评试卷时“举一反三”阶段使用,考试时请不要作答。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思考如何作答。
张书记卖瓜
梁海潮
①张书记吃过晚饭,到D城的街道上散步。
天太热,空调下觉不出什么,走出来却像进了火炉。
②张书记来到较偏僻的一个街道,发现路边停着一辆装满西瓜的农用三轮车,地上铺了张旧凉席,一个两三岁、满脸脏兮兮的孩子坐在上边,正啃着一块发硬的馒头。
车旁站着一个衣着普通的妇女,脸上热汗涔涔,眼睛不住地盯着过往的行人。
她旁边是位穿灰色上衣的男子,后背湿了大半截儿,肩膀上有几道地图形状的汗渍。
③他们见张书记过来,脸上堆满笑容。
甜甜地喊:“大哥,过来尝尝西瓜,正宗中牟瓜,红沙瓤,鲜甜解渴。
”说着,那男子从车上抓个西瓜切开,果真瓤红籽黑、沙甜诱人。
④张书记说:“这么好的瓜,生意一定不错吧?”女的接上来说:“这里人流量太小,一车瓜三四天也卖不完。
”张书记说:“你们怎么不到城中心去卖?那儿买的人多。
”男子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瓜农车不让进城。
”
⑤女的说:“大哥,你家住哪儿?让他给你送去,住几楼都不要紧。
”地上的小孩也仰着脸反复地说:“伯伯买瓜。
伯伯买瓜吧!”
⑥听着小孩的叫喊,张书记心头一热,说:“好好,伯伯买伯伯买。
”张书记从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对男子说:“我只买三十块钱的瓜,那余下的二十块钱,让你女人领着孩子到饭店洗洗,再吃碗烩面。
这么热的天,孩子只啃干馍怎么成?我帮你
看会儿摊卖会儿瓜。
”那女人扑哧一笑,说:“大哥你会卖瓜?”张书记呵呵笑道:“我家原来也是瓜农啊!”女人害怕不按张书记意图会飞了这宗买卖,就千恩万谢地对张书记说:“那就辛苦大哥了。
”
⑦这时候,对面过来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
胖子敞着怀,露着白肚皮。
二人来到瓜摊前,瞅了半天,胖子忽然说:“张书记,你——”张书记看对方认出了自己,就说:“这是我家乡的亲戚,我没事,来帮他卖会儿瓜。
”胖子张张嘴,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与瘦子嗫嚅着。
走也不是。
不走也不是。
张书记说:“你们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胖子、瘦子像得了大赦一般,说好好好,我们一会儿再来。
⑧果然,没多久胖子、瘦子就返了回来,说家里有客人,每人买了一百斤瓜。
男子要送,他们摆摆手,拦辆出租车将瓜拉走了。
大约过了几分钟,又接二连三来了好几辆车,有局长,有科长,有主任,还有乡长、镇长的。
大家都围在小小的瓜车旁,这个说正想买瓜呢,不知道哪儿的瓜甜;那个说单位下午才开了会,要给同志们发福利、降温;还有的说给扶贫点送清凉呢。
男子与张书记一时给他们称不过来,他们就自己动手,拿了编织袋往里装,有的一百斤,有的三百斤……一车瓜不到十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起初那个卖瓜男子还担心有人不给钱或少给钱,岂料情况大相径庭,本来一编织袋瓜只值二三十元,他们硬是给五十元;只买五十元钱瓜的,买者也扔给他一百元,找钱都不要。
来买瓜的领导越来越多,后来的没买到,还直抱怨男子怎么就拉了这点瓜来!张书记对没买到瓜的干部们说:“谢谢大家了!今年来城区卖瓜的,都是我的乡亲和亲戚,如果大家需要,请帮忙到其他瓜摊购买吧。
”结果,那晚D城所有的西瓜全部脱销。
⑨张书记好不容易把那些前来买瓜的干部打发走,女人领着小孩吃罢烩面回来了。
女人一看瓜车空荡荡的,脸就哭丧下来,急切地问男子:“瓜呢,咱的瓜呢?又让没收了吗?”男子说:“你瞎嚷嚷个啥,张书记已帮咱把瓜卖完了。
”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半天,“呜”地哭出声来,把她的儿子按在地上,“咚咚咚”给张书记磕了好几个头!
⑩几天后,这个县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瓜农到城区闹市卖瓜。
⑾夏季过后,有一天是星期一,县委大院按例举行升国旗仪式,却见门口围了上百名瓜农。
门卫以为是上访人员,慌得不行。
谁知。
八点整,他们整整齐齐排着队,异常郑重地向着大院,向着鲜红的、正在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选自《民间故事选刊》2007年第5期)
A.小说第二段对瓜农一家三口的细节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B.小说中张书记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做简要概括。
(4分)
C.小说描写女人“诧异地张大了嘴巴”,她诧异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现
实?(4分)
D.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