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第2期
现代园艺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村落景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
使得景观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则为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保护手段,通过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不仅能保
留景观的原始风貌,让更多人能领略景观的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有助于提高景观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在推动地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景观风格(见图1)、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还保留了大量
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历史遗迹,如苗侗语言、
服饰、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拥有独特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对村落景观实施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
永久性地保留珍贵的文化遗产,
让后人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和风土人情,
而且能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苗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成为新趋势。
1.1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建筑和规划设计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传统建筑、
景观、文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新的途径,既能实现对传统建筑、
文物等文化遗产的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和展示,又能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1.2有利于传承与发扬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的传统文化
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修复传统
建筑、文物等文化遗产,同时,
也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通过数字化的现代媒介,
对其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从而促进苗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丰富我国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1.3有利于更好地呈现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艺术价值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艺术价值主要体
现在其独特的民族建筑、自然景观、
人文氛围等方面。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加精准地呈现这些艺术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和体验。
首先,通过高精度、高清晰度的扫描和建模等技术,
数字化复原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传统建筑,
展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同时,
通过利用3D 打印等技术,将数字化模型转换成实体模型,
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欣赏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传统建筑风貌和艺术价值。
其次,通过利用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将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进行数字化模拟,
让人们可以在数字世界中体验到实地旅游无法感受到的美景和震撼。
同时,还可通过利用数字影像等技术,数字化展现村落景观人文氛围,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
最后,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
分析和挖掘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民族文化传承规律,
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更加科学和智能的数字化解决方
案。
同时,还可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分析和预测村落游客消费习惯和需求,为旅游开发和营销提供更加精准和个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应用
赵丹青
(邵阳学院,
湖南邵阳422099)
摘要: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村落景观,传承和发扬珍贵的历史及传统文化,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基于此,阐述了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的意义,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在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保护中的应用,并就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发展前景进行论述,
旨在推动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进程。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苗侗少数民族;数字化保护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编号:XSP22YBZ119);2023年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城步多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保
护与传承发展研究”(编号:23YBB22)。
图1村落建筑景观
150--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
性化的数字化服务。
1.4有利于促进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旅游产业发展
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深入挖掘和整理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一系列具有苗侗特色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如数字化图书、数字化音乐、数字化影视等。
这些数字化文化产品的制作和发行,将极大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为苗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具有独特的建筑、风俗习惯及传统文化,因而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学术价值。
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制作出极具吸引力的数字化旅游产品,让游客能更加深入了解和体验苗侗少数民族文化魅力,将极大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最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村落魅力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新颖的旅游体验。
具体体现在:(1)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创新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传统艺术形式。
可通过3D打印、虚拟现实等技术,将传统民族建筑、民族工艺品等进行数字化转化,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传统村落的文化魅力。
例如,在数字平台上,游客可亲手制作民族工艺品,穿上民族服装,参与民族节庆等,让体验变得更加深入、有趣。
(2)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为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保护注入新的艺术元素。
可利用数字创意产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创作出更具创意性和独特性的文化产品。
例如,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将动漫、游戏等元素融入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3)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为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持。
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且清晰地记录村落的文化历史和发展变迁,让年轻人更加直观地了解村落景观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数字化技术在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保护中的应用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项目的实施,需要遵循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和需求,选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实现村落景观的全面、准确、高效的数字化保护。
2.1数字化技术助力村落景观的传承与发扬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传承与发扬也受益于此。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保护、传承和发扬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途径。
首先,通过利用三维扫描、高清摄影等数字化技术,能完整、准确记录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的建筑、景观、人文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从而为后续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通过利用实景还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游客在游览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前,就能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和人文气息。
最后,数字化旅游产品的打造,能提高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2.2不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2.2.1虚拟现实技术(VR)。
采用VR技术,立体展示传统建筑和民族风情,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侗族文化的魅力。
2.2.2增强现实技术(AR)。
在古建筑保护项目中,采用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化模拟和复原古建筑,并在现场进行实时互动展示,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2.3人工智能技术(AI)。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村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人口增长和资源需求等,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村落现有资源及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更符合村民需求的景观设计或保护方案。
2.2.4三维扫描技术。
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可完整、准确地记录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各方面信息,能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对村落古建筑、传统民居、民俗文化等景观元素进行精准扫描,通过获取详细的三维数据建立数字档案,既能为今后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又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苗侗少数民族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村落景观保护意识。
其次,通过对受损的景观进行三维扫描,精确了解损坏程度及范围,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还可对受损的景观进行虚拟重建,不仅能为人们了解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提供新的途径,还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村落,促进村落景观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最后,通过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将村落景观以全新的形式进行展现,使更多人了解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将数字化成果传播至全球,提升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保护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2.5数字动画技术。
采用数字动画技术,将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建造过程和历史沿革生动呈现出来,使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2.2.6互联网传播技术。
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村落景观、旅游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传统音乐舞蹈等推向大众,扩大民族文化传播范围,增强其国际影响力。
3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面
151
--
2024年第2期
现代园艺(宋代刘克庄
《熊主簿示梅花十绝诗至梅花已过因观海棠辄次其韵其三》),“煌煌海棠洲,锦
树临清湾”(宋代刘子翚《潭溪十咏·海棠洲》)等都描述
了海棠群植于水边与水面倒映成景的优美画面。
宋代诗人尤袤《瑞鹧鸪(海棠)》“两行芳蕊傍溪阴,一笑嫣然抵
万金”,描述了海棠列植水边的场景,
景观层次显得更加分明。
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棠花溪”一景是海棠植于
水际的经典应用,海棠花开如云海与小月河相映,
美景令人沉醉。
3.3与其他植物组景
海棠花期在春天,相对来说春景植物往往颜色丰富,
组景往往使得景象层次更加多样。
《全宋诗》中就有诸如“芙蓉开绿水,青松映海棠”
“海棠桃杏得成围”“道上芙蓉间海棠”等描述海棠与其他植物组景的诗句,值得一提的是海棠与杨柳组景,“棠红柳绿”
产生颜色上的对比更显景观靓丽多彩,诗句“海棠围里柳中央”“海棠
睡足柳初眠”就描述了这种场景。
苏州拙政园有
“繁香坞”一景,利用了下沉的独特空间将海棠与牡丹、芍药、丹桂组景种植,构造出丰富的植物群落层次[5],游人可尽
观春光烂漫。
颐和园乐寿堂中以海棠与玉兰、
牡丹进行组景种植,不但取“玉堂富贵”的吉祥寓意,且3种春花植物的花期覆盖整个春季,景观可观赏性时间长。
3.4作为公共绿化
海棠花朵繁密,群植更显落英缤纷,
因此也作为公共绿化树种。
清代的公共园林法源寺又称
“悯忠寺”,有“花之寺”的美称,海棠为该寺名花之一,主要栽植在第六进的藏经阁前,《北京风俗杂咏》
就记载“悯忠寺前花千树,只有游人看海棠”,《清稗类钞·(上接第149页)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展望
3.1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面临的挑战
在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过程
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负担较重。
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与当地文化、社
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
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虽然能够记录和展示传统文化元素,
但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是一
个重要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数字化技术的研发,推动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
其次,加强对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保护研究,提炼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将其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
品。
最后,通过采取开展数字化技术培训、
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培养数字化技术人才。
3.2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发展前景展望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数字化保护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数字化技术将会更加深入地应用于湘西南苗
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保护、传承和发扬中,
实现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双赢”。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将会与当地
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相结合,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将会出现更多的数字化技术,
如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高清影像采集技术等,
实现对传统建筑、文物等更加细致入微的保护。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将应用
于民族文化传承中,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民族
历史场景、制作民族文化互动体验等。
再次,数字化技术
将与其他领域技术相结合,
创造出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例如,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相
结合,实现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的智能化保护和管理,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建筑的安全监测和维护等。
最后,数字化保护项目可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例如,数字化保护项目可与农村电商、文创产业等新经
济业态相结合,开展数字化产品设计和营销,
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化展示、虚拟游览等方式,将传统村落景观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4结语
综上所述,对湘西南苗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实施数
字化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为湘西南苗侗少数民
族村落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注入新的活力,
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收稿:2023-10-20)
参考文献:
[1]羊双全,周丽雁.民俗文化古镇改建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以广西柳州市凤山镇为例[J].美术大观,2017,(8):104-105.
[2]张珈彬.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乡土景观[J].现代园艺,2012,(15):59-60.[3]张英健.数字化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自然科学,2016,(2):263.
[4]李艳,宿勇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园林建模与系统开发中的应用[J].测绘地理信息,2018,43(2):35-37.
[5]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6]高华,黄剑锋.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文化古建”数字化保护和研究[J].城市住宅,2020,(6):55-56.
(下转第155页)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