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一章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空间变化
微专题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转变。
(2)类型:依据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3)影响因素
特殊提示在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打算性因素。
2.世界及我国的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19世纪以前: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②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2)国内人口迁移
①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斗、自然灾难的影响而迁移。
②新中国成立以来: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中国的“民工流”现象
(1)“民工流”产生的缘由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消灭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或地区之间消灭巨大的收入差距;③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国家的优待政策。
(2)“民工流”的特点
①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工矿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②季节性流淌以成年民工为主,“外籍工人”以年轻人居多;③流淌不稳定;④文化素养偏低。
考向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2022·山东文综)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1~2题。
1.下图为202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状况。
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A.粤、豫、黔、沪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D.豫、粤、沪、黔
2.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A.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
B.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答案 1.A 2.D
解析图中通过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比较来说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状况。
第1题,我们虽然不能清楚记忆不同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数,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依据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较,使用排解法解题。
①的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且常住人口大于1亿,说明是人口迁入区,豫为迁出区,所以可以排解B、D;②的户籍人口超过1亿,且大于常住人口,说明是人口迁出区;③的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也是人口迁出区;④的人口大于京、津,且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是人口迁入区,黔是迁出区,可以排解C。
故选A。
第2题,可用直选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山区到平原、由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
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湖南、广西主要流向珠三角,主要以就近迁移为主。
故选D。
读“美国与中国东北部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3~4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一般起主要作用。
下列组合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不是经济因素的是()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④
4.人们习惯上把20世纪80年月中、后期以来东北人口的迁移叫做“雁南飞”。
“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列有关这种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供应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沟通③对交通、训练、住房等带来巨大的
压力④肯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的环境压力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答案 3.B 4.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②表示的是老年人口迁移路线,是由于南部地区阳光充分,环境质量较好。
③表示的是我国1980年以前的人口迁移路线,是由政策因素导致的。
第4题,人口迁移给迁入地供应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沟通;同时给迁入地的交通、训练、住房等带来巨大的压力;④是对迁出地的影响。
微专题二人口迁移的影响评价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会转变地区的劳动力组成、产业构成等社会经济环境,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现具体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如下:
考向人口迁移的影响
(2021·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22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学问,完成1~2题。
1.2005~2022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22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迁移人口数量是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打算的,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而迁出人口比重基本一样,故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安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
第2题,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沪、京、津青壮年人口比重较高,延缓了三市老龄化进程。
3.(2022·上海地理)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人才。
如今,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常住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对上海的社会经济进展正在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概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并分析其乐观意义。
由图一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图二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图一: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进展图二: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区人口增长低于东、北郊区,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其次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
解析从图一看,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渐渐趋向合理,这将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
从图二看,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规模小于郊区,增长幅度也低于郊区。
这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促进郊区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上海其次产业向郊区转移。
练出高分
[基础落实练]
1.(2022·广东文综)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消灭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A.推动家乡城镇化进程B.促进家乡经济进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D.促进区域文化沟通
答案C
解析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削减了春运长途客运量,故选C。
返乡就业或创业,多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能够推动家乡城镇化进程,促进家乡经济进展,故不选A、B。
外出务工、返乡就业,促进了内地家乡与沿海务工地之间的文化沟通,故不选D。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
读图,回答2~3题。
2.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3.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缘由最可能是()
A.经济落后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D.环境变迁
答案 2.A 3.A
解析第2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
第3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进展中国家或地区。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猜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4
4.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进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5.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
答案 4.A 5.C
解析第4题,读表格数据,依据各国迁出、迁入人口数值分析,人口迁移主要趋向是从进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第5题,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进展空间。
(2021·广东文综)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状况图”,结合所学学问,完成6~7题。
6.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7.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B.安徽C.湖南D.河南
答案 6.D7.A
解析第6题,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迁出率都呈波动变化,A、B、C项错误,但迁入率始终高于迁出率,故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级行政区的迁入率始终远远高于迁出率,应为我国经济发达省区,四个选项中只有上海符合条件。
[力量提升练]
人口性别比指的是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数。
下图为“1998~2000年我国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性别比”,回答8~9题。
8.关于迁移人口和未迁移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未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大
B.35~40岁女性人口迁移最多
C.儿童不迁移
D.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9.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人口外迁将使该省()
A.城市化水平降低
B.粮食商品率降低
C.生态环境恶化
D.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削减
答案8.D9.D
解析第8题,结合图示可知,迁移人口中性别比差距较大,35~40岁迁移人口较多,性别比较大,女性人口迁移较少;30~52岁迁移人口中男性约是女性的1.4~2倍。
第9题,从图中看出迁移人口中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多于女性,将使劳务输出省份的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削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进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将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进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淌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图中最简洁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部门是()
A.甲B.乙C.丙D.丁
11.“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急状况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10.C11.A
解析第10题,简洁吸引“移民就业”说明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图丙中工资比重较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11题,“移业就民”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样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快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
12.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的人口问题与其地理环境亲密相关,并受社会经济进展水平、科技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公平因素影响。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1)归纳1990年以来上海市人口数量变化状况。
(2)请分别说明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变化特征的形成缘由。
(3)请分析外来人口对上海城市进展产生的乐观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答案(1)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户籍人口变化不大。
(2)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增多的缘由是外来常住人口不断增加;户籍人口变化不大的缘由是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呈负增长)。
(3)乐观影响:①弥补了上海市劳动力不足(缓解了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②促进了经济进展(富强)。
带来的问题:①加大了就业、训练、住房及交通的压力;②增加了社会治安、方案生育等管理的难度。
解析第(1)题,读图1,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两方面归纳说明。
第(2)题,结合图2,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分析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从人口流淌的角度分析常住人口的变化。
第(3)题,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产生的乐观影响可从社会(劳动力)、经济等方面分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从训练、就业、交通、社会治安、方案生育等方面分析。
13.(2021·上海地理)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进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进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依据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22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22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缘由。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答案(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接近港澳,对外资吸引力量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进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进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机械增长。
正效应:供应充分劳力;促进三大产业进展;促进城市化进展。
(任答两点即可)
负效应:资源供应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加剧;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
(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依据图示图例分析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最大,人口分布最稠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疏。
(2)依据图示: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变化较小,而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变化较大。
具体讲是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斗、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
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增大的主要缘由是人口的迁入。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接近港澳,对外资吸引力量比较强;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经济进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二、三产业进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4)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
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当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供应充分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进展,但是也带来肯定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