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证分析
[摘要]文章采用统计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广西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程,由此探求广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城乡经济;二元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经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实质上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的过程,亦即经济发展要求在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良性转换机制。

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进程速度的快慢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采用统计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分析广西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进程,由此探求广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广西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广西城乡二元经济总量与增长水平的差距
1995年以来,广西农村经济总量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速度要慢得多。

鉴于资料限制,本文的经济总量以GDP代表,农村的经济总量以第一产业GDP代替,城镇经济总量以第二、第三产业GDP代替。

具体数值见表1
表1显示的广西城乡经济总量的发展趋势是:1995-2007年,广西GDP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扣除价格因素(下同),12年间增长了2.38倍,年均增长10.70%;农业GDP的发展趋势则是先上升后下降然后再上升,12年间增长了1.33倍,年
均增长7.31%;非农GDP也是呈逐年增长趋势,12年间增长了2.84倍,年均增长11.87%。

农业GDP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整体GDP增长速度3.39个百分点,更低于非农GDP的增长速度4.56个百分点。

具体走势见图1
从1995-2007年城乡GDP的比重来看,农业GDP呈下降趋势,即从30.26%下降到20.84%,下降了9.42个百分点;非农GDP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从69.74%提高到79.16%,上升了9.42个百分点。

具体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广西城乡GDP比重走势符合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GDP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GDP比重逐步上升。

2.广西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与增长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但由于受劳动生产率、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同步扩大。

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分析,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以下特点:
(1)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总体是逐步扩大
从绝对差距看,1995年为3346元,虽然1996、1997年略有下降,但从1998年以后则逐年上升,到2007年扩大到8976元,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从相对差距看,其发展趋势是:下降一上升一回落一上升,出现了三个拐点。

第一个拐点是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73,12年间差异最小;第二个拐点是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3.72;第三个拐点是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3.55;从2005年开始又出现差距扩大的趋势,到2007年差距扩大到1:3.78,为12年间差异最大,也是广西历史最高水平。

具体变动趋势见图3
与全国相比,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3.33,广西比全国平均差距还高0.45。

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阶段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般为1.7,广西远高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2)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扣除价格因素,1995-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共增长1.18倍,年均增长 6.72%;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此期间共增长89.39%,年均递增5.47%。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由于城乡居民收入起点和增长速度不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1000元为单位扩大的年限也逐渐缩短。

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直到1992年才突破1000元大关,用了43年的时间;此后,平均每隔1.87年,差距便扩大了1000元,频率越来越快。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仅有24元就逼近了9000元大关。

(3)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落后20年以上
为了使各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广西城乡居民名义收入进行了修正。

具体数据见表3可支配收入(906元),两者时间间隔17年。

但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广西城乡居民实际人均收入差距至少应该在20年以上。

一是从收入来源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现金纯收入,还包括大约40%左右实物折价收入。

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却是可支配的货币收入,还有大量非货币的收入(如福利)并未包括在内,若将这部分收入也计算在内,则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将达1:6或更高。

二是从支出用途看,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除用于消费和储蓄以外,还有约占家庭支出总额的20%以上的支出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如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

因此,如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从总体上看,2007年广西农村居民的收入可能相当于1987年或更早些年的城镇居民收人水平。

3.广西城乡人均消费水平与增长水平的差距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
广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见表4
表4显示的消费总体水平变动趋势是: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但相对差距则在波动中逐年缩小。

199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4045.8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43.04元,农村仅为城镇的28.25%,绝对差距为2902.79元,相对差距为1:3.54。

到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151.26元,比1995年增长了72.7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下同),年均增长4.6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747.47元。

比1995年增长了1.04倍,年均递增6.12%;农村为城镇的33.71%,比1995年提高了5.46个百分点;绝对差距为5403.78元,
比1995年扩大了2500.99元;相对差距为1:2.97,比1995年下降了0.57。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
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其消费趋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2007年广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情况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仅低于城镇居民66.29个百分点,而且消费结构较之城镇居民也处于低级化。

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用于食品和居住消费,这两项占总消费70.35%,而城镇居民用于这两项的支出比重仅为51.54%,农村比城镇高出18.81百分点。

在8大类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消费顺序依次为:食品>文教娱乐服务>交通通讯>居住>衣着>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农村居民的消费顺序依次为: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衣着>其他。

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向享受型过渡,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则向发展型过渡。

(3)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差距
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倒u曲线”规律和恩格尔法则认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收入很低时,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当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

广西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情况见表6和图4
表6和图4显示的广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是:第一,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

在2001年以前,由于农村居民年收入增速不大,收人水平在2000元以下,而子女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农业生产性支出等大幅度上升,在消费时顾虑比较多,储蓄意愿比较大,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城镇的消费倾向;2002年之后,随着收人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的消费意愿逐步得到释放,因而消费倾向开始高于城镇居民。

第二,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是在波动中呈逐年下降的。

2001年以前,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尚未突破7000元大关,居民消费倾向还是相当高的,但到了2002年,人均收入水平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了7315元,消费倾向出现下降趋势,储蓄意愿开始增强。

广西城乡居民的消费倾向的变化趋势,符合库兹涅茨“倒U曲线”规律和恩格尔法则。

二、广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进程的实证分析
一般来说,二元经济结构的消减意味着农业部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的逐渐降低,而非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相应提高。

因此,往往采用二元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来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情况进行测度。

广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情况具体数据见表7
1.广西二元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个部门的产值比重与该部门劳动力比重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
CLPR=GR/LR,CLPN=GNR/LNR
式中,CLPR: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R:农业部门产值比重;LR: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CLPN: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NR:非农部门产值比重;LNR:非农部门劳动力比重。

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的是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重。

通常情况下,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其变动方向是向1靠近;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其变动方向是向1靠近。

一般地,在二元结构加剧阶段,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在二元结构达到最高点以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增,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递减,两个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

表7显示,1978-2007年广西城乡二元经济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和特点是:
(1)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在考察期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递减趋势,并没有逐渐向l靠近。

没有呈规律性变动;而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此期间则呈规律性变动,由3.7274下降到1.7602,逐步向1靠拢。

(2)二元产值结构呈规律性变动。

产值结构是二元经济的主要结构,它的变动方向直接反映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趋势。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产值比重由39.33%下降到20.84%,比重逐步下降;而非农产值比重则从60.67%提升到79.16%,比重逐渐提高。

(3)二元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规律性。

劳动力结构是二元经济的又一重要结构,它的变动反映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转移。

如表7所示,1978年以后,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关联,广西劳动力人数也逐年增加,二元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转换,农业劳动力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

(4)二元产值结构与二元就业结构转换不同步。

总的来看,二元产值比重已越过均点(即50%),但在两部门差距不断扩大中波动;而二元劳动力比重直到2007年还未达到均点。

详细对比,1978-2007年,农业产值比重与非农产值比重对称性升降18.49个百分点,而农业劳动力比重与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对称性升降28.69个百分点,劳力比重对称性升降超过产值比重对称性升降10.2个百分点。

这说明:广西农业与非农的劳动就业比重虽然尚未到达均点,但在1978-2007年29年间,二元就业结构转换快于二元产值结构转换。

(5)二元结构转换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明显加快。

1978-1990年为体制过渡期,二元产值结构对称性升降0.3个百分点,二元产值结构转换并不明显;二元劳动力结构对称性升降7.2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转换0.6个百分点。

1991年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发展,广西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加快,1991-2007年,二元产值结构对称性升降18.5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转换1.16个百分点;二元劳动力结构对称性降升2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转换1.34个百分点。

这说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二元结构转换速度加快。

2.广西二元对比系数的变化特征
“二元对比系数”,是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
DPC=CLPR/CLPN
式中,DPC:二元对比系数。

二元对比系数主要反映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比
较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程度,它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度呈反方向变动,二元对比系数越大,二元性越小;反之,对比系数越小,二元性越大。

二元对比系数取值范围是:0<DPC<1,当DPC=0时,表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为0,经济二元性最显著;当DPC=1时,农业和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完全转变成一元经济,经济的二元性消失。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

在1978-2007年间,广西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变动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1)二元对比系数呈增长趋势,变动总体符合一般规律。

二元对比系数由1978年的0.1260提高到2007年的0.2152,虽然对比系数值还相当低,但毕竟还是朝着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方向发展。

(2)广西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表明二元性依然很强,形势比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平均水平更为严峻。

在1978-2007年这29年间,广西的二元对比系数一直在0.1260-0.2506间徘徊。

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31-0.45。

这说明广西二元经济结构形势还相当严峻,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3.广西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化特征
“二元反差指数”,是指两部门产值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的绝对数的平均值。

用公式表示就是:
DC=(‖GR-GNR‖+‖LR-LNR‖)/2
式中,DC:二元反差指数。

不难证明:DC=‖GR-LR ‖,或者=‖GNR-LNR‖。

二元反差指数在理论上的最小值是0,即当二元经济转化为一元经济时,指数就变为0,部门收入比重与劳动比重相等,二元状况消失;二元反差指数越大,表明经济二元性越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就越低;二元反差指数越小,表明经济二元性越弱,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对比系数具有同样的意义,都是以比较劳动生产率的研究为基础的,但由于二元反差指数采用部门收入比重与劳动力比重之差来反映部门生产率状况。

所以二元反差指数与二元对比系数是大致的反向对称性变化。

反差指数变化的规律是:经济发展初期二元反差指数逐步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反差指数在达到高点之后转而下降,逐渐趋于0,也就是说,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过程中,二元反差指数是呈倒
U型的变化态势。

表7反映出广西改革开放以来二元反差指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是:
(1)二元反差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变化符合规律性。

1978年,广西二元经济结构反差较大,达到44.39%;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均产值稳步提高,到2007年广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差指数已降至34.19%,比1978年降低了10.2个百分点。

(2)考察期内的二元反差指数曾多次出现反弹,呈循环周期波动。

1978-2007年29年间,广西二元反差指数出现4个拐点。

第一个拐点是1983年,二元反差指数由1978年的44.39%下降至34.87%;第二个拐点是1993年,二元反差指数峰值达到41.34%;第三个拐点是1997年,二元反差指数又下降至33.25%,是考察期内二元反差指数的最低点,比2007年反差指数还低0.94个百分点;第四个拐点是2003年,二元反差指数峰值回升到36.96%;之后,二元反差指数逐渐回落。

考察期内,广西城乡经济二元反差指数出现了三个循环周期:第一次是1978-1993年,第二次是1993-2003年,目前是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循环周期,这一次周期循环仍在继续。

从这三次循环周期中,我们可以看出循环周期的峰值是逐步下降的。

1978年、1993年、2003年三次循环的峰值分别为44.39%、41.36%、36.96%。

这说明二元反差指数在考察期内虽有反弹,但二元反差程度是趋向缩小的,广西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正在得到逐步的改善。

广西二元经济结构反差指数发展趋势见图5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广西城乡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城市GDP增长快于农村GDP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广西第一产业GDP 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GDP比重逐步上升,符合配第一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发展三次产业的变化规律。

(2)广西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总体是逐步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落后20年以上。

(3)广西城乡消费支出绝对差距在逐年扩大,但相对差距在波动中逐年缩小,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向享受型过渡,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过渡,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符合恩格尔法则。

(4)由于农业劳动力比重还过高,没有越过中点,广西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没有呈向1靠近的规律性变化。

(5)广西二元对比系数虽然呈增长趋势,但系数很低,经济结构二元性依然很强。

(6)广西二元反差指数虽然逐年下降,但容易出现反弹。

以上结论指出了广西目前二元经济结构已呈刚性状态,其关键的原因在于广西人口和劳动力仍有一半以上滞留在农村,且其受教育水平较低,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差显著。

为此,本文的政策建议是:
1.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道路。

广西2007年的城镇化率仅为36.2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曾经指出,要想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

而要减少农民,出路在于城镇化。

广西农村经济不繁荣,农业发展不快,农民收入不高,与广西的城镇化率过低不无关系。

城镇化是破解广西“三农”难题、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

2.推动制度创新。

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提供环境支持。

主要是推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为农民“离村进城”提供制度支持。

土地制度的创新,是农民“走得了”的前提;户籍制度的创新,是农民“进得去”的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又是农民“留得下”的关键。

3.以建设大通道为契机。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就要做好资本、物资、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的
城乡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

而要使城乡经济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就必须要建立起城乡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对于广西来说,目前应该在做好城乡空间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建设大通道为契机,努力完善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等各项基础设施,为城乡的开放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发展农村经济和传播现代城市文明。

发展农村经济,可以为农民走向城市提供经济实力;传播现代城市文明,则可以使农民向往城市生活,自觉地搬出农村,努力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