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优选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优选
份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1
一、要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
并且单元前都有”单元提示”。
明确提出了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这是我们教师进行单元每篇文章教学的依据。
依据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在熟悉单元每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总目标、总要求,确立每篇文章、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
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写好教案。
认真备好每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
备课质量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因此,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同时,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在课堂中只能选择其中某些知识点来进行讲析,因此灵活性很强。
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归纳不同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训练过程。
二、要提前预习,强化训练
上#url#新课前,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然后讲授新课,可以节省课堂大量时间,增加课堂教学
容量,扩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总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一是要提出明确要求。
比如:在阅读时圈点字词,划出重点语句,最好做点旁批,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试看解答书后训练题,提出疑难问题等等。
课前预习最好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使预习要求明确化、具体化。
二是要督促检查。
学生是否按要求真的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要有布置,有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
通过检查,了解情况,心中有数,养成学生课前预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强化训练.首先着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背诵、写作能力。
语文的实用性在于它的实践性。
即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语文读写记忆活动.发展提高读写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名家名作尤其是优秀诗歌名联警句以及一些精彩片段,进行赏析、反复吟诵,用心体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美感,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是要求有背诵的习惯,背诵的最大用处在于培养语感,语言能力提升的基础在于语汇的扩大,而语汇的扩大则主要以背诵来完成。
背诵是化别人的语气为自己的血肉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语感。
最后,要结合教材的各种书面语体特点,正确指导学生写作,要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场景和情境。
比如,经常性地举行课堂上进行片段拓展写作训练: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确定一些论点让学生发表看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要有的放矢,主体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求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入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在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布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让学生力所能及;检查的方法也要具体,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学。
像泛泛的布置”回去以后做好课外阅读”这样目标不明显,毫无考虑学生完成能力.无从考察完成情况。
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效果会非常差。
四、要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
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学”。
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动”,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控制:教学重点、难点的点拨.课堂
教学气氛的激发与调控。
学生的”动”,体现在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动脑、动口、动手,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__的弊端。
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
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
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
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要坚持练笔,培育写作
作文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最怕的问题。
有的学生一见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干脆一提起笔来不加思索就乱写一通,结果是文不对题,分数当然是不会高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作文训练。
第一先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则日记,日记的内容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实在是没有可写的可以到书本中或课外书中找一优美的语段抄下来,这样学生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
第
二,让学生坚持每周练笔二至三次,重视实践,不拘形式,讲求实效。
刀要常磨才锋利,曲要常唱才上口,笔也要常练才能运用自如。
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者将观察所得,记叙几行;或者因读书报有感,评论一番;或者描写一段眼前景物;或者抒发几句胸中情愫:或者作些作文开头的片段训练,文章主体部分的拟提纲训练、作文情景设置训练:或者作些学生口述练笔训练,也可以教师不失时机的作文示范指导。
第三,鼓励学生互修改作文。
”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写了作文初稿后,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当之处。
让学生互修改作文时,免不了学生对作文稿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完善。
待学生把经自己反复修改的作文稿上交。
六、课后布置,作业适当
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后,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布置点作业,这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布置的课堂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重点,突出训练,以加深印象,巩固效果。
二是有基础方面的题目,也有思维训练的拓展型的题目,以便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三是题目宜精不宜多,以便能在课内完成,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四是照顾到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文水平,难易适度。
至于一堂课结束后的课外作业,仍以下一节课所学内容的预习为重点,实行”课前预习一上课一再进行下一节课内容的预习。
”决不搞繁杂的题海战术.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有一
定的时间从事课外活动。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对语言的知识和运用技巧的传授。
语言不仅是用于交流的工具,更是人文思想表达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习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人文关怀。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的要点在于做实具体工作、养成良好习惯抓住重点训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篇2]
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新世纪新阶段,探讨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问题意识”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中,历史课教师只重视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有所改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中学历史课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传输教材知识上,他们应当创设自由、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应问题,使课堂成为师生和谐互动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歌曲和影像材料、展示历史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强烈兴趣,激发他们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时,应当选择一些具有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然后与学生一道思考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这里的“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上,而且也包括学生质疑能力等方面。
二、将史学寓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课教师要运用一些时事热点来对教材知识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__》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我国广大民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对“__”进行解释,让学生易于掌握该知识点。
教师在讲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可要求学生咨询其爷爷奶奶或父母亲,了解他们年轻时的生活状况,再将其与自己当下的生活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过去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而且还能够让他们懂得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珍惜当下,教育他们为创造祖国美好每天而努力学习。
与此同时,历史课教师也可以将教材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性。
一是将教材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适时运用语文相关知识解读历史教材知识。
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时,教师可借助《范进中举》或《神童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语词等来说明古人对科举的重视,加深学生对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认知。
二是将教材知识与英语知识联系起来,适当地运用英语知识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讲授英国崛起历史时,在讲解英
“Right”两个英语单词来解释“权力”和“权利”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权利法案》的意义。
三是将教材知识与地理、数学、政治等学科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教师在讲授《新中国的成立》时,如提到三大战役时,教师可通过对三大战役地点的详细分析,帮助学生记忆该知识;在讲授1929年“经济危机”时,教师可通过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点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此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在讲授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青铜”本来不是青色的,只是由于其出土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铜锈后才变为青灰色,故称为“青铜”。
将史学知识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横生,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
三、将思想教育寓于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就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时,既要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历史课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教材知识
外,还应向学生渗透德育知识的教育。
例如在讲授《孙子兵法》时,教师既要阐明《孙子兵法》中的基本内容,同时又要进一步指出该兵书中所包含的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的战略原则以及它在中国和国外的影响等。
在讲述历史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出具体介绍,让历史军事人物的嘉言懿行感染学生。
在讲授“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过程,而且还要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品德,让学生受其熏陶;在讲授“元朝统一全国”时,要重点讲述文天祥誓死抗元、坚贞不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高尚的民族气节;在讲述秦末农民__、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农民__、东汉末年黄巾大__、隋唐末年农民__及明朝农民战争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一点带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总之,教无定法,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仅是每一位历史课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艺术,同时也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