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牙山五壮士》课堂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把课文翻开,翻到第七单元,认认真真地读单元学习提示。

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快速默读。

(1分钟)
生:这一单元主要是让我们知道以前中华民族受到的侮辱和中华儿女保护家园的故事。

师:很好!这一单元讲的都是与中国近代屈辱和抗争的历史有关的。

这一段抗争的历史,都记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上。

(出示课件图片)
师:在天安门广场中央,高高地矗立着一座丰碑,它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的底座有许多浮雕,镌刻着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依次出示浮雕图片)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军胜利渡长江……可以说百年屈辱史也是百年抗争史,读了这一单元的课文,会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有所了解。

回到单元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关注,单元学习提示里告诉我们哪些学习方法。

你看懂了吗?
生: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生:我关注到了,学习这些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师:很好!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你们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呢?
生:我是通过电脑来搜集资料的;我是通过查书籍来搜集资料的;我是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师:听别人述说这一段历史,也是一种学习。

有没有看过电影《狼牙山五壮土》?
生:看过。

师:对,看书、上网、看电影、访问,这些都是查找资料的途径。

查了之后,你们怎么办?
生:我们把它整理成一张资料卡。

师:你们是怎么整理资料卡的?
生:我把重点抄下来。

师:好!张老师还告诉大家一个查资料的好办法。

那就是,围绕着关键词查,比如这一课我们可以抓住“抗日战争、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这些关键词来查资料。

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

(师生大概用了五分钟左右时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狼牙山”等资料做了交流。

师或补充,或点拨。

)
师:狼牙山边上还有一条河,叫做什么?知道吗?
生:那条河叫做易水。

师:提到易水,就会让我们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

讲的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他的朋友高渐离前来送行,击筑唱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所以有人称易水这个地方为“易水千古悲壮士”(板书)。

第二板块板书壮士姓名范读整体感知
师:抗日战争期间,易水之畔,狼牙山巅,传诵着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这个故事,它曾经深深地震撼着当时的中国人,也必将带给
现在的中国人和未来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

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却只有五个人。

请同学们拿起笔,跟张老师一起工工整整、恭恭敬敬地写他们的名字。

就写在课题的边上。

(师生同写五壮士的名字。

)
师:让我们一起认认真真地读他们的名字。

(生齐读。

)
师:这五位壮士被后人称为“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

同学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朗读,也许是走进这样的故事的最好方法。

请大家拿起语文课本,张老师为大家全文朗读。

请同学们边听边用心感受:文章的哪些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你心底的波澜?
(师朗读课文,在最高潮处配乐读,读毕,全场掌声。

)
生:第三自然段,最让我震撼。

因为第三自然段提到,没有人阻止他们转移的方向,为了不暴露主力转移的方向,他们偏偏走向了棋盘陀的方向。

生:第二自然段让我震撼:“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声……”
师:你的声音也仿佛在喷射着满腔的怒火。

生:第六自然段这个地方让我震撼——“说罢,他把从敌人那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说明他很爱国,不给日本人留下一个零件。

师:一枪一弹,一个零件都不给他们留下,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两句话里感
觉到他们的声音气壮山河,即使弹尽粮绝也不向日本人屈服!
师:你体会得真好!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两组词语,我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第一组词语: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师:谁能把这一组词语读准确?
(指名读)
师:你读得很正确。

但是我相信你读得能更自信,好不好?
(生再读。

这一遍读得更响亮。

)
师:为他的进步喝彩!好,第二组词语我也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第二组词语: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指名读)
师:读得很不错!全体男生读第二组词语,全体女生读第一组词语。

(男女生分读。

)
师:我想问一问男生,读着这一组词语,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我有一种很骄傲的感觉!
师:很骄傲,很自豪,很有力量对不对!从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想一想张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子分成两组。

生:我认为第一组是描写敌人的,第二组是描写勇敢的五壮士的。

师:对!两组词语,感情色彩对比非常强烈。

大家要记住,学习
写英雄人物的故事,要关注两组词语,一组是写敌人的,一组是写英雄人物的。

并且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注意对比着读,你会有新的发现。

第三板块细读三次考验走进英雄内心
师:同学们,读英雄的故事,张老师还教大家一招,那就是去想一想英雄面临着哪些考验,然后抓住重点词句,用心感受,你就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快速默读浏览,想一想,五位战士面临着哪几次重大的考验?快速浏览。

(生默读,归纳战士们面临着的考验,师点拨。

)
师:非常好,接受任务是一次考验,选择道路是一次考验,壮烈跳崖也是一次考验。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三次考验,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请同学默读文章的第一段,拿起笔边读边圈出关键词语,想一想,你特别从哪几个词语当中读懂了这是一次考验?(生默读圈画。

)
生:我从“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这些词语体会到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但要把自己的结果说出来,还要和大家分享是怎么思考的。

生:我觉得,因为日寇“集中了兵力”,很多很多的兵力都在晋察冀根据地这一带,所以说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师:嗯,只讲了一个词语。

生:我从“一个多月”这里读出,他们打仗很辛苦。

生:我从“大举进犯”体会到,日寇一定是集中了坦克、飞机、大炮,决定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师:这是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大举进犯”这个词语想到的。

师:真好!你看,这位同学发明了一种学习的方法,你站起来,向大家推荐一下。

生:就是根据重点词语,将电影情景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

师:对,这就是“用心感受”啊!还真被这位同学说中了,事实就是他想象得那样。

当时的日本鬼子甚至比你想象的还坏,我们看——
(出示资料《党史博采》——《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里边所记载的战争背景。

)
师:请同学们关注三个红色的数字。

你从这些数字中又进一步读懂了什么?对课文这一段话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生:我从这几段话和这三个红色的数字里知道了这一次日本军队是非常猖狂的,是我们的游击队人数的700多倍。

生:我知道要转移的人是很多的,相当于这三四万人要在他们一个人对抗700个人的时间里全部转移。

师:对啊,体会得多好!任务是艰巨的,压力是巨大的。

要完成这些任务,对他们来说真是个考验。

拿起书,把这种考验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

想一想,哪些词语应该稍微强调一下。

1941年秋,预备齐——
(生齐读第一段,后顺势引读第二段。

)
师:同学们,战士们终于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上,完成了掩护任务。

接下来他们又面临着第二次考验。

默读第三自然段,还是抓住关键词语,边读边用心感受。

想一想,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考验?
(生默读课文。

)
师:好,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高见?
生:我从三个词语中体会到了这是考验。

这三个词语分别是“三面”、“悬崖绝壁”、“斩钉截铁”。

我体会到三面是“悬崖绝壁”,就是前面无路可逃了。

“斩钉截铁”是他义无反顾选择了悬崖绝壁的那条路,说明他为了老百姓不顾自己的生命。

师:对,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其实也是把自己引上了绝路。

我们来看这段话。

(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

)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三面都是悬崖,那我想请问同学:还有一面是什么?
生:还有一面是敌人
师:等于说四面都是?——(生:绝路!)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就是把自己引上了绝路。

所以说这是一次怎样的选择?
生:这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
生:五位壮士虽然希望自己活着,可是他们觉得人民和主力部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师:对啊,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三四万人的安危。

他们毅
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班长在引敌上山时候的表现。

想一想,应该怎么读?
(指名朗读。

生动情朗读。

)
师:好,这个“走”字大家关注后面的标点符号。

是一个——(生:感叹号。

)这句话,班长能不能这样说:“同志们,我们还是走吧。

”行不行?
生:不行!
生:这样显得不够坚决。

师:这样写,就好像班长在犹犹豫豫!而班长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老师来读写班长的语句,你们“紧跟着而上”。

(师生合作读,第一遍孩子们跟得慢了点。

)
师:停,战士们绝对不会跟得那么慢,再跟一次。

(师再引读。

)
师:把敌人引上绝路之后,他们在顶峰顽强地歼敌,我想请两位同学合作读文章的四、五自然段。

谁愿意来读?
(生合作读。

)
师:合作得比较顺畅!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话,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把五壮士和敌人对比着写?把写敌人的话全部去掉,行不行?
生1:我认为不行,因为写了敌人更能衬托出五位战士的决心。

生2:我也觉得不行,因为加了写敌人的句子更能证明敌人是杀人不吐骨头的,然后更能衬托出五壮士的勇气。

师:写敌人,是为了衬托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因为敌人是如此的残暴,所以我们才毫不手软。

生:我觉得如果没有敌人的话就显不出五位战士的英勇奋战。

师:是的,同学们,以后在读英雄的故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一边要盯着英雄一边要盯着敌人。

看看他们是怎么通过对比来突出英雄的形象的。

一起来把写敌人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写敌人的句子,生齐读。

)
师:我又想问大家,如果《狼牙山五壮士》的四、五两段,直接改为“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歼敌,战果辉煌”,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不行,没有写出那五位壮士是怎样打败敌人的。

师:还有谁补充?
(生补充。

)
师:把这部分具体写出来,是不是?这位同学很了不起!他的意思说:如果像张老师这么一改,整个战斗仿佛很轻松,一下子就取得了胜利。

是不是?所以写英雄的故事,要把英雄人物的言行作为重点来写,而敌方可以稍带几句,就可以了。

这个写作策略,我们可以运用。

师:同学们,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杀敌,可毕竟寡不敌众,毕竟势单力薄。

很快地,他们弹已尽,路已绝。

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在棋盘陀顶峰展开。

请同学读文章最后几段话。

读完之后想一想,如果把五壮士跳崖的这一幕刻成浮雕的话,你觉得哪些画面可以定格成永久的浮雕,值得后人去敬仰?抓关键词语,用心感受,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纷纷举手。

)
师:提醒:读书切忌在匆忙,潜心涵咏滋味长。

师:好,哪位同学先表达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战士们“眺望”的画面,可以表现雕刻在浮雕上面。

生:我觉得五位壮士跳崖的情形可以雕刻成浮雕。

师:你把这几句话读出来。

(生读。

)
师:请坐。

我相信有些同学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说,老师,我能把这一幅浮雕般的画面给读出来。

谁来把它读出来?
(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
(生齐读。

)
师:同学们,可能大家没有留意到一个词语。

(出示课件)
师:看张老师写“屹立”两个字!注意什么偏旁。

(师板书“屹立)
师:什么偏旁?
生:“山”字旁。

师:看到“山”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
生:我会产生雄壮而高大的联想。

师:顶天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生:这个从“屹立”体会出,他们笔直地站在那里,就算是刮风下雨都不能将他们吹倒,就算是下雪,他们也跟大山一样不会去躲藏。

师:还是傲然挺立在高高的山上。

山还会给你们怎样的联想?
生:我还会想到,他们像大山一样很雄壮地立在那里,好像什么都不能让他们动摇!
第四板块镌刻屹立群像升华壮士精魂
师:是的,山是沉稳的,山是雄壮的,山是巍峨的。

用“屹立”来写五位壮士站在山顶上,五位壮士也仿佛屹立在我们的心中。

同学们,让我们仔仔细细地走近了,走近了,最后一次凝望着他们屹立在顶峰的样子。

(生看着课件——人物插图放大。

)
师:这是五个人的团队,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艰难的掩护任务,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英勇杀敌的光荣任务。

文章有一段话,集中地写到了五位壮士并肩战斗的画面,哪一段?
生:第二段。

(课件出示第二段)
师:来,让我们用深情朗读,一起重温他们当时战斗的画面。

(师生合作读。

师叫出名字,生接下去读。

)
师:这,就是他们并肩战斗时的浮雕。

而此时此刻,狼牙山顶峰,屹立着的是这样五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师:让我们走近了细细地看。

(放大图片,课件依次出示五位壮士的名字。

)
师:这是马宝玉,边上的这个是胡福才,后边的这个是胡德林,这个是宋学义,这个是葛振林。

请同学仔仔细细地观察他们的站立姿势,他们的拳头,他们脸上的表情,他们的眼神,如果让你拿起笔来把其中的一位战士屹立的姿势展开来写几句话,你会怎么写呢?
(师给学生分组分角色写。

播放轻轻的背景音乐,练笔5分钟。

)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有这样一幅浮雕: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部队主力和群众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生1:班长马宝玉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可他那紧握的拳头,他那坚定地眼神告诉中国人民:胜利的一天必将到来!
师:如果你能将你的感情融人进去一定会更好。

(生动情再读。

)
生2:副班长葛振林屹立在凹凸不平的岩石上,眉毛斜竖在历经磨难的脸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前方,头昂得高高的,破碎不堪的衣裳在身上飞扬,双脚呈人字形,稳稳地站在悬崖上!
生3:胡福才瞪着眼睛,抓紧了拳头,仿佛在说:你们日本人牛什么牛,就算你们有飞机大炮,我们照样可以将你打倒!
生4:战士宋学义站在狼牙山顶峰,眼睛藐视敌人,脸绷得紧紧的,手握紧拳头。

师:五位壮士,五座丰碑,头顶蓝天,脚踩巨石。

他们,和狼牙山融为一体,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狼山万世颂英雄!”
第五板块还原鲜活史实引发多元思考
(师板书诗句,生齐读后,课件出示余药夫的亲笔书信。

)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这句诗,不是张老师想出来的,而是一个叫余药夫的狼牙山人,在2003年为五壮土所题写的一句话。

余药夫是何许人也?
出示课件
“两位英雄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但伤得很重。

葛振林苏醒后挣扎着爬上来,又帮助不远处的宋学义爬上崖头,他二人拄着棍子往棋盘陀古庙方向挪着。

我辨清他们是两个负伤的八路军战士,所以就上前扶着他们。

我们3人走走停停,到了棋盘石山腰的古庙。

“第二天,时近中午,李元忠老道回到庙里,听我介绍两位是跳崖受伤的,立即双手合起来深施一礼,说他昨日躲在崖缝,正好看到八路军抗击敌人,舍身跳崖的壮举,还看见日本鬼子在八路军跳崖处列队行礼,说明被八路军的精神折服了。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一段话。

你一定会有很惊奇的发现。

生:我发现了葛振林和宋学义并没有死。

师:同学,请把你的“并没有死”换一种说法。

生:并没有牺牲。

师:“并没有牺牲也换一种说法,他们?
生:并没有捐躯……
师:应该说“幸运地活了下来”。

“并没有死”和“幸运地活了下
来”那是两种感情。

好,这是你的第一个发现,第二个发现是?
生:第二个发现是,写这句话的那个人救了两位英雄。

师:嗯,把你的两个发现整合在一起就是,余药夫把他们救了,是吧?第二个发现呢?
生:第二个发现是,日本鬼子在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甚至列队行礼。

师:张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细节的时候被深深地震撼了!最后,请同学们深入、独立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有可能重新编写教科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结尾,该不该将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和敌军向战士致敬的细节写进去?思考一分钟。

生:我觉得应该可以写进去。

因为也能体现出日本人也有一种良心。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而把它写进去?是不是?我想说你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表达出来!如果写进去是为了把日本人写得有良心,我宁可你不要写。

想到了吗?先站着,让大家帮你想一想。

生:我认为应该写进去,这样写出了连敌人都被他们的事迹给感动了,这样就更加能写出他们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
师:嗯,不是说被感动了,是被他们震撼了,折服了。

一个感动还太轻了,是不是?说得好!
生:我觉得也应该加进去,这样能体现出他们当时跳崖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定,连那些没有良心的日本人都给折服了!
师:一刹那间,良心发现,残暴的敌人被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折服了。

是啊,赢得敌人的尊敬才是真正的胜利,是不是?
(师转身问刚才站着的学生。

)
师: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好,请坐。

写进去,不是为了表现他们有良心。

有没有不同意写进去的?
生:我觉得两位战士幸存的可以写进去,日军敬礼的细节可以不写进去。

师:为什么?
生:这样就感觉那五位战士帮助了日本人一样。

师:帮助日本人,就让人感觉日本人没那么坏的,容易误导。

好,这是你的观点。

生:我觉得吧,这两位战士幸存的就可以不用写进去了,呃,这两位战士本来和他们那三个很好的朋友一起跳崖的,他们五个人全都已经抱着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就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决心去跳崖了,根本没想过自己还能活下来。

只想过,为将来的新中国献身是一种很骄傲的事情。

师:嗯,你的意思就是说,他们要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就要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是一种义气。

但是,活着不好吗?更有力量为革命做贡献!再说,难道活着就不是壮士了?我们来看看老师和编辑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依次呈现如下材料)
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有余味;在悲壮中,结束行文,给小
读者留下探究的空间。

——某学校王老师将日军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课文,有美化日本人的嫌疑,且和课文整体情感基调不吻合。

——某学校郑老师课文是根据报告文学《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节选的。

文学创作,可以不用将史实全部写进去。

——某编辑部编辑
屏幕继续出示
五位壮士,
在完成掩护任务后,
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
选择绝路的一刹那,
他们就成为了豪壮之士。

而弹尽路绝之际,
镇定从容地跳下悬崖,
更是那样地悲壮。

他们,无愧于壮士的称号!
两位壮士幸运地活着,
只能证明生命的顽强。

而日军向我们致敬的细节,
不正告诉我们:
赢得敌人的尊敬,
才是最大的胜利?
——张祖庆
师:究竟,你觉得谁的说法有道理?不用忙着下结论。

让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慢慢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