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审美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审美解读
作者:王越浪
来源:《文学教育》2007年第12期
审美鉴赏能力是对美的事物的分辨识别和整体领悟评价的能力,它是在较为深刻、独特的审美感受、想象、体验等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高层次审美活动。

因此,审美鉴赏能力的养成,就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一条基本理念的提出,强化了对高中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审美鉴赏活动中,审美主体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受主观感情的驱使,发现、补充、丰富审美对象,赋予它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必要进行个性化审美解读。

文学作品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作者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还原作者本意是解读文章最传统的基本的方法,因而探寻作者的原初意义也就成了作品解读的第一步。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

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这些不同的个性特征都会呈现在各自不同的作品当中。

因此,语文审美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

阅读作品,只有当学生发现了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了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进入作者的“个性”领域,得到审美感受。

解读文学作品的第二步是对文本的阅读。

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流传系统,自身就有了独立的生命和意义,而不应以作者的意愿为转移。

这时候作品文本绝不等于作者,读者可以以文本为出发点来阅读。

在个性化的文学创作中,个性使语言得以发展、演变,个性使个人对语言的理解绽放出缤纷的色彩。

尤其是文学语言,其表达和理解都极富个性色彩。

作者创作中千方百计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

这时的语言是受个性意志支配的,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包含了表达主体深具个性的气质和精彩的独特选择,使文章更具主观表现的性质。

这种语言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

个性化的语言很多时候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

选入语文教材的,大都是堪称典范的语言精品。

由于不同作家语言风格的个性差异,更是人各一面,文各一味,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有的婉转曲达,巧比妙喻;有的视听通感,化静为动;有的乐景写哀,兴法起结;有的映衬点染,随物赋形;有的浓艳见胜,有的淡雅见长;有的精工雕刻,有的造化天然;有的汪洋恣肆,有的涓涓若溪;等等。

好的语言还有整齐之美、错综之美、音乐之美。

有规律的反复、语音的平仄交替,语调的抑扬顿挫,都能引起美感,可以说中国语言文字无处不显现出美的趣味和意蕴。

学生阅读时要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领略语言艺术魅力,进行个性化的审美感受。

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不可忽视读者的地位。

作品文本固然存在着意义,但只是一种潜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意义方能揭示出来。

在语文审美教学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教材,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内容的。

因此,审美主体要了解内容,就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去领会它所表达的意义。

读者的阅读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建构当中,把自己的主观认识注入到文本中,使其成为文本意义的一部分。

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进行审美过程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语感”、“通感”、“美感”,而这些阅读感知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投入审美活动中,充分自由地进入情景,细心体验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及创造地表现自我的自由。

对生活的直接观察活动充满了情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不仅体验到生活经验,而且获得了美感经验。

个性化的审美阅读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和积累。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审美解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在这一过程中,它注重个体的审美感性素质的开发和提升,并以之为基础,激发个体自觉地达到解放心灵、自由建构人格的目标。

它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使人走向自由和谐。

王越浪,浙江嵊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