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拨,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
作者:张红梅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5期
江苏东台市富安镇小学(224200)张红梅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关注动态生成的课堂。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
堂上要洞察秋毫,看准时机,瞄准方向,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时而教,适时点拨。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拨,便让学生了然于心,掌握课文的要旨;教师在迷糊处提醒,便让学生能自解其难。
一、在学生情趣盎然处点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点拨要讲求时机。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
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有意外的表现,尽管有时看似与课文的
学习联系不紧了,但却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教师应适时点拨。
一节语文自习课上,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书时,一个不明物体从窗外闯了进来,教室
里顿时沸腾起来。
瞧着孩子们的表现:有的捂着鼻子,皱着眉头,小手不停地摇摆着;有的惊
慌失措地把书本遮住头部;也有的情不自禁地爬上了椅子,使劲地挥舞着手臂……我本想大声
斥责,但转念一想,就让他们“放纵”一下,这正是写作的好题材。
一场风波之后,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说话: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的话匣一下子打
开了,说出了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有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顿时,教室里沸腾了起来。
有的同学用书盖住头,似乎很害怕,可眼睛却好奇地一眨也不
眨地盯着它;有的同学也许很大胆,可一脸的惶恐一下子就出卖了他。
那小东西虽然飞到了窗
户边,但它一点儿也没有要出去的意思,好像在说:“哈哈,我就是不出去,一群胆小鬼!”
我从电视和书中也知道马蜂的厉害,所以心里七上八下的,不敢拿它怎样,只能在心里默默地
祈祷:你快飞出去吧,飞出去吧!
二、在学生认知偏差处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
有的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让学生避免错误或者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
这样,就忽视了错误的价值。
如能针对学生困惑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恰到好处地点拔,将“错误”
转化成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就会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了让学生体会爷爷对孙子的爱,薛老师在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学到这儿,你们对爷爷留下的那句话有了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纷纷说出了教师预料中的答案。
不料,一个调皮
的男生却冒出这么一句:“这句话里包含了一个‘土包子’对自己孙子的期望。
”薛老师在诧
异于他这让人大跌眼镜的想法时,立即巧妙地将话锋一转:“这样一位勇敢的、饱经风霜的老人,说出了这句蕴含哲理的话,你觉得他‘土’吗?请大家回到课文里看一看,等会再来说说
你的想法。
”孩子们有的在静静地看看书,有的在默默地思考着什么,也有的在书上沙沙地写着……几分钟后,不少学生又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薛老师就这么轻巧一“点”,孩子们终于读懂了这样一位平凡又伟大的老人对孙子的那份
浓浓的爱。
三、在学生模棱两可时点拨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母混淆不清。
游戏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
一种活动。
课上,我经常鼓励孩子们用肢体、手势来进行表演,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轻松地掌
握知识。
在学习“b d p q”时,我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简单的动作来演示这四个字母的样子呢?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个学生跑上来在讲台前双脚并拢站定,左手叉腰,右手上举。
大家一下子叫出来“b”。
随后,调换手变成了“d”,左手叉腰右手放下则成了“p”,反之成了“q”。
有的学生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摆一个半圆,左手握拳,伸出食指,组合成了“b”;
右手的半圆上移,就成了“p”。
我真为孩子们这些富有创意的想象而感动。
四、在学生情感荡漾时点拨
情感是审美的核心。
当孩子情感处于昂奋状态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联想,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完《母亲的恩情》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后,学
生已充分感受了母亲的恩情。
这时教师激情地说:“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只有付出不计报答;
母亲的爱是润物无声的,融入平常的点点滴滴中。
你能用具体的事说说母亲对你的爱吗?”真
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畅所欲言。
有的说:有一天下午,天气突然变冷了,妈妈及时给我
送来了毛衣。
有的说:晚上睡觉前,妈妈总要给我讲故事,哪怕再累也会给我讲的。
有的说:
无论是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雨,母亲总是一如既往地送我上下学。
有的说:早晨,全家人还
在熟睡时,是母亲悄悄起床为我准备好早餐……由于这时孩子们的情感被唤醒了,倘佯于浓浓
的母爱中,因此能表达出各不相同的但却都是发自肺腑的心声。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尤宜致力于‘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
时的点拨引导,可使学生疑窦大开,智慧闪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