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和史铁生《我与地坛》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和史铁生《我与地坛》
比较阅读
材料一: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材料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材料三: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文段景物描写各具其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情味,可以令人感受到中国自然美学具有安顿身心、慰藉情感、超越自我的作用。

B.文一舍弃名胜古迹,选择日常生活场景和平凡细小的事物展现故都的秋味,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雅趣。

C.《荷塘月色》的写景,兼顾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

文二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等方面,侧重描绘荷塘上的月色之美,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

D.文三描绘出地坛四季的不同景致,古老又充满生机,展现出自然景物的永恒,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下列对文段写景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一语言简练典雅,饱含深情,写出北平秋天的韵致;文二善于铺陈,语言华丽,充满诗情画意;文三写景中夹杂着抒情和议论,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B.文一调动了听觉、视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作者深沉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C.文二运用通感手法,用远处渺茫的歌声来表现荷花清香若有若无的特点,以听觉写嗅觉,具体传神。

D.文三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选取了落日、雨燕、孩子的脚印等景物,包孕着博大与纤细、沉寂与涌动、古老与年轻,充满哲理意味。

3.“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有些东西”是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梁实秋在《论散文》中说:“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以上三个散文写景片段背后也隐藏着三个不同的作者,请结合文本,从情感特点、审美趣味两个角度分析三位作者的不同。

【答案】1.C
2.D
3.“有些东西”指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夕阳映照着古园的坎坷之路,预示着人生道路是光明的;雨燕把天地叫得苍凉,隐含着落寞的人生必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苍黑古柏站立多年,人也可以在寂寞中前进;暴雨骤降或秋寒霜降,激起的草木泥土气味灼烈清纯,园中的落叶坦然归土,外在的环境是恶劣的,但生命无法遭到破坏而改变。

4.情感特点:郁达夫写他租破屋,泡浓茶,细数日光,表现出悠闲惬意的心境,但同时也流露出孤独寂寞之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幽美静谧,表现了他暂时得到宁静的淡淡喜悦之情;史铁生写古柏镇静、落叶安卧,表现了他领悟生死后的安然自适之情。

审美趣味:郁达夫喜欢蓝白朵和疏落的秋草,体现了他对枯淡之景的喜欢,对物哀之美的欣赏;朱自清虽然心怀喜悦,但乐而不淫,体现了他对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追求;史铁生写的是恶劣环境中充满生机的景物,思索的是面对苦难如何勇敢地活下去的问题,追求的是深沉的哲理之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侧重描绘荷塘上的月色之美”错,这一段侧重描绘的是月下的荷塘之美。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写景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文三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错,没有运用比喻手法,文中“譬如”的内容是举例。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位于句首,结构上总领下文,据此可以推断“有些东西”所指的内容在下文。

即“譬如”引出的“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群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那些苍黑的古柏”“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所谓“肆意雕琢”意指自然的洗礼,生活给予的磨砺,人生的困难坎坷等等,而“不能改变它的”意味着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人类面对周遭的顽强坚韧的精神。

在文中具体指作者所描述的这些物象的特点,比如“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坎坷让人生美好;“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寓意饱经沧桑依然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
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侧重永葆纯真、永恒坚守;“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寓意自然的美好及难忘的人生经历。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解读能力。

《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

如“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如果不是“故都”,“皇城”怎会有“破屋”“破壁腰”,这分明暗示了历史的变迁,正是这一“破”字给作者郁达夫带来了“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些还算较为显豁的,更为隐蔽的还表现在作者的“逸笔”之中。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佳。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而作者在这“破壁腰”看到的就是这“蓝色”的牵牛花,这是当年“皇城”的遗落,即使做了“故都”,依然不改“皇城”的气派。

再看“秋”。

“早晨起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是“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静”,“以声写静”;“故都”的人“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更是人的“清、静”,没有了过去的忙碌,一到秋天,只好这样“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郁达夫的情感就是在这些看似“毫无深意”“琐言碎语”中体现了出来。

一个“租”字给人一种漂泊,一“坐”字,体现一种悠闲,“细数”和“一丝一丝”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作为都市闲人的悠闲,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荷塘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

荷叶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象荷叶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点缀其间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

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上“袅娜、羞涩”二词,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

作者用细致的工笔和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形神、荷花的资质进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荷花、荷叶的优美形象似已展现眼前。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

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表现作者此时暂时寻得宁静,沉浸在这荷香月色的宁静世界中,享受到了这短暂的自我世界。

描写清华荷塘月色之美,抒发沉郁的心情。

《我与地坛》:作者不仅写了自己在地坛这座古园中的所见所闻,而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抒发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我与地坛》全篇语言极富哲理性,正是这种哲理性的文学语言在无声地言说着作者的精神世界。

作者对地坛这座古园中的一草一木进行了洋溢着生命活力与激情的描写与刻画,可以说在这些事物上寄托着作者最为浓烈的感情,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比如作者对地坛园子里草木生长的生动描画,“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片刻不息”,在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草木在用生长的声音向作者诉说着生存的欢愉,使作者能够感受到这种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动力。

表现史铁生此时情感在经历低沉过后的一种蓬勃向上,史铁生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的思考,包括对生和死都有很明确清晰的思考,哲理意味强,能激励感染读者,获得人格力量。

综上分析,可整理出三位作家的情感特点为和审美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