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强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18.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19. 突触的功能: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
20.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21. 电信号的产生: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22. 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
(3)在线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资源,如教学视频、科普文章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和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2.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包括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3.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词:突触、动作电位、神经递质、受体。
句: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包括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②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重点知识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受体。
句: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功能是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
4. 感受器:感受器是神经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门户,能够感受各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5.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
6. 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
7.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8. 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接受神经冲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9. 神经调节的特点:包括快速、精确、可逆、分级调节等。
1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11. 神经调节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神经调节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影响生理活动。
12. 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3. 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24.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
25. 神经递质的受体:分布在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6. 神经调节的调节方式: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突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重点,强调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运用,提高实践能力。
3.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功能是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
4.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5.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分别产生兴奋和抑制的生理反应。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 神经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认知、情感等。
14.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
15.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
16.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产生、传导和传递神经冲动。
17.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感和对科学的尊重,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
3. 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神经调节与人类健康、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重点知识点: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句: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传入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整合、分析、处理信息,传出神经将信息传递给效应器,产生生理反应。
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问题。
课后作业
1. 请简述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2. 请举例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3. 请解释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4. 请描述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5. 请解释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
答案:
1.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过程: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2.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传递信息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整合、分析、处理信息,传出神经将信息传递给效应器,产生生理反应。
27. 正反馈调节:一种刺激引起的反应加强或维持原有的反应。
28. 负反馈调节:一种刺激引起的反应减弱或消除原有的反应。
29.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30.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长:包括神经元的发生、分化、生长和衰老。
31. 神经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疾病:包括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脑卒中、颅脑外伤)等。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属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具体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后续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法: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33.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包括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等。
34. 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促进医学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
内容逻辑关系
①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重点知识点: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强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18.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19. 突触的功能: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
20.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21. 电信号的产生: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
22. 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的熟练度。
(3)在线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资源,如教学视频、科普文章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知识面。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知识点梳理
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包括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和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2.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包括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3.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词:突触、动作电位、神经递质、受体。
句: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包括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②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
重点知识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受体。
句: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功能是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
4. 感受器:感受器是神经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门户,能够感受各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5.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
6. 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处理,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
7. 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8. 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接受神经冲动,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9. 神经调节的特点:包括快速、精确、可逆、分级调节等。
10.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11. 神经调节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神经调节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影响生理活动。
12. 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3. 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24.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
25. 神经递质的受体:分布在突触后膜上,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
26. 神经调节的调节方式:包括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突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重点,强调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运用,提高实践能力。
3. 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功能是传递神经冲动,实现神经元间的信息交流。
4.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5.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分别产生兴奋和抑制的生理反应。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3. 神经系统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感觉、运动、认知、情感等。
14.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
15.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神经末梢。
16.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产生、传导和传递神经冲动。
17.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通过突触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1.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感和对科学的尊重,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
3. 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神经调节与人类健康、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重点知识点: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词: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句: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通过感受器接受刺激,传入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整合、分析、处理信息,传出神经将信息传递给效应器,产生生理反应。
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问题。
课后作业
1. 请简述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2. 请举例说明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
3. 请解释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4. 请描述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5. 请解释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
答案:
1. 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过程:电信号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2.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传递信息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整合、分析、处理信息,传出神经将信息传递给效应器,产生生理反应。
27. 正反馈调节:一种刺激引起的反应加强或维持原有的反应。
28. 负反馈调节:一种刺激引起的反应减弱或消除原有的反应。
29.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协同作用: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
30. 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长:包括神经元的发生、分化、生长和衰老。
31. 神经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疾病:包括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如脑卒中、颅脑外伤)等。
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属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具体包括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等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密切相关,如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后续学习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实验法: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33. 神经系统的研究方法和进展:包括神经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电生理学等。
34. 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揭示生命活动的奥秘、促进医学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等。
内容逻辑关系
①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重点知识点: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