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基本目标:
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体味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
(1)多音字注音:赵翼()冀州()风骚()搔首弄姿()涨秋池()涨红了脸()(2)了解作者:
李商隐,字,号,代诗人,和被称为小“李杜”。

《论诗》的作者,代诗人,著有《》等。

二、读一读
读课文,初步了解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夜雨寄北》的主要内容:
《论诗》的主要内容:
三、想一想
1、交流讨论“自学导引”部分的知识点。

2、学习《夜雨寄北》
1).解题。

试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

“内”即内人,妻子。

你的看法如何?
2).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4).本诗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3、学习《论诗》
1).“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从这两句看,诗人是不是在故意贬损李、杜?
2).“江山代有才人出”中“江山”指什么?
3).“各领风骚数百年”中“风骚”指什么?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如何理解诗人的观点?
四、练一练
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1)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3.对“至今已觉不新鲜”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让人觉得不新鲜了。

B.李杜的诗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俗的、旧的、陈腐的东西了。

C.李杜的诗与现今社会现状不能扣合,缺少时代气息。

D .李杜的诗篇尽管精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会逐渐不适合后世读者的口味。

4.名句默写
何当共剪西窗烛,。

江山代有才人出,。

5、阅读
论诗(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对赵翼的《论诗》,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2).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

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认为它为读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