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试题评析及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 (3)《陕西省2008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学
科考试说明》。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三)从比较中看2008年试题的特点 1.“稳中求变,变中创新”
• 所谓“稳” • 指导思想不变 • 考试形式不变(开卷考试) • 组卷形式不变(与思想品德合卷) • 试卷结构不变(第Ⅰ卷和第Ⅱ卷) • 分值不变(40分) • 知识内容比例不变(中国历史约占65%,世界历史
请回答: (1)选做题: 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爷。 (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丝绸之路开通于哪个朝代?它的开通有何历史 意义?(3分)
②香港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构想回归的?简要 说明这一构想的涵义。(3分)
(2)奥运火炬的传递和土会场的建设,都体现了 北京奥运会的开放性。请谈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改 革开放的关系。(2分)
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及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2008年11月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一)试题命制的要求
1.有利于凸显历史学科的特色与教育功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 3.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业考试中发挥水平 4.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5.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史为
鉴,学以致用 6.有利于发挥所使用历史试题题型的功能
7.有利于历史试题命题创新 8.有利于在历史学业考试中实现公平和公正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二)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原 则及主要依据
1.指导思想
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准确反映学 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5分)2008年3月,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 动开始。火炬境外传递的第一站是目睹过古丝绸之路 辉煌的阿拉木图,我国传递的第一站是改革开放后回 归祖国的香港。8月8日晚,圣火将在奥运主会场“鸟 巢”点燃。“鸟巢”由法国人设计、中国人建造的, 是中法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友谊的见证。
【实际难度】0.82。 【答题分析】 【启 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实际难度】0.82。 【答题分析】 【启 示】
22.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闻讯回家,看见焦土 断垣,急切地问: “伤人了没有?”对财产的损失却只字未提。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 大的力量!……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三: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誓死捍卫你说话的 权利。
A.区域化 B.多极化
C.全球化 D.社会化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回答19~20题。 20.如图所示,二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 重大变化。对此变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①从美国一枝独秀到美日欧三足鼎立 ②美国丧 失了世界一流经济强国的地位 ③欧共体的建立促使了 欧洲的崛起 ④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海上远航,延伸了人类的足迹,拓展了人 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回答17~18题。
17.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足 迹最远到达
A.菲律宾群岛 B.波斯湾沿岸 C.印度半岛 D.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海上远航,延伸了人类的足迹,拓展了人 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回答17~18题。
——伏尔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2分) (2)材料二中,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 什么核心思想?(2分) (3)材料三表明伏尔泰的什么观点?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革 命中哪些文件吸收了他的这一观点?(举一例即可)(3分) (4)从以上三位思想家的言行中,你能获得什么认识?(2分)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考试抽样分析
(1)西安市政史合卷整卷分析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考试抽样分析
(2)分数段分布情况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考试抽样分析
(3)历史试题分析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约占35%) • 大题型不变(选择题、非选择题)。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三)从比较中看2008年试题的 特点
1.“稳中求变,变中创新”
所谓“创新” ①突出价值立意 ②题型呈现多样 ③试题呈现形式新颖灵活 ④中外历史混编,突出学科综合性特点 ⑤试题内涵丰富 ⑥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变化
⑦难度的变化
①修建于隋唐时期 ②由李冰主持建造 ③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 《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 就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要 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23.(10分)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 动作用。请你参加以“铁路的发展”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材料回放】 材料一: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材料二:随着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兴起,1881年,清政府主持修建的第一 条铁路建成通车。铁路在中国的出现,引发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火车 震动山川神灵,易招灾害;路稍不平,全车皆碎;铁路易为外敌所用,便其 运兵。 材料三:“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 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 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一曲《天路》, 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给高原人民带来的喜悦。 【知识回顾】 (1)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机车的发明者是_______;中国政府主持修建的 第一条铁路是________。(2分) 【问题探究】 (2)阅读材料一,指出说明铁路最早在英国出现的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二,判断铁路在中国出现时, 中国正在进行哪场近代化运 动?为什么当时一些人要反对铁路的建造? (答出两点即可,不得摘抄原文) (4分) 【得出认识】 (4)对照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2分)
C.抗日救亡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5.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 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 下了不朽功勋。下列评价中,对他们评价准 确的是
A.“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6. 建国初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为我国摆脱贫油国面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 是
国际的意识。 (4)注重区域特色,提高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
意识 (5)注重体现学生特点,贴近学生生活。 (6)注重体现公平性特点,尊重考生权利,为学生的自
主发挥提供空间。 (7)注重知识综合,体现学科特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
教育功能。
13.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关于都江堰的说法正确的是
18. 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 程。新航路的开辟
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②促进了 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 ③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 的发展 ④促使了亚洲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回答 19~20题。
19.据统计,2001年全球有跨国公司65 000 家,雇员5400万人,销售总额19万亿美元,生 产总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3以上。这表明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实际难度】0.82。 【答题分析】 【启 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四)试题的评析
(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和谐坚韧•团结发展”的人文主题。 (2)注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感。 (3)注重体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面向
学习状况。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二)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原 则及主要依据
2.命题的原则
正确导向 重视基础 强调能力 全面考查 科学规范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二)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及 主要依据
3.命题主要依据
(1)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 标准(实验稿)》。
(2)《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我省2008年初中 毕业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通(Βιβλιοθήκη )选择题【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一)选择题
【答题分析】 【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