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遗传和变异考题走向谈复习策略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策略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策略

高考生物《遗传与进化》复习策略一、紧扣课程标准,增强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二、注重知识衔接,增强知识应用的创造性三、构建知识体系,增强知识应用的预见性四、把握知识关键,增强知识巩固的有效性五、精编典型例题,增强知识巩固的高效性适应新课标理念下所指导的高考复习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考试过程中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既答题能力。

而要加强高考能力的培养,就离不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紧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高考要点;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全面积累。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

虽然当今高考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侧重于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的测试,但高考命题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只考能力不考知识。

知识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事实上高考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与考试内容知识标准紧扣的。

为了强化这方面工作,特将2007年高考必修2课程内容标准明确如下:(6个“板块”;24条内容标准)一、紧扣课程标准,增强知识掌握的准确性二、注重知识衔接,增强知识应用的创造性现今的高考注重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检测,这对于新课标教育思想全面落实起着导向作用。

现举一例题加以说明: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

但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暴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

针对这一情况,科学家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科技攻并研究,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的结果。

(2)“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以表示为。

(3)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

(4)科学家们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在独立种植若干代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现象来源于。

(5)来自细菌的抗虫基因能连接到棉花细胞中的DNA分子上,原因是。

“遗传与变异”专题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遗传与变异”专题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2007 全国卷Ⅰ 非选择题 2008 全国卷Ⅰ 选择题1题
非选择题
2009 浙江卷 选择题1题 非选择题
基因选择性表达;基 33/72 45.8% 因检测;分离定律
基因工程原理及应用;26/72 36.1% 分离定律及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
16/72 22.2%
基因工程的应用;自 24/72 由组合定律;基因突 变

“考试说明”中关于“遗传变异”的教学要 求
2-3 遗传的基本规律 : (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3)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4)伴性遗传
2-4 生物的变异: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实验与探究能力要求:能设计实验,探 究控制某性状的基因的显隐关系、遗传 规律,能对遗传的试验现象和结果进行 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实验方案做出 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遗传与变异”部分的能力要求
获取信息的能力:会鉴别 、选择试题给 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能运用信息,结 合所学知识解决与遗传和变异有关的现 象,能运用提供的新信息补充完善本专 题中的问题。能用文字、图表、曲线等 形式准确描述相关问题,例如,用遗传 图解分析解释说明相应的遗传现象。
百花齐放,试卷类型多样化。
理科试卷共16套,其中:大纲卷理综5 套、单科1套,新课标卷理综6套、单科3套, 除独立命题省市外,河北、河南、湖北、湖 南、山西、陕西、广西、江西8省市为全国 Ⅰ卷,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甘肃、青海、新疆、西藏9省市为全国Ⅱ卷。
生物高考分数多样化,比值有所增加。
“遗传与变异”专题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 略

2023年高考生物“遗传与变异”解题技巧与方法归类总结(精编版)

2023年高考生物“遗传与变异”解题技巧与方法归类总结(精编版)

2023年高考生物“遗传与变异”解题技巧与方法归类总结(精编版)一、如何设计方案判断显、隐性:方法1(首选方案)—自交:(包括植物的自花传粉及相同基因型的个体间交配):练习1: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

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

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方案、预期结果和结论)方法2—杂交:纯种高茎与纯种矮茎豌豆杂交,F1表现出的高茎性状即为显性性状。

练习2:科学家将萌发的普通甜椒种子搭载在“神舟”飞船上,选择培育出了大果实“太空甜椒”。

假设果实大小是一对相对性状,且由单基因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请你用原有的纯种普通甜椒和大果实甜椒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鉴别甜椒果实大小这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二、如何设计方案判断杂合子与纯合子方法1—测交(更适合动物):若测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二种性状,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练习3:牛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如果两头黑牛交配,产生了一头棕色小牛,想要判断一头黑色母牛是杂合还是纯合,最好选用什么牛与其交配?A.纯种黑牛B.杂种黑牛C.棕色牛D.以上都不对方法2—自交(对自花传粉的植物此方法最简便):若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练习4:(2012年浙江卷)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高考生物复习遗传规律复习及备考策略

高考生物复习遗传规律复习及备考策略

遗传规律复习及备考策略一、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及教学现状这一部分内容历年是生物高考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生物高考题中的压轴题和选拔性考题.由于它的变化无端和出题角度的新颖多样,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综合,所考查的能力突出,导致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不容易把握,许多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高三后期训练中对此产生恐惧心理,不敢去尝试训练,害怕失败。

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因为一些学生不会而不重视训练讲解,我们对于这部分内容必须持有这样的观点,尽量让学生拿分,这道遗传题在高考中不是所有的小题都难,有些题也很简单,把我们会的拿下,保证成活,不追求所有的题都要做,这样我们的分数也不会太低,也更有利于尖子生获取高分。

二、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这部分遗传题的复习,我们须采取一定的策略。

结合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复习和教学:说明为导分细化,吃透规律找思想典型试题悟方法,分块梳理多训练下面分条详细说明:一、说明为导分细化考试说明是我们教学和复习的指导,我们以此为依据,结合近年的高考试题,结合本专题的内容,把它细化,我们才能清楚具体到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具备那种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为教学和复习作出有效的指导。

二、吃透规律找思想通过这几年高考的观察研究,不管遗传题怎么变,总是以遗传两大基本规律为依据,从中加以演变,可以把握以下几点来教学和复习:1.要以教材为本,吃透教材中的内容,注意教材中的遗传符号,遗传图解的书写,核心概念的掌握运用,比如说什么是相对性状?性状分离可以用来判断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用什么方法来判断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教材中的图形课后习题,必须关注,适当加以引申和拓展,把教材中的内容要上升到相关习题中,能清楚来龙去脉,是教材那部分内容引申出来的,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清楚这些,那教材才算是吃透了。

2.吃透两大遗传规律的杂交试验对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要清楚相关的图解,特别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其比例9:3:3:1常会出现以”合并同类项”来考查性状分离比,其题灵活多变,掌握其根本,很容易解答这类题型。

从近四年高考遗传试题分析浅谈遗传专题复习策略

从近四年高考遗传试题分析浅谈遗传专题复习策略

从近四年高考遗传试题分析浅谈遗传专题复习策略从近四年高考遗传试题分析浅谈遗传专题复习策略平江县第四中学毛彬彬《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遗传类试题能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生物试题中的压轴戏。

现将近四年各省市理综高考遗传题考查情况作如下分析:一、命题情况分析综合分析近四年各地高考试题的考查情况,高考命题在本章节有如下规律:1、从知识点上来看:单独考查分离定律的试题比分较少,大多是通过两对性状的遗传来综合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涉及多对基因控制性状的题型极少见,仅在11年湖南卷T32出现四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情况。

大多数试题综合程度大,涉及变异、育种、基因工程等内容。

2、从命题思路上来看:试题重在定律本身的理解与应用,单纯的概念等小知识点涉及的比例在减少。

仅在09年全国卷ⅡT34出现10分的纯概念填空题。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一些特殊比例考查程度加深,多从非常规角度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如9:3:3:1的变形,致死效应导致的比例改变,如10年全国卷ⅠT33、湖南T32等。

3、从命题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非选择题形式出现,而且多以一个具体实例为媒介,把遗传定律内容和相关的实验设计能力、作图能力一并来考查,如11年山东T27。

另外,试题以选择题形式在某些省市理综卷中也时有出现,如09年全国卷ⅠT5、10年全国卷ⅡT4、北京T4、安徽T4、11年福建T5、12年安徽T4、山东T6。

4、从分值分布来看:占分少的有6分,如天津卷10-12年一直只有一个6分的选择题,占分多的有20多分,如10年安徽卷占21分,山东、浙江卷一直占18分,而湖南卷近三年的分值是13分、8分、10分不等。

5、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多数综合程度大、材料新颖、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导致试题难度偏大。

以湖南卷为例,10年T32难度系数是0.26,11年T32难度系数是0.27,12年T31难度系数是0.58,与前两年相比,难度下降幅度大。

从高考题谈遗传和变异复习策略

从高考题谈遗传和变异复习策略

重“量”而轻“质”的误 区
有人认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所练的习题数是 一种线形关系,所练的题量越大,能力则越强。”因而在课内 和课外做各种类型的习题,不重视对习题典型性、启发性、针 对性的分析。只靠大量的习题机械重复地、目的性不强地大剂 量训练,常常只能在认识结构中增加经验的分量,而很难使认 识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对提高能力却是收效甚微的。另外,由 于大量做习题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他们对知识理解。如 果遇到新的题型,他们又感到手足无措,常常会使得“本末倒 置”。 当然,题要做,但要有针对性去做题、明确思路、掌握规 律、熟悉方法是最重要的。若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学习 成绩提高的会更快。由此可见,想通过多做习题的办法,而忽 视学习方法指导来提高能力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
高考试题选析
(一) 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能力考查
【2011、山东理综、8】基因型为AaXnY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 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 子。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 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A 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末分离 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末分离 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末分离 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末分离 A.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RNA按功能分:
信使 RNA(mRNA)
RNA 核糖体 RNA(rRNA) 的种类 转运 RNA(tRNA)
翻 译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实例一:对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的解释: 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正常 淀粉分支酶正常合成
蔗糖合成为淀粉,淀粉含量升高
淀粉含量高,有效保持水分,豌 豆显得圆鼓鼓
《遗传和变异专题》复习策略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学命题趋势与历年真题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学命题趋势与历年真题

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学命题趋势与历年真题遗传学一直都是高考生物科目中的重点,对于考生来说,了解历年真题并掌握遗传学的命题趋势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分析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学命题趋势,并结合历年真题进行详细讲解。

一、简介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化和遗传规律的科学。

高考中,遗传学的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遗传基础、遗传变异和遗传工程等方面。

了解2024年高考遗传学的命题趋势,对于备考生物科目至关重要。

二、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学命题趋势1. 强调基础概念的考查在2024年高考生物遗传学的命题中,基础概念的考查将占据重要地位。

考生需要熟悉基本的遗传学术语和概念,比如基因、等位基因、显性与隐性等。

同时,命题也可能涉及到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2. 注重对遗传变异的了解遗传变异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之一,2024年高考有可能对遗传变异的机制、类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

考生需要熟悉基因突变、重组和基因迁移等遗传变异的原理,以及这些变异对生物的影响。

3. 关注遗传工程的应用遗传工程是现代遗传学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高考生物遗传学的命题热点。

2024年高考可能涉及到遗传工程的应用,如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或者基因治疗的原理和意义等。

三、历年真题解析1. 染色体突变的影响及机制【题目】请分析染色体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并说明突变的机制。

【解析】在这道题中,考生需要描述染色体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比如突变可能导致的基因丢失、重复、倒位等情况。

同时,也需要阐述染色体突变的机制,如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重新组合等。

2.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题目】请举例说明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并说明其原理。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给出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并解释其原理。

考生可以介绍转基因作物的培育过程、抗虫基因的导入等内容,并解释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的原理。

高考生物备考如何应对遗传与进化的考点

高考生物备考如何应对遗传与进化的考点

高考生物备考如何应对遗传与进化的考点遗传与进化是生物学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对于高考生物考试而言,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至关重要。

下面,本文将从概念理解、知识记忆、解题技巧等方面,分享一些高考生物备考中应对遗传与进化考点的有效方法。

一、概念理解遗传与进化的考点涉及众多的概念,如基因、基因型、表现型、遗传变异等。

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应首先弄清这些概念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结合生活实例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此外,同学们还应掌握各种遗传与进化的术语和名词,例如常见的杂交、自交等。

通过概念的准确理解,可以在解题中避免混淆和错误。

二、知识记忆在备考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熟练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首先,要掌握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原理,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同时,要了解遗传与进化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的科学家,如孟德尔、达尔文等。

其次,需要熟悉遗传与进化的重要概念,例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进化的驱动力等。

此外,同学们还需熟悉遗传与进化中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如基因工程技术、DNA测序等。

通过对知识点的充分记忆,可以在考试中快速定位问题,准确解答。

三、解题技巧遗传与进化的考点在高考生物试卷中常常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为了应对这些考题,同学们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首先,要善于理解题干,注意关键词和限定词,避免理解偏差。

其次,要学会进行分析、排除法,通过逐个选项的比对来找出正确答案。

另外,综合题常常需要同学们进行信息整合和归纳,要善于把握问题的主旨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

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性,避免漏写或重复答题。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综合题,可以采用画图、列表等方式进行辅助分析,提高解题效率。

四、实践应用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备考的基础,实践应用才是关键。

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做题和模拟考试来加强对遗传与进化考点的应用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解题思路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

全国卷中遗传高考题的备考策略探讨

全国卷中遗传高考题的备考策略探讨

全国卷遗传简答题的备考策略探讨年高考已过,很多学生在理综考试中遗传题的得分不高,更有一部分学生望遗传题而却步。

现在各校都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年的高考备考工作,为了更好地的整体把握遗传题的主要考点及命题规律。

现根据安排,将全国卷有关遗传题的考点分布、能力要求、命题风格等进行分析,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遗传简答题的考查知识点为了系统的掌握有关规律,将2002年—2020年的全部遗传高考试题的分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遗传简答题的主干考点主要有:①基因的显隐性判断②基因的位置判断③亲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判断及概率计算④动植物育种的实验分析及设计⑤遗传图解的应用⑥伴性遗传遗传简答题的抽查考点:表现为随机性,没有具体的规律。

如:①生物的变异(2012年卷1等)②基因频率的计算(2015年卷1等)③生物的致死现象(2015年卷1等)④从性遗传(2017年卷1、2011年卷2等)⑤XY染色体同源区段(2007年卷1实验设计、遗传图解;2017卷1填空等)⑥遗传的物质基础(2017年卷1)当然,每年的命题人对不同的知识点的理解不同,所侧重的考点也就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复习中,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各项知识点都要涉及到,但是在重难点上依旧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保证成绩。

二、遗传简答题的命题特点从分值上来看,近两年遗传简答题部分比重加大,2016年卷1的29题考了DNA的结构与复制10分,32题基因位置的判断与实验的设计12分,总计22分。

2017年卷1的29题考查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对病毒遗传物质种类进行判断10分,此外32题考了遗传的基本规律12分之外,总计22分。

因此答好遗传部分的题目,就成了生物成绩遥遥领先的关键。

从难度上来看,2016年卷1的29题考查ATP的结构、ATP与ADP的转化、DNA半保留复制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通过获取新信息并利用这一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生物常见遗传方式的高考命题方向和快速解题技巧

生物常见遗传方式的高考命题方向和快速解题技巧

常见遗传方式的高考命题方向及快速解题技巧怎样从繁杂的复习资料、题海中走出来?怎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重点化、快速化?心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词:规律!高考有很强的规律性!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应用办法,就不会被高考所折磨。

高考由于它的规律性,所以必然存在着极强的技巧!很多同学苦读无效,突破不了瓶颈,就必须借外力,不仅要有一种方法技巧,要学会归纳总结,要培养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学会自己走路。

更主要有一种悟性或者是一种第六感觉,比别人多一个心眼。

研究高考核心即四道大题的解题技巧,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及考点,同时挖掘平时注意不到或有陷阱的地方,这才是出题的地方;通过培养一正一反两个思维层面来快速提升成绩;一正就是通过善巧方法和热点追踪+答题思路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典例讲解,突破非选择题的5类命题热点,特别是摸索出能快速解题的方法,很多难题2秒就会做。

一反是总结同学们常见应试通病,认识命题陷阱,养成良好习惯,掌握应试策略。

所以解题思路才是出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先把高频高分考点拿下,快速把成绩提上来,然后再细化知识点,以巩固和提升,使学生学的轻松。

换一个思维,寻找规律方法,就会有一种理科生必须有的钻研的心态来看问题了。

比如判定常染色体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双无生有为隐性,女隐为常百分百,男隐常伴两难分,男隐为伴必有话”就秒杀。

还有[H]、A TP、C5 对C3是一打三,也是秒杀。

一定要有触动心灵的感觉就会有质的飞跃!生物从此不再难!好好研究一些技巧与方法,一定会得到质的飞跃。

生物解题是有技巧的,平时学的是知识,考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平时就要学会归纳总结,找规律,培养洞察力,找到切入点;解题关键是用策略,既有整体思维,又能化整为零,从中找到丝路马迹,才能思路敏捷,凭正确的直觉,找到规律,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很多人常从否定伴X遗传来证明是常染色体遗传,即先认为是伴X遗传,若中间有一处解释不通,则假设是错误的;也有用多种口诀来记忆的;我个人认为都比较繁杂。

遗传与变异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遗传与变异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

遗传与变异命题趋势及复习策略作者:冯洁莲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0年第10期通过综合分析近三年来新课标地区的高考试题,可明显看出《遗传与变异》部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热点主要集中在“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过程”“两大遗传定律”“人类遗传病及概率的计算”等内容。

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之外,重点考查新情景下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新问题的能力等。

2011年高考《遗传与变异》的复习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立足教材,强化基础1. 重点知识的对比记忆。

可以通过表格、概念图等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对比记忆。

比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遗传病的类型和常见病症;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过程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模板等。

如将DNA复制、转录、RNA复制、逆转录、翻译进行比较:2. 难点知识的突破。

遗传规律的应用、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组、遗传病概率计算、基因工程等难点知识,要通过一些方法对其进行突破,比如对减数分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①正确掌握概念;②理解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过程;③学会绘制曲线表达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④通过曲线、分裂图、概念等形式对比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

如列表比较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规律(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特点:染色体复制后数目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再减半。

DNA复制后数目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

例1.(2010年安徽理综)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

比较C1与C2、S1与S2细胞核中DNA数目及其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A. DNA数目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B. 遗传信息C1与C2相同,S1与S2不同C. DNA数目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D. 遗传信息C1与C2不同,S1与S2相同【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分裂相关知识C1C2是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而有丝分裂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持遗传物质的稳定性,所以C1和C2的遗传信息相同;而S1和S2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重要特征是同源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有染色单体,无同源染色体,所以遗传信息不同,且XY两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

如何应对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

如何应对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

如何应对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理解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在解答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之前,首先需要理解遗传变异的基本概念。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机制,而变异则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遗传变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

掌握遗传变异的类型和特点在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中,考生需要掌握不同类型遗传变异的特点。

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低频性和多方向性等特点。

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碱基替换和插入/缺失突变。

染色体变异具有较为明显的表型效应,如染色体数目变异会导致个体发育异常。

了解遗传变异的检测方法在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中,考生需要了解遗传变异的检测方法。

基因突变可以通过DNA测序、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进行检测。

染色体变异可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技术进行检测。

学习人类遗传病的分类和特点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连锁遗传病和Y染色体连锁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如唐氏综合症、克里费尔特综合症等。

掌握遗传变异与遗传病的关系在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中,考生需要掌握遗传变异与遗传病的关系。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或功能,从而导致遗传病。

染色体变异可以直接影响基因的表达或导致基因丢失,进而引起遗传病。

学习遗传变异的遗传咨询和预防策略遗传咨询是帮助遗传病高风险家庭了解遗传病的风险、预防和诊断的方法。

在高考生物人类遗传变异题中,考生需要了解遗传咨询的基本流程和内容。

高考生物遗传大题复习策略的研究

高考生物遗传大题复习策略的研究

高考生物遗传大题复习策略的研究摘要:结合高考评价体系与近三年遗传大题的分析,本文以2021年全国甲卷生物第32题为例,探究遗传题的设问、解答以及今后对遗传实验复习策略的研究,希望能提高学生高考生物遗传实验的准确率。

关键词:遗传实验复习策略高考试题《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概念,给高考命题指明了方向,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

“一核”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四层”包括“核心价值、科学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1]。

一、遗传大题丢分原因遗传题重点考查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学科核心素养,而相关实验高中开设较困难,实验讲解过程中基本上是以视频观看为主,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不深刻且空洞。

遗传部分涉及计算,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而跨学科计算部分学生并不擅长。

对长短句的回答不能紧扣问题[2],答题时答非所问。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概念易混淆,如2021年全国甲卷生物第32题第4小问的第1空就是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来设置问题。

二、试题分析(以2021年全国甲卷生物第32题为例)植物的性状有的由1对基因控制,有的由多对基因控制。

一种二倍体甜瓜的叶形有缺刻叶和全缘叶,果皮有齿皮和网皮。

为了研究叶形和果皮这两个性状的遗传特点,某小组用其因型不同的甲乙丙丁4种甜瓜种子进行实验,其中甲和丙种植后均表现为缺刻叶网皮。

杂交实验及结果见下表(实验②中F1自交得F2)。

实验亲本F1F2①甲×乙1/4缺刻叶齿皮,1/4缺刻叶网皮,1/4全缘叶齿皮,1/4全缘叶网皮/②丙×丁缺刻叶齿皮9/16缺刻叶齿皮,3/16缺刻叶网皮,3/16全缘叶齿皮,1/16全缘叶网皮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①可判断这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

如何备考高考生物生物的保持与变异

如何备考高考生物生物的保持与变异

如何备考高考生物生物的保持与变异如何备考高考生物——生物的保持与变异高考生物科目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的保持与变异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遗传学、进化论等多个方面。

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对这部分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为你详细解析如何备考高考生物中的生物的保持与变异。

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首先,学生需要明确遗传与变异的定义。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而变异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基因发生的变化。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2. 掌握遗传定律遗传定律是解释遗传现象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染色体遗传定律。

学生需要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中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染色体遗传定律中的连锁互换定律。

这些定律揭示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规律。

3. 了解变异的类型和原因变异分为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可以传递给后代。

非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不会传递给后代。

学生需要了解这两种变异的类型和原因,以及它们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4. 掌握进化的证据和机制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

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进化的机制,如自然选择、基因流和基因漂变等。

5. 应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生物科目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应该通过练习题目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法的能力。

例如,在解决遗传变异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遗传定律和变异知识,分析问题的可能原因和结果。

6. 做题技巧在备考高考生物时,做题是提高答题技巧和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的高考题和模拟题。

通过做题,学生可以了解高考题目的难度和出题规律,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遗传变异的复习策略

遗传变异的复习策略

遗传变异的复习策略摘要遗传、变异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三类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整合到减数分裂过程的详细分析中,将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遗传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有机联系起来,一起分析、观察、综合、比较讲解,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可加深了学生对这三部分知识的理解、应用。

关键词减数分裂遗传变异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遗传一般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对于高等生物而言,多数进行的是有性生殖。

要将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就需要通过生殖细胞这个途径。

生命代代相传,就是通过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

”如果基因或基因组合发生了改变,子代的表现型可能因此而改变,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进化也就发生了。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1.1 基因突变间期进行染色质的复制,包括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

在DNA 复制过程中,不论是自发的,还是一些诱发因素的作用,都可能造成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进而造成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涉及的是一个基因的变化,具有不定向性。

细胞中的哪个基因突变,这个是随机的。

突变的基因可能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进而影响子代的表现类型。

例1:(2016全国卷III)32(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

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题目看似简单,其实有一些理解的模糊地带。

题干中提到不管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专题有效复习策略.doc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专题有效复习策略.doc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专题有效复习策略【摘要】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既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又重视实验技能与解题思路完善的学科。

如何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串联知识点,改善学生解题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从高考真题出发制定有效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变异有效复习策略【中图分类号I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 (2013) 04 (a) -0003-01引言生物体经由生殖过程产生新的相同物种个体,在生殖的过程中,亲代将自身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子代。

而生物体从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和分化、进而不同细胞组织的分化以及各个器官的分化,直到发育为成熟体过程,其实也是亲代遗传信息在子代个体上表达的过程,生物体的变异往往也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高中生物遗传变异部分内容同其他章节知识点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该章节复习中可以将相关的知识重点同遗传和变异专题的相关内容加以联系与综合。

将所有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全面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开展全面复习时,还应该注重知识点同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种复习方式才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括学活用的能力,让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突破章节界限,构建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生物专题复习的基础。

因此在开展复习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串联引申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起全面、扎实的知识链与知识网。

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进行引导和辅助。

基础知识网络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生物课程的重难点知识。

通过归纳总结出的知识主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获得和整理知识,在串联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也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就遗传变异专题复习而言,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构建本章知识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跨章节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

从高考《遗传和变异》考题走向谈复习策略

从高考《遗传和变异》考题走向谈复习策略
DNA 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标记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也可以使用一个特定 DNA 片段作探针,与被检测病毒 DNA 杂交,检测水中的病毒含量。第④只涉及 DNA 连接。②是动 物细胞融合,它的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答案 B
解决策略 全面深入理解遗传学相关概念,这不仅是掌握遗传学的基础,也是形成科学 思维的正确途径。所谓全面深入理解是指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道概 念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定性描述、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只有透彻理解的知 识,才能记忆牢固,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例如考题中关于 “基因突变”的概念,课本的表述是“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 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 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 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 表层的理解。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 思考层层深入:①基因与 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②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③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④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 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 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 ⑤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 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 带来的不同结果?)⑥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 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⑦为什么基因会发生突变呢?⑧基因突变 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⑨基因突变 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⑩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 与联系?只有经过这些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考《遗传和变异》考题走向谈复习策略1.从表格中看出近4年各地高考遗传学与基因工程部分的分值比较稳定,04年全国理综遗传部分的分值在22~32分(全国卷Ⅲ老课程卷6),05年22~33分(全国卷Ⅱ15)06年24~28分(天津卷12),是近年来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充分体现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特点。

2.遗传的选择题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或深掘主干概念内涵和外延或巧用边角知识。

3.非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遗传和变异》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其难度和能力要求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压轴题。

4.非选择题考查方式有变化:除了以往出现的表格信息分析、填空、遗传概率的计算和简答题以外,从05年开始全国卷Ⅰ出现了分析论述题。

高考的表达能力的考核在加强。

二、03~06高考试题选析(一)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能力概念的理解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选择题。

根据对近4年的考题归纳分析,考查的知识点小但涉及面广,能以小见大,而题干的情景常规中出新意。

例题1细胞分化的分子学原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05·全国卷Ⅰ·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细胞的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核糖体不同C、转运RNA不同D、信使RNA不同核心概念和能力:基因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理解能力解题思路:人体神经细胞和肝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化而来的,因此这种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或基因及核糖体是相同的,但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细胞表现出的性状不同,主要原因是DNA分子上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在两类细胞中,虽含有相同基因,但不同的细胞表达不同的基因,因而通过转录形成的信使RNA也不同。

同类考题:1(04·广东卷·14)人体中具有生长激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两者A.分别存在于不同组织的细胞中B.均在细胞分裂前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C.均在细胞核内转录和翻译D.转录的信使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翻译成相同的氨基酸2(06·全国卷Ⅰ·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转基因羊。

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核心概念和能力:真核基因结构、细胞分化的分子原理、基因的表达解题思路:以基因工程为背景,综合考查相关知识。

A项真核细胞的基因编码区有内含子,所以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远大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C项将目的基因导入到了受精卵中,所有体细胞中都应含有,只是在乳腺细胞中得以表达。

D促进合成信使RNA的应是RNA聚合酶。

因此答案应选B。

例题2.基因的突变(04.全国卷Ⅰ.4)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其三种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突变基因1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突变基因2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突变基因3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三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核心概念和能力:基因突变、理解能力解题思路:本题仅靠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记忆是无法解答的。

本题要求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推测基因突变的类型,基本线索:基因中碱基的改变→mRNA遗传密码的改变→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改变。

在沿着这个线索思考的过程中,还必须清楚:(1)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同的,因此当基因中的某个碱基发生替换后,mRNA上的密码发生了改变,改变后的不同密码可能决定相同的氨基酸,也可能决定不同的氨基酸;(2)基因突变时增添一个碱基(或缺失)就会使该位点后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转录成的mRNA在相应位点后的遗传密码也就都发生了改变,翻译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相应位点后的序列也就都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知基因突变中碱基的替换引起的变异是最小的,而碱基的缺失或增添引起的变化要大的多。

答案为A同类考题:1(04.天津卷.6)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

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A.置换单个碱基对B.增加4个碱基对C.缺失3个碱基对D.缺失4个碱基对本题也是考查对基因突变概念的理解。

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使得插入位点后的遗传信息都发生了改变,转录后mRNA上的遗传密码也就都发生了改变,翻译成蛋白质也就有了不同的氨基酸序列,这对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是很大的。

但如果在插入位点再发生改变,当缺少了4个碱基对后,由于原来增加了一对,那么该片段相当于增加了3个碱基对,对应也就是增加了一个氨基酸,相对于选项中其他几种改变,这种改变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是最小的。

本题选D。

例题3.DNA分子杂交原理(05.全国卷Ⅰ.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B、DNA连接酶C、限制性内切酶D、RNA聚合酶核心概念:DNA分子杂交原理、限制性内切酶解题思路:用β-珠蛋白的DNA探针可以检测出镰刀状细胞贫血症。

检测前需要获得待测DNA分子的片段,而限制性内切酶可以针对特定位点对DNA进行水解,得到与β-珠蛋白合成相关的基因片段,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并不需要解螺旋,只要有特定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键即可以发挥作用。

还可以用PCR技术进行扩增,然后再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测样本中的遗传信息。

由于DNA一般都以双链形式存在,因此在进行分子杂交时,应先将双链DNA分子解聚成为单链,这一过程称为变性,一般通过加热或提高pH值来实现。

此题引起不少老师的争议,原因就在于不清楚DNA分子杂交时,解旋需要的条件(不需要解旋酶),这也是大多学生错选A的原因,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钻研分析能力。

同类考题:1.(04.天津卷.1)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①用DNA分子探针诊断疾病②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杂交③快速灵敏地检测饮用水中病毒的含量④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核心概念和能力 DNA分子杂交原理、动物细胞杂交原理解题思路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单链作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标记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也可以使用一个特定DNA片段作探针,与被检测病毒DNA杂交,检测水中的病毒含量。

第④只涉及DNA连接。

②是动物细胞融合,它的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解决策略全面深入理解遗传学相关概念,这不仅是掌握遗传学的基础,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

所谓全面深入理解是指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道概念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定性描述、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

只有透彻理解的知识,才能记忆牢固,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

例如考题中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课本的表述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

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的理解。

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①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②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③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④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⑤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⑥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⑦为什么基因会发生突变呢?⑧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⑨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⑩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只有经过这些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联系。

(二)遗传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一部分的试题特别注重在充分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考查。

知识的综合性强,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考查方式多样。

以下结合03~06理综高考《遗传和变异》非选择题“考生错误”进行分析。

1 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育种中的应用例题1(03.全国卷Ⅰ.26) 1. 小麦品种是纯合体,生产上用种子繁殖,现要选育矮杆(aa)、抗病(BB)的小麦新品种;马铃薯品种是杂合体(有一对基因杂合即可称为杂合体),生产上通常用块茎繁殖,现要选育黄肉(Yy),抗病(Rr)的马铃薯新品种。

请分别设计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以及马铃薯品种间杂交育种程序。

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简要说明。

(写出包括亲本在内的三代即可)答案:小麦第一代AABB ×aabb 亲本杂交↓第二代AaBb 种植 F 1 代自交↓自交第三代 A _B _,A _bb ,aaB _,aabb 种植 F 2 种子得植株,选矮杆、抗病(aaB_ ),继续自交、不断选优,期望获得纯合体。

马铃薯第一代yyRr ×Yyrr 亲本杂交↓第二代YyRr ,yyRr ,Yyrr ,yyrr 种植,选黄肉、抗病(YyRr )↓第三代YyRr 用块茎繁殖核心概念和能力本题考查的是“遗传和变异”中,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分离规律、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植物的营养繁殖及遗传基本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遗传图解的表达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是1个与生产实践相联系的题目,综合了学科内的多个知识点。

小麦的杂交育种的素材来源于教材中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只是将豌豆换成小麦,并创设了一个新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