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核心素养小册子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图判断陆地自然带(植被类型) 下图中沿X方向热量递减,沿Y方向降水递增,甲、乙、丙分别为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五、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图
1.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 山地自然带数目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复杂。 2.由图可知,雪线是指冰雪带的下限,林线是指森林带的上限。
三、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地域分 异规律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图示
形成基础 根本原因 典型地区
由赤道
水平地 域分异
到两极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规律
从沿海 平行于海岸线 垂直于海
向内陆 延伸
岸线更替
热量 水分
低、高纬 太阳辐射 度明显
海陆位置
中纬度明 显
垂直地 域分异
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平行于等高线 延伸,垂直于等高线更替
六、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比较分析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差异
原因
①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乙山脉基
带为热带雨林带;②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 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③乙山脉自
乙山脉纬度较低
然带谱更复杂
甲山脉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 北坡
甲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 由于阳坡热量较多,因此南坡自 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核心素养
地理
[概念辨析]
一、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1.地带性规律是指受水热条件影响,具有沿纬线方向或沿经线方向或沿垂直方向 更替的规律,包括从沿海到内陆、由赤道向两极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现象是指某些地区出现了与地带性规律相违背的现象,其影响因素主 要有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 二、雪线与林线 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 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气温高、降 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三、根据水热条件判断陆地自然带 1.下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季雨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2.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n/Lr为干 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⑤为热带草原带,⑥ 为温带草原带,⑦为荒漠草原带,⑧为荒漠带。
地形地貌 成因分析
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 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
分析;③联系区域气候、地形、岩石、植被等背景进行分析
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
①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具有大量松散沉积物;
等压线 图问题
①判读气压差异(把握数值大小与变化);②画风向(先画水平气压梯度 力,再按南、北半球不同的地转偏向力发生偏转,画出弧线与箭头);③ 判读天气(高压为晴天,低压、锋面、低压槽处为阴天)
分析某地某时 太阳辐射、天气系统及变化、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面反射率 的气温变化
自然地理问
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2.安第斯山隆起对巴塔哥尼亚高原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上图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板块碰撞挤压 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半干旱气候,植被逐 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 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 风蚀地貌广布。
的自然原因 ②地形地势:坡度大、沟谷多;③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示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烟瘴挂峡谷位于长江源头附近, 谷内沟壑纵横,人迹罕至,降水汇 集,草甸灌丛丰富,成为珍稀动物 雪豹的聚集区。峡谷将规划建设一个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 下图示意电站建成前后的M处水位及峡谷的淹没范围。 (1)分析峡谷内草甸灌丛丰富的原因。 (2)从食物来源的角度分析水电站建成后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的可能原因。 (3)在修建电站和保护雪豹的两难选择中,有人从经济效益方面对修建电站提出 质疑,请你为该质疑提供论据。
带海拔比较 与阳坡:阳坡热量优于阴坡;③东、西坡:热量或水分也存在差异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山地雪线 高度比较
①气温(0 ℃等温线的海拔;纬度低雪线高;阳坡雪线高);②降水量 的大小(雪线海拔最高位于副热带,从副热带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 纬度降低;迎风坡雪线一般要低于背风坡)
①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②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
生物→地貌 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
形态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水文与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分析 大气环流、天气状况
降水特 征描述 冬、夏(或全年)降水状况,降水季节分配,年降水量大小
大气环流(低气压带、西风带、夏季风、向陆风多雨;高压带、信风带、
降水成 东风带、冬季风、离岸风少雨)、海陆位置(一般情况,沿海多雨,内陆少
因分析 雨)、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平原气流畅通;高山起屏障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地貌与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 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 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 在阴坡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
气候→生物
气候与
耐寒
生物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 植物→气候
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气候→土壤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非地带性现象
以块状出现在其他理论自然带的 位置
水热状况 海拔
中低纬度 高山地区
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 局部水分异常等
[一图胜千言]
一、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下图揭示了气压带、风带、洋流、气候类型和理想大陆自然带间成因与 分布的关联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 洋流、气候类型的分布→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选两例阐释如下: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 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热带雨林向高纬度区延伸。北 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受沿岸暖流影响向高纬延伸。
答案(1)谷地汇集周边降水,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峡谷海拔较低,热量(谷地暖湿) 满足草甸生长条件;峡谷沟壑纵横,地表面积大,地势起伏大,生长环境多样,人迹 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水库蓄水将使水位上升,谷内草甸灌丛大多将被淹没,食草动物缺乏食物来源, 数量减少,雪豹的食物减少,谷地被淹没,雪豹捕食范围缩小;谷地淹没后,生态环 境发生改变,由陆地变为水域,食物链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雪豹数量 锐减。 (3)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水电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位于河源附近,流量 小,水能蕴藏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水位低,冬季结冰期长,发电量不 稳定;电站附近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电力需求量少;距离主消费市场远,输电距离 长且消耗大;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析
河流流向);⑤水能蕴藏量(水量、落差—气候、集水区域、地形)
水能开发 ①水能资源丰富(流量、落差);②具有良好的蓄水区与坝址;蓄水区(
条件分析 盆地或洼地)、坝址(峡谷)。要考虑断层、石灰岩等地质地貌状况
自然地理问题 分析气压和风 分析气温年 变化的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 描述与分析
水能开发 条件分析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①降水特点(多暴雨;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
河流洪涝灾害 化;台风;厄尔尼诺现象等);②地形特点(地势低洼);③河道特点(河
的自然原因 道弯曲;地上河;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④水系特点(支流多;扇形
水系、树枝状水系)
①河流、湖泊、沼泽、滩涂、河口等分布;②水分来源充足(降水、
[原理方法]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
气候→地貌
气候与
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
气候与 水文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 地貌→气候
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 气候→水文 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分析气压和 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太阳辐射及其季节
风
差异
分析气温年 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海陆位置、大气环流(风的
变化的因素 性质和风向)、地形
河流水文特 ①流量大小(气候、流域面积大);②水位季节变化(汛期—气候);③含
征描述与分 沙量(植被、地形、土质);④结冰期(气候最冷月均温;凌汛—气候与
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类型、海拔、地形起伏(坡度)、地形分布
纬度(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气象因素(海拔影响
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分析 空气密度、天气状况)、下垫面因素(地面性质不
同,反射率不同)
自然地 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气温特 征描述 冬、夏(或全年)气温状况,气温年较差大小
气温成 纬度位置、地形(海拔、阴阳坡)、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
洋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气候特 征描述
气温(高温、炎热、温和、低温、寒冷、严寒)、降水(干燥、多雨)
气候成因分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判读时要充分运用气
析与判读 候模式图
描述天气及
天气变化
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阴晴、气压
湿地的成因 地下水、冰雪融水等);③气温低,蒸发弱(纬度高、地势高);④地
势低洼,容易积水;⑤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渔场形成的 ①要有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光照充足;②陆上河流注入带来丰
条件分析
富有机质、营养盐类;③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使营养盐类丰富
山地同类自然 ①纬度:纬度高低不同的山地,热量多少与差异大小不同;②阴坡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典型例证
1.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右图中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为汽车和 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 图中还反映了全球变暖的形成机理:破坏森林,导致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 少;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增多,使大气中碳浓度增加 导致全球变暖。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太阳辐射及其 季节差异 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海陆位置、大气环流( 风的性质和风向)、地形 ①流量大小(气候、流域面积大);②水位季节变化(汛期—气候); ③含沙量(植被、地形、土质);④结冰期(气候最冷月均温;凌汛 —气候与河流流向);⑤水能蕴藏量(水量、落差—气候、集水区 域、地形) ①水能资源丰富(流量、落差);②具有良好的蓄水区与坝址;蓄水 区(盆地或洼地)、坝址(峡谷)。要考虑断层、石灰岩等地质地 貌状况
乙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 乙山脉位于南半球,根据基带判
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比北坡 断位于东南信风带。南坡位于东
雪线低
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
[认知结构]
自然地理问题分析角度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数量、水量)、土壤 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五、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图
1.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 山地自然带数目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复杂。 2.由图可知,雪线是指冰雪带的下限,林线是指森林带的上限。
三、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地域分 异规律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图示
形成基础 根本原因 典型地区
由赤道
水平地 域分异
到两极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规律
从沿海 平行于海岸线 垂直于海
向内陆 延伸
岸线更替
热量 水分
低、高纬 太阳辐射 度明显
海陆位置
中纬度明 显
垂直地 域分异
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平行于等高线 延伸,垂直于等高线更替
六、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比较分析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差异
原因
①甲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乙山脉基
带为热带雨林带;②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 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山脉低;③乙山脉自
乙山脉纬度较低
然带谱更复杂
甲山脉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 北坡
甲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 由于阳坡热量较多,因此南坡自 然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专题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核心素养
地理
[概念辨析]
一、地带性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1.地带性规律是指受水热条件影响,具有沿纬线方向或沿经线方向或沿垂直方向 更替的规律,包括从沿海到内陆、由赤道向两极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非地带性现象是指某些地区出现了与地带性规律相违背的现象,其影响因素主 要有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 二、雪线与林线 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 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气温高、降 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三、根据水热条件判断陆地自然带 1.下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季雨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 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2.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n/Lr为干 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⑤为热带草原带,⑥ 为温带草原带,⑦为荒漠草原带,⑧为荒漠带。
地形地貌 成因分析
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 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
分析;③联系区域气候、地形、岩石、植被等背景进行分析
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
①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具有大量松散沉积物;
等压线 图问题
①判读气压差异(把握数值大小与变化);②画风向(先画水平气压梯度 力,再按南、北半球不同的地转偏向力发生偏转,画出弧线与箭头);③ 判读天气(高压为晴天,低压、锋面、低压槽处为阴天)
分析某地某时 太阳辐射、天气系统及变化、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地面反射率 的气温变化
自然地理问
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2.安第斯山隆起对巴塔哥尼亚高原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上图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板块碰撞挤压 形成高大山脉;山脉阻挡西风深入,东侧降水减少,形成半干旱气候,植被逐 渐演化为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 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 风蚀地貌广布。
的自然原因 ②地形地势:坡度大、沟谷多;③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示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烟瘴挂峡谷位于长江源头附近, 谷内沟壑纵横,人迹罕至,降水汇 集,草甸灌丛丰富,成为珍稀动物 雪豹的聚集区。峡谷将规划建设一个水电站,水电站建成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 下图示意电站建成前后的M处水位及峡谷的淹没范围。 (1)分析峡谷内草甸灌丛丰富的原因。 (2)从食物来源的角度分析水电站建成后将导致雪豹数量锐减的可能原因。 (3)在修建电站和保护雪豹的两难选择中,有人从经济效益方面对修建电站提出 质疑,请你为该质疑提供论据。
带海拔比较 与阳坡:阳坡热量优于阴坡;③东、西坡:热量或水分也存在差异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山地雪线 高度比较
①气温(0 ℃等温线的海拔;纬度低雪线高;阳坡雪线高);②降水量 的大小(雪线海拔最高位于副热带,从副热带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 纬度降低;迎风坡雪线一般要低于背风坡)
①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②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
生物→地貌 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
形态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水文与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因分析 大气环流、天气状况
降水特 征描述 冬、夏(或全年)降水状况,降水季节分配,年降水量大小
大气环流(低气压带、西风带、夏季风、向陆风多雨;高压带、信风带、
降水成 东风带、冬季风、离岸风少雨)、海陆位置(一般情况,沿海多雨,内陆少
因分析 雨)、地形(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平原气流畅通;高山起屏障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地貌与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的 湖泊多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 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 在阴坡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
气候→生物
气候与
耐寒
生物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 植物→气候
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气候→土壤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非地带性现象
以块状出现在其他理论自然带的 位置
水热状况 海拔
中低纬度 高山地区
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 局部水分异常等
[一图胜千言]
一、用整体性原理探究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下图揭示了气压带、风带、洋流、气候类型和理想大陆自然带间成因与 分布的关联性: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 洋流、气候类型的分布→陆地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 选两例阐释如下:赤道附近→气温高,上升气流旺盛→赤道低气压带→热带 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东岸受暖流影响热带雨林向高纬度区延伸。北 半球中纬度大陆西岸→盛行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受沿岸暖流影响向高纬延伸。
答案(1)谷地汇集周边降水,蒸发弱,水分条件较好;峡谷海拔较低,热量(谷地暖湿) 满足草甸生长条件;峡谷沟壑纵横,地表面积大,地势起伏大,生长环境多样,人迹 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水库蓄水将使水位上升,谷内草甸灌丛大多将被淹没,食草动物缺乏食物来源, 数量减少,雪豹的食物减少,谷地被淹没,雪豹捕食范围缩小;谷地淹没后,生态环 境发生改变,由陆地变为水域,食物链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雪豹数量 锐减。 (3)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水电站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位于河源附近,流量 小,水能蕴藏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水位低,冬季结冰期长,发电量不 稳定;电站附近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电力需求量少;距离主消费市场远,输电距离 长且消耗大;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析
河流流向);⑤水能蕴藏量(水量、落差—气候、集水区域、地形)
水能开发 ①水能资源丰富(流量、落差);②具有良好的蓄水区与坝址;蓄水区(
条件分析 盆地或洼地)、坝址(峡谷)。要考虑断层、石灰岩等地质地貌状况
自然地理问题 分析气压和风 分析气温年 变化的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 描述与分析
水能开发 条件分析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①降水特点(多暴雨;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
河流洪涝灾害 化;台风;厄尔尼诺现象等);②地形特点(地势低洼);③河道特点(河
的自然原因 道弯曲;地上河;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④水系特点(支流多;扇形
水系、树枝状水系)
①河流、湖泊、沼泽、滩涂、河口等分布;②水分来源充足(降水、
[原理方法]
一、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 例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
气候→地貌
气候与
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
气候与 水文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 地貌→气候
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 气候→水文 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分析气压和 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太阳辐射及其季节
风
差异
分析气温年 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海陆位置、大气环流(风的
变化的因素 性质和风向)、地形
河流水文特 ①流量大小(气候、流域面积大);②水位季节变化(汛期—气候);③含
征描述与分 沙量(植被、地形、土质);④结冰期(气候最冷月均温;凌汛—气候与
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类型、海拔、地形起伏(坡度)、地形分布
纬度(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气象因素(海拔影响
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分析 空气密度、天气状况)、下垫面因素(地面性质不
同,反射率不同)
自然地 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气温特 征描述 冬、夏(或全年)气温状况,气温年较差大小
气温成 纬度位置、地形(海拔、阴阳坡)、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
洋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气候特 征描述
气温(高温、炎热、温和、低温、寒冷、严寒)、降水(干燥、多雨)
气候成因分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判读时要充分运用气
析与判读 候模式图
描述天气及
天气变化
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阴晴、气压
湿地的成因 地下水、冰雪融水等);③气温低,蒸发弱(纬度高、地势高);④地
势低洼,容易积水;⑤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渔场形成的 ①要有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光照充足;②陆上河流注入带来丰
条件分析
富有机质、营养盐类;③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使营养盐类丰富
山地同类自然 ①纬度:纬度高低不同的山地,热量多少与差异大小不同;②阴坡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典型例证
1.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右图中①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③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为汽车和 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 图中还反映了全球变暖的形成机理:破坏森林,导致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 少;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化石燃料,排放的CO2增多,使大气中碳浓度增加 导致全球变暖。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海拔)、太阳辐射及其 季节差异 纬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海陆位置、大气环流( 风的性质和风向)、地形 ①流量大小(气候、流域面积大);②水位季节变化(汛期—气候); ③含沙量(植被、地形、土质);④结冰期(气候最冷月均温;凌汛 —气候与河流流向);⑤水能蕴藏量(水量、落差—气候、集水区 域、地形) ①水能资源丰富(流量、落差);②具有良好的蓄水区与坝址;蓄水 区(盆地或洼地)、坝址(峡谷)。要考虑断层、石灰岩等地质地 貌状况
乙山脉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 乙山脉位于南半球,根据基带判
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比北坡 断位于东南信风带。南坡位于东
雪线低
南信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
[认知结构]
自然地理问题分析角度
自然地理问题
综合分析角度与思路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 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数量、水量)、土壤 地理位置特征描述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