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常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常考点
单选题
1、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答案:C
分析: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细胞中,含有一些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是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其中含有60种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质、脂质、DNA和RNA等的降解。
A、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形成,其内包裹着多种水解酶,A正确;
B、溶酶体的功能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因此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降解,B正确;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单层膜包被的小泡,C错误;
D、酶的活性会受到pH的影响,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会使其中的酶活性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2、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有C、H、O、N、PB.必须在有氧条件下合成
C.胞内合成需要酶的催化D.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
答案:B
分析: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中有1个腺苷,3个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结构简式为A-P~P~P。
A、ATP中含有腺嘌呤、核糖与磷酸基团,故元素组成为C、H、O、N、P,A正确;
B、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过程中也能合成ATP,B错误;
C、ATP合成过程中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C正确;
D、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可直接为细胞提供能量,D正确。
故选B。
3、细胞呼吸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了能量。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代谢
B.不含线粒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C.无氧环境下,酵母菌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失活
D.一定条件下,有些生物体内能同时进行两种类型的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1)种植农作物时,疏松土壤能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对矿质离子的主动吸收。
2)利用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的原理酿酒,利用其发酵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制作面包、馒头。
3)利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的原理制作酸奶、泡菜。
4)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
5)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破伤风芽孢杆菌容易大量繁殖,引起破伤风。
6)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是不致因剧烈运动导致氧的不足,使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引起肌肉酸胀乏力。
7)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8)果蔬、鲜花的保鲜要在低温、低氧、适宜湿度的条件下保存。
A、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时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A错误;
B、原核细胞不含线粒体,但含有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无氧环境下,酵母菌细胞中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并没有失活,若环境中氧气浓度改变,酵母菌还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一定条件下,有些生物能同时进行两种类型的呼吸,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D正确。
故选D。
小提示:
4、下图是番茄植株的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PSII和PSI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能发生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具备PSII和PSI系统
B.光反应过程将吸收的光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全部储存在ATP中
C.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H+顺浓度梯度转运提供分子势能,促进ADP和Pi合成ATP
D.PSII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将H2O分解为O2和H+,产生电子传递给PSI将NADP+和H+结合形成NADPH
答案:B
分析: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
然后电子通过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电子传递链间的移动传递,并将H+质子从叶绿体基质传递到类囊体腔,建立电化学质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
光反应的最后一步是高能电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还原成NADPH。
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
准确地说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光反应包括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等三个主要步骤。
A、由图可知,PSII和PSI分布在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自然界中能发生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具叶绿体,如蓝藻,故不一定具备PSII和PSI系统,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光反应过程将吸收的一部分光能转换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还有一部分储存在NADPH中,B错误;
C、由图可知,H+顺浓度梯度转运出类囊体并产生能量,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促进ADP和Pi合成ATP,C 正确;
D、图中显示,PSII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将H2O分解为O2.H+和电子,产生的电子传递给PSI用于将NADP+和
H+结合形成NADPH,D正确。
故选B。
5、下表是某植物X在适宜条件下,从开始播种到长出两片真叶期间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相对值的变化。
其中胚根长出的时间是在30h,两片真叶在50h开始长出。
B.18~24h呼吸作用的产物有CO2.H2O和乳酸
C.40h时,形成ATP的能量全部来自有氧呼吸
D.46~52h,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不全是糖类
答案:D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0~2h,CO2释放相对值大于0,但O2吸收相对值为0,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6~
36h,CO2释放相对值大于O2吸收相对值,说明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46~52h,CO2释放相对值
小于O2吸收相对值,说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除了糖类可能还有其他物质。
A、0~2h细胞呼吸强度很弱,从6h开始细胞呼吸强度迅速增加,说明自6h开始含水量已经显著提高,含水
量的快速增加应发生在6h之前,A错误;
B、在没有O2消耗的0~2h仍有CO2释放,说明该种子细胞进行的是产物为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而18~
24h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细胞呼吸产物中没有乳酸,B错误;
CD、从46~52h细胞呼吸的O2消耗大于CO2释放分析,该种子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中存在氧含
量低于糖类的有机物,则不能确定40h时形成ATP的能量全部来自有氧呼吸,C错误、D正确。
故选D。
6、如图所示,在图甲装置A与装置B中敞口培养相同数量的小球藻,以研究光照强度对小球藻产生氧气的影响。
装置A的曲线如图乙。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适当提高温度,P点将上移
B.P点处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C.降低CO2浓度时,在图乙上的R点应右移
D.在图乙上绘制装置B的曲线,Q点应右移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氧气的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后,氧气的净释放量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
P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细胞呼吸消耗氧气,Q点是光的补偿点,该点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相等,R为光的饱和点。
A、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升高,呼吸作用强度提高,P点上升,A正确;
B、P点光照强度为0,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正确;
C、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光饱和点会向左移动,氧气释放量减少,即R点应向左上移,C错误;
D、装置B是缺镁培养液,则小球藻中叶绿素不能合成,吸收光能减少,直接降低光合作用强度。
Q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但是呼吸作用强度不变,则需要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从而保证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Q点将右移,D正确。
故选C。
7、如图表示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的情况。
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500 nm波长的光
B.用450 nm波长的光比600 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由550 nm波长的光转为670 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吸收利用的光能减少
D.土壤中缺乏镁时,植物对420~470 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叶绿素a和叶绿素b统称为叶绿素,主要吸收420 ~ 470nm波长的光(蓝紫光)和
640 ~ 670nm波长的光(红光)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 ~ 500nm波长的光(蓝紫光)。
A、由图可知,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400nm ~ 500nm波长的光,A正确;
B、由图可知,叶绿体中色素吸收450nm波长的光比吸收600nm波长的光要多,因此用450nm波长的光比600nm波长的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B正确;
C、由图可知,由550 nm波长的光转为670 nm波长的光后,叶绿体吸收利用的光能增多,C错误;
D、叶绿素吸收420nm ~ 470nm波长的光较多。
当缺镁时,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叶绿素吸收
420nm ~ 470nm波长的光变少,则植物对420nm ~ 470nm波长的光的利用量显著减少,D正确。
故选C。
小提示: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叶绿体中色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8、最适温度下将一定量蛋白质A与蛋白质B在a时混合,而后发现蛋白质A的浓度不断降低(b时浓度不再变化),蛋白质B的浓度不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B可能是淀粉酶,其能降低蛋白质A水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实验开始时若适当提高该反应体系温度,b值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C.若蛋白质A水解反应速率不断降低,不能表明酶的活性发生变化
D.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可准确检测蛋白质A的剩余量
答案:C
分析:温度(pH)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
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
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
使酶变性失活。
A、由题干信息“将一定量蛋白质A与蛋白质B在a时混合,随后发现蛋白质B的浓度几乎不变,而蛋白质A
的浓度不断降低”判断,蛋白质B是蛋白酶,能降低蛋白质A水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错误;
B、题干是在“最适温度”下,若实验开始时若适当提高该反应体系温度,则酶促反应到达平衡点所需的时间延长,即b值会增大,B错误;
C、若蛋白质A水解反应速率不断降低,不能表明酶的活性发生变化,也可能是底物不足所致,C正确;
D、由于反应体系中蛋白质B的浓度不变,因此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不能准确检测蛋白质A的剩余量,D错误。
故选C。
多选题
9、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可以基因编码的光敏蛋白(PSP),成功模拟了光合系统的部分过程。
在光照条件下,PSP能够将CO2直接还原,使电子传递效率和CO2还原效率明显提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光合系统只能还原C3,而光敏蛋白可直接还原CO2
B.黑暗条件下自然光合系统中的暗反应可持续进行,而光敏蛋白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照
C.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系统中光合色素、[H]和ATP等物质的功能相似
D.该研究为减轻温室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答案:ACD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
光反应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同时合成ATP,与光反应有关的
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合色素的功能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
体膜;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称为二氧化
碳固定,三碳化合物被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还原形成糖类和五碳化合物,该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
原氢。
A、自然自然光合系统只能还原C3,而题干中说明PSP能够将CO2直接还原,A正确;
B、黑暗条件下自然光合系统中的暗反应由于缺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还原氢,无法持续进行,B错误;
C、在光照条件下,PSP能够将CO2直接还原,说明光敏蛋白与自然光合系统中光合色素、[H]和ATP等物质的功能相似,C正确;
D、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的,该研究为减轻温室效应提供了新思路,D正确。
故选ACD。
10、除了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外,一些抑制剂也会降低酶的催化效果。
图1为酶作用机理及两种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示意图,图2为相同酶溶液在无抑制剂、添加不同抑制剂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竞争性抑制剂降低酶活性的机理与高温、低温对酶活性抑制的机理相同
B.据图可推测,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具有类似结构而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
D.曲线甲和曲线乙分别是在酶中添加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的结果
答案:BC
分析:1 .分析图1: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使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减少,从而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而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从而使酶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
2 .分析图2: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中,底物浓度较低时,曲线甲的反应速率最高,表示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酶对底物的结合机会降低,但升高
底物浓度后酶和底物的结合机会又会升高,其催化反应速率又升高,可知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酶会失去催化活性,降低酶对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可知曲线丙是表示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
A、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通过改变酶的结构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在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没有改变,A错误;
B、竞争性抑制剂和底物能够争夺酶的同一活性部位,说明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可能具有类似结构,B正确;
C、底物浓度相对值大于15时,曲线甲中的酶促应速率随着底物浓度的不再增加,表明此时底物浓度不再是限制酶促反应的因素,此后限制曲线甲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浓度,C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曲线甲是未加入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曲线乙是表示加入竞争性抑制剂时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曲线,D错误。
故选BC。
11、W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可发生不可逆分解,其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中曲线甲所示。
若在t1时向W溶液中加入P、Q两种物质,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中曲线P、Q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Q两种物质均可降低W物质分解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B.P、Q物质可能由于空间结构不同而与W物质的亲和力不同
C.反应至t2时、P物质催化的化学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D.P物质和Q物质都是生物酶,均具有高效性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加入P、Q物质后,反应物浓度降低明显,说明P、Q物质具有催化作用,这两
种物质可能是酶或无机催化剂。
A、据图可知,P、Q具有催化作用,均可降低W物质分解反应所需的活化能,A正确;
B、据图中曲线变化分析可知,物质P和Q催化效率不同,可能原因是由于两者空间结构不同而与W物质的亲和力不同,B正确;
C、据图可知,反应至t2时,加入P物质组的反应物完全被消耗,因此化学反应不能继续进行,C正确;
D、据分析可知,P、Q具有催化作用,但不能判断它们是否是生物酶,也可能为无机催化剂,D错误。
故选ABC。
填空题
12、参照表中内容,围绕真核细胞中ATP的合成来完成下表。
线粒体葡萄糖化学能
乙醇和CO2或乳酸
(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
(2)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
(3)真核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
(4)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于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
(5)如果是酒精发酵,则终产物(除ATP外)是C2H5OH和CO2;如果是乳酸发酵,则终产物(除ATP外)是乳酸。
13、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酵母菌是一种__________,在_______和________的条件下都能进行生存,属于__________。
答案:单细胞真菌有氧无氧兼性厌氧菌
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