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的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虎的民俗
虎是中国人熟知的十二生肖之一。

目前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记载,是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的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日书·盗者》。

竹简上有“子,鼠也。

丑,牛也。

寅,虎也……”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相配的记录。

据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至少在东汉时,人们已普遍用生肖动物来记录出生年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将虎视为威武之师的象征。

虎符,则是兵权的标志。

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虎符,调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从而救了赵国。

古代中国,谁掌握虎符,就是掌握了军令大权。

一块虎符,表示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而虎头,则被绘制在战士的盾牌上以吓阻敌人。

在我国传说中,人们相信虎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因此虎画经常被挂在正对大门的墙上。

在虎年,孩子们的额头还被写上红色的“王”字,寓意能增强精力与活力。

虎头帽在民俗工艺品中极富特色。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都有给初生和年幼的儿童戴虎头帽的传统,在陕西、山西等地,民间还有缝制虎头鞋、虎头枕的习俗。

据考证,唐代就有勇士头戴虎冠,河北省内丘县邢窑博物馆藏有戴虎头帽的唐代武士俑。

后来,虎冠逐渐演变成孩童的服饰。

时至今日,一顶小小的虎头帽,仍寄托着全家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殷殷之情。

此外,在我国一些传统仪式中,虎的形象也很常见。

例如青海省同仁市年都乎村的土族群众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要举行祈求平安的民俗活动“跳於菟”。


菟,即活动中的老虎,一般由成年男子扮演。

活动当天清晨,他们在身上画上虎豹纹,然后走村串户驱邪逐恶,村民们用酒肉、糖果来款待他们。

“跳於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仪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类似的还有湖南土家族的“毛古斯”,云南彝族的“跳虎节”和“跳豹子”等。

◆“母亲的艺术”布老虎
人们喜爱的布老虎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传在原始社会,风雷闪电,猛兽出没,强大的老虎被视为大自然的强者,因而被人们当作生命保护神和繁衍生育之神。

随着这一传统的延续,虎图腾崇拜渐渐融入人们生活当中。

布老虎就是虎图腾的化身,2008年,布老虎(黎侯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布老虎可以保家护院,保佑新生孩子身体健康。

202 0年10月至今,笔者曾经对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布老虎艺术进行过田野调查,发现在北方广大农村地区至今还有赠送布老虎和虎图腾崇拜的传统。

比如在山东,布老虎对新生儿和产妇具有重要意义。

孩子出生、满月或者百日,姥姥看望孩子时会带来一只大布老虎。

在北方其他有布老虎工艺的省份,给新生孩子送布老虎的风俗基本相近。

但在山东莒县一带乡村,也有在结婚时给新人送一对布老虎的习俗。

民间布老虎没有统一的规格式样,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因手头材料的不同,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制作出了形态迥异的布老虎。

山西的布老虎,身上要绣“五毒”图案;河南的布老虎,则是南瓜形眼睛、粽子形鼻子。

不过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
现,这些风格各异的布老虎造型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夸张、变形为基础,对老虎的外形进行处理。

布老虎的最早形状已无从考究,但它的出现都与我国民间所流传的某些习俗紧密相连。

今天,人们依旧喜爱手工缝制的布老虎,因为在它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中国妇女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则是老一辈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

通过一针针、一线线的缝制,老一辈将满腔的爱意缝入其中。

◆民间雕塑与虎
虎在古代的青铜器、玉雕中都是重要的图案。

古代四大神兽中也有白虎,至今川滇黔地区的一些彝族、土家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仍以虎为图腾。

虎在民间的位置,于不少虎主题艺术品中有所体现。

它无处不在,贴于墙上、门上、窗上,戴在头上,穿在身上、脚上,玩于手中,枕盖被铺上也有它。

百姓借“百兽之王”寄托保护自己和下一代生命的期望,因而民间对虎的艺术创造千姿百态。

泥叫虎是山东高密的一种民间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与扑灰年画、剪纸并称为“高密三绝”。

泥叫虎腰部由牛皮连接,挤压其头部和尾部后,会发出响声,叫虎一名由此而来。

河南也有叫虎,又称皮老虎。

相较之下,山东的泥叫虎更具特色,而且在艺术风格上更大气,样式憨态可掬,哨子发出的声音也十分有趣。

高密泥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用泥设计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造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

后来,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等动物形态,也涉及白蛇传、西游记、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
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成为一种手工艺术品类。

到清朝乾隆年间,泥塑在外形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将声音、色彩、动作融为一体。

当时,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

虎虎生风看新年。

壬寅新春,各地民间艺术家通过制作虎元素的传统工艺品,共贺佳节。

虎年纳福,虎虎生威、生龙活虎、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中华儿女传承至今的美好心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写照。

虎文化民俗流传
古人在与大自然相处中,人们对虎由敬畏进而产生崇拜。

在民间信仰中,虎还是力量的化身,能驱避凶邪。

与虎文化有关的民俗至今仍在流传。

虎画常被挂在墙上以护家门,乃至后世衍生出有儿童戴虎头帽、穿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人睡虎头枕以期望强壮自己。

在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了一件唐代虎头帽襁褓陶俑,是婴孩头戴虎头帽最早的实物例证。

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还会在虎头中间绣一个“王”字,祝福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也是祈求平安的意思。

与虎相关的民俗层出不穷,古代端午节有悬艾虎、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虎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还表现在元宵节。

这一天又称为灯节,习惯悬挂花灯,并在灯上粘贴谜语。

这种谜语常用精简的词语作为谜面,用古籍诗句或人名、地名为谜底,叫作灯谜,又称为文虎或灯虎,形容猜谜如射虎难中。

《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都对这种娱乐方式有所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