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时评集(一):儿童商场坠亡,不宜过度批判父母(2017.3.3).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坐后备箱需善意理解
《人民时评》2017.3.3
2月27日,网上被这样一张图片刷屏。

“儿子车内载客谈笑,7旬老母坐后备厢被风吹。

”发图的人说,车里坐着穿着体面的四个人,笑得都那么开心,但唯独老母亲一个人坐在后备箱里被风吹得睁不开眼,引发网友如潮批评。

母亲替儿喊冤:“我儿是冤枉,是自己要求做后备箱的。

”(映象网2月28日)
车主让七旬老母坐在后备厢,让网友“怒了”。

在网上随便翻开评论,看到的都是如潮骂声,网友@圣恩浩荡说:“那么多年轻人不会下来让老人坐!真是不孝!”网友@无语说:“她是你亲妈吗?”大不孝、丧尽天良……劈头盖脑砸向车主。

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有时眼见未必是实。

据车主说,当天是弟弟相亲,在饭店吃完饭送客人,人多坐不下,便提出让母亲在饭店等,再回来接。

但母亲说,总共200米就到家,不用这么麻烦,后备厢空着,将就一下就到家了。

儿子拗不过母亲,结果自己一夜成了不孝之子。

老人也希望记者澄清:儿子真是被冤枉了,孩子平时可孝顺了,以后再也不坐后备厢了。

有网友说,这是狡辩,就是老人自己主动要求,也不该做出这种行为;这和路途远近没关系,要是我宁可自己多跑一趟也不要这样让母亲遭罪……
其实我很理解老人的这种善意。

很多时候老人为了不给孩子添麻烦,宁可自己受点委屈,结果做出来的事情反而会让孩子难堪。

比如在农村老家,有70多岁老人还去下田干活,全家人都劝说,但老人说不干点活吃不下饭,身体就会闹毛病,家人拗不过,只好让其干点力所能及的。

结果村里有人会说,做儿女的也不怕笑话。

比如我们小区有一位很成功的人士,开着高档车,他母亲却有捡破烂的习惯,整天在垃圾箱翻捡别人丢弃的纸箱、矿泉水瓶等,让孩子们很没面子。

据说孩子们都很孝顺,但却没办法说服老母亲,还专门找了间房子给她放垃圾用。

家有这样的老人,不是儿女不孝,而是顺着老人的意。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站在道德高地指手画脚,老人坐后备箱的新闻一出,就找到了别人不孝的靶子,狠狠开骂。

其实很多人理解的孝不全面,何为孝?孝顺孝顺,顺老人的意就是孝,只要老人高兴喜欢,就由着老人去,像这位老人,为了不让儿子再跑一趟,宁可自己坐后备箱,有时候老人对儿女的爱就是这么执拗,这么无私,你又怎么好意思违逆老人呢。

尊重老人的执拗,理解老人坐后备箱的善意,没弄清事情原委就急着拍砖,这是我们很多人的毛病。

现在坐后备箱的老母亲急着为儿子喊冤,我们是否也该吸取点教训呢。

是谁让“有偿删帖”如此疯狂?张娜
《人民时评》2017.3.3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近日,湖北省蕲春县公
安局破获一起特大有偿删帖案,全国22个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额超过5000万元。

其中,一名26岁从事删帖业务的犯罪嫌疑人4年净赚780余万元。

(新华网)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但微博、社区、论坛、贴吧等的崛起,为好事或坏事的传播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便捷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负面报道、实名举报应该怎么办?现实情况是,花钱消灾以解“燃眉之急”,似乎已成为“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内容。

无论是官员,还是明星,都成为了“有偿删帖”的助推器,无疑也让这个“见不得人”的职业变得如此“疯狂”。

可以说,公民有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自由,即便是所发内容涉嫌违法,也该是公安机关进行追究,而不是由一些所谓的删帖“专业户”来越俎代庖直接删除。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发帖人的言论权,更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有偿删帖”之所以能如此疯狂,不得不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点不假,面对高额的酬金,一切法律都成为了摆设。

笔者想说,是官员和明星的助纣为虐成就了“删帖也疯狂”。

作为明星,是公众人物,不愿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星途就雇人删帖,尽管也可能涉嫌违法,但是似乎危害没有那么大,而且容易理解。

但是官员雇人删帖的行为就耐人寻味,倘若帖子情况不属实,官员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何必斥巨资去删帖呢?这种行为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

所以说,急于删帖的官员,不惜花钱雇人联系网站的官员,想必都是“有问题”的官员。

而利用金钱或权力,要求别人删帖的行为,更是罪上加罪。

目前,“有偿删帖”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些人发大财的职业,这种以犯罪行为赚钱的手段,必须引起重视。

打击删帖公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依法治网,从源头上清除“有偿删帖”存在的土壤,充分保障网络空间的晴朗和网民权益。

同时,笔者认为,确保官员廉洁自律,不贪不腐,踏实做官,也会让“有偿删帖”失去很多“敲诈”的机会。

纪委不是“挡箭牌”
《人民时评》2017.3.3
春暖花开季,踏青游玩时。

随着春天的来临,在一些地方,一些诸如“妇女节要到了能不能开个会,聚个餐”、“工会搞活动能不能发点奖品”、“可不可以组织职工去搞拓展训练”之类的问题咨询又在纪检干部的耳边身畔回响不绝。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当下,在查处问责通报曝光已经形成常态化的当下,许多单位领导干部已经心存顾忌,故而有此一问,以免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二是派驻纪检机构改革以后,一些新任的纪检干部对业务尚不熟悉,自身定位不准,职能职责不清,不敢轻易表态,需要释疑解惑,统一口径,回应归口监督部门的咨询。

三是一些单位内部干部职工的呼声仍然存在,作为领导也有压力,经此一问,可则皆大欢喜,否则平息内部呼声。

表面上看,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至少说明组织意识、纪律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至少说明一些
领导干部已经心存敬畏,不敢肆意妄为,至少说明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正在逐渐好转。

但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样的发问颇有值得玩味,有待商榷的地方。

首先,纪委的职能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对财政、机关事务、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所出台的文件,一方面没有解释的权力,另一方面解释也不够专业,理应是谁出台的文件谁解释。

其次,一些领导干部这样的咨询可谓包藏祸心,一方面是一种试探,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矛盾转嫁。

如果纪委的解释稍有偏差,他们便有机可乘,以“我们向纪委请示过的”、“纪委同意了的”等作为打擦边球,搞变通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挡箭牌”。

如果纪委解释到位,他们也可以说“纪委不同意,我们也没办法”,让纪委成为其平息单位内部声音的“背锅侠”,从而达到推脱责任,转移内部矛盾的目的。

最后,通过这些咨询恰恰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侥幸之心未死,千方百计想着法儿变着花样公款吃喝玩乐的享乐心态。

对于这样的心态,必须以坚决的态度,坚定的决心,及时予以告诫警示,通过“咬耳扯袖”使其“红脸出汗”。

总之,在笔者看来,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甚至匪夷所思的咨询,纪检干部必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对于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让咨询人直接找相关部门咨询;对于没有出台明确文件、禁令的,职能部门也没法解释的,可直接表明态度,那就是建议其稳妥起见八个字——“厉行节约,最好不办”;对于顶风违纪的,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严肃问责,通报曝光,一样都不能少。

从而以鲜明态度和实际行动表明:纪委不是“挡箭牌”,不当“背锅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