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标签::失眠;循经取穴
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
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
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
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
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
《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
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
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
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
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2分部取穴
2.1多取头部穴近年来临床将本证多归于大脑过度兴奋所致,故根据局部取穴原则,多取头部穴,而头部穴又多取督脉,这与循经取穴亦有一致。
《针灸甲乙经》云“督脉为太阳之会。
”取穴上,临床上亦常用督脉的俞穴之一——百会,针刺百会穴,有调气宁心、安神镇静之功效。
另外,针刺头部哑门穴治疗失眠镇静作用好,见效快,由于哑门穴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必须十分注意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如《针灸甲乙经》哑门“别名舌厌,阳维之会”,“针四分”,是主治舌病,脑病等病症常用要穴。
近年来临床亦常有报道用此穴治疗失眠,收到较好效果,尤其对心、肾阳虚所
致失眠患者,疗效更佳。
2.2多取四支末端穴四肢末端(即腕踝以下手足部) 穴次较为集中。
因为该部的神经末稍十分敏感,刺灸之可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这一兴奋可使产生失眠症的皮层兴奋点得到抑制,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从整体学说观点而言,手足与头部相对应,故手足部穴可以治疗头脑的病证,包括失眠。
如《针灸甲乙经》载,厉兑、隐白均治“足胫寒,不得卧”,公孙主治“不嗜卧”,太白穴主治“热病满闷不得卧”。
2.3多取上背部及小腹部穴因为本证多与心、脾、肝、胆等脏腑相关,故分布于上背部的与以上脏腑相关的背俞穴用的最多。
对于气血不足,肾脏亏损的失眠者,当取任脉等在小腹部的穴位,故小腹部穴位亦多有用。
3针法灸法特点
3.1辨证施刺根据辨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如虚寒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则用补泻结合的方法;心胃有火,当用泻法;阴虚火旺,则重在滋肾养心,使心肾相交,坎离既济,阴阳交泰。
《针灸甲乙经》云“咳逆心闷,不得卧,太溪主之”,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取之有滋阴补肾,宁心安神之功。
亦云“惊悸不得眠,取阴交”,三阴交乃足三阴交汇之处,取之有健脾利湿,兼调肝肾之功。
3.2艾灸温补《针灸甲乙经》亦有记载用艾灸温补之法治疗虚寒型的失眠证,如循经取穴时,亦提出取肺俞、心俞、肝俞、胆俞、阴交、气海、关元等,用艾灸温补之法,以温通经络,宁心安神。
临床上也可根据辨证情况,先用上述穴位,对于肝郁化火者,还可加期门、章门;胃中痰热者,可加厉兑、解溪;肾阴虚损者,可加涌泉、照海、肾俞;心脾气虚者,可加内关等。
临床上,我们也体会到患者治疗越及时,病程越短,体质越好,治疗效果也越佳。
另外,在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以及让患者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早日痊愈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