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课件23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临夏中学 刘文礼
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 者。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怎样建构起“和谐 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不必谦让。
3
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道之斯行 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④夫子矢之曰 ⑤鼓瑟希 ⑥莫春者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6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 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 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 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7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
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 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1)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如何治国平天下。 批评子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即他不讲
“礼”。在孔子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 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冉有、公西华尽管态度谦逊,但所谈的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 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 保证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吧,让天厌弃我吧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对老 师仍持率真的态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 三缄其口。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良、敦厚。
15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 念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 爱的深沉!
18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人 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 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
他人 --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 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敬仰
9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 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割鸡焉用牛刀”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 化”,这体现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据理而争,体现 出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也表现出孔子 知错就改的品质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两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1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 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8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
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 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 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19
翻译第十段,并完成下表:
人物
志向
子路(仲由)
孔子态度/ 评价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表现的人物性格
20
2.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表示了怎样的态度? 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
露出一丝不满情绪。 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21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 高尚的颜渊。
12
6.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 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 的尊重。
13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 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 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 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6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 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 重。
10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
11
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 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2)而曾皙没有谈到治国大事,但他给我们勾画一幅优哉游哉,老 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的,构画一幅和谐大同、太平盛世的图景,充分 表现了曾皙仁爱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4
给下列字词注音
①绥( ) ②喟然( ) ③莞尔( )
④偃( ) ⑤箪( ) ⑥皙( )
⑦千乘( )之国
⑧饥( )馑( )
⑨哂( )之 ⑩以俟( )君子
11 牖( ) 12恸( ) 13冠( )者五六人
14浴乎沂 ( )
15风乎舞雩( )
5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 可分为几大类?
《论语》
临夏中学 刘文礼
1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 者。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是怎样建构起“和谐 平等”的师生关系也不必谦让。
3
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道之斯行 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④夫子矢之曰 ⑤鼓瑟希 ⑥莫春者
1.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和推崇类 1、2、3则
2.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4、5、6、7、8则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9、10、11、12、13则
6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 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 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 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 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7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
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 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 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1)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是如何治国平天下。 批评子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即他不讲
“礼”。在孔子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 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冉有、公西华尽管态度谦逊,但所谈的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 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子路对于子见南子十分不满,因为子路不悦,怀疑 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逼得孔子居然反复的对天发誓, 保证自己没干,否则就让天厌弃我吧,让天厌弃我吧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对老 师仍持率真的态度,不因孔子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 三缄其口。
表现出孔子的率真、可爱、善良、敦厚。
15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因贫病三四十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 念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体现了孔子对弟子 爱的深沉!
18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孔子最推崇的颜渊死了。孔子极其悲痛。跟着他的人 说他太悲痛了。孔子反问:“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能为 谁悲痛呢?”显示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厚。
他人 --如丘陵-----可逾 贤(才德) 仲尼 --如日月---不可逾
--如拾级上天---不可及
敬仰
9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 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 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割鸡焉用牛刀”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 化”,这体现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据理而争,体现 出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也表现出孔子 知错就改的品质
对孔子的言行可有两种理解: 一、知错即改。 二、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给自己找台阶。
1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 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8
思考讨论: 子贡是怎样面对叔孙武孙、陈子禽的诽谤和挑拨的?
表现了对孔子之言的态度?
面对诋毁和挑拨,子贡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手 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 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19
翻译第十段,并完成下表:
人物
志向
子路(仲由)
孔子态度/ 评价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表现的人物性格
20
2.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表示了怎样的态度? 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 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
露出一丝不满情绪。 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21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 高尚的颜渊。
12
6.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 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也。”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 的尊重。
13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 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 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 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再次为我 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16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 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 重。
10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
11
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 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2)而曾皙没有谈到治国大事,但他给我们勾画一幅优哉游哉,老 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的,构画一幅和谐大同、太平盛世的图景,充分 表现了曾皙仁爱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
4
给下列字词注音
①绥( ) ②喟然( ) ③莞尔( )
④偃( ) ⑤箪( ) ⑥皙( )
⑦千乘( )之国
⑧饥( )馑( )
⑨哂( )之 ⑩以俟( )君子
11 牖( ) 12恸( ) 13冠( )者五六人
14浴乎沂 ( )
15风乎舞雩( )
5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 可分为几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