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哮喘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主症见: 胸胁苦满,呼吸困难,心下急,口苦咽干,大便 干燥。少阳阳明挟瘀
2.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方证:主症见: 上证又见腹胀满,大便难通者。
•
• 以上二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躁者,均宜加生 石膏。若上证复有外感、发热、恶寒而无汗者, 则宜葛根汤,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 或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见咽干烦 躁者,亦宜加生石膏;
•
•
•
4 . 越婢加半夏汤方证:咳喘、目胀如脱、头 疼头沉、浮肿、汗出等。
5.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主症见:恶寒,无 汗,或背恶寒,四逆,精神疲惫,脉沉细,麻黄 附子细辛汤主之。 6.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证:主症见:咳逆 ,喘满,唾白泡沫痰,口中和,苓甘五味姜辛夏 杏汤主之。
•
• (二)以瘀血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 原有瘀血潜伏于体内,一旦外感或伤食或七情变化, 上犯肝肺而发哮喘。若不祛瘀,则哮喘经久不愈,故凡哮 喘不论寒暑经年不已者,多属瘀血为患,具体常见方证如 下:
• 必先辨六经再辨方证,不能以大承试之。
•
• 3.重视病因痰饮瘀血辨证:
•
中医所说的哮喘,一般多是指临床上的一个症状 以邪气实多见。有人观察了哮喘患者,除了给对证的方药 外,同时采用了控制饮食、通腑涤肠等方法以消里实,使 临床的治愈从20%~30%提高到70%~80%。(
,
欧洲的饥饿疗法)
•
元代的朱丹溪提出:“哮主于痰”。明代的 张景岳提出:“哮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 ,亦名哮喘”。都在说哮喘以实证多见。又据患 者平时无咳喘、吐痰、头痛、身痛等症,知不在 太阳;哮喘发作时有胸满、胁痛、汗出、咽干、 便干等,多属少阳阳明合病;又据哮喘多发于夜 间,发作时及不发作时皆无咯痰,可排除痰饮为 患,这样引起此类哮喘的主要原因当属瘀血阻滞 。因此,此类哮喘多呈现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 ,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这时如用麻黄 宣肺解表当然无效。 探讨哮喘的六经病机:元代的朱丹溪提出: “哮主于痰”。明确指出了痰阻气机、肺气不降 是哮喘的主要病因病机,后世在这点上认识颇为 一致。
•
• •
(四)血虚水盛的哮喘 本类哮喘与痰饮瘀血近似,但以血虚明显,多见于慢 性、长期哮喘者,常见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等,病久 病虚常现里虚寒证,即太阴病,常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 方证。若饮郁化热,常呈上热下寒而为半表半里阴证,即 厥阴病,治多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 注:单纯的麻黄汤证和大承气汤证亦见。
•
4.落实于辨方证:
•
经方的方证之学为医者的基本功,经方的六经之分, 只概括了为病的表、里、半表半里、阴阳,当然还须进行 寒热虚实的分析,则六经八纲俱无隐情,辨证至此,已可 制定施治的准则,如同脏腑辨证已辨清脏腑的寒热虚实, 可以立法遣药,但经方辨证,辨清了六经,在临床治病, 这还远远不够。因所谓准则,亦只是可汗、可下、可补等 等法而已,究竟宜用什么方药,还须进行方证之辨。
•
前
言
•
经方(主指《伤寒杂病论》)以六 经辨证,是有别于《内经》的独特的 理论体系。 《伤寒》书中记载了治疗 急性病、慢性病、疑难病的丰富内容 ,都具特色,疗效可靠。通过治疗哮 喘的探讨,不但可了解经方治疗哮喘 的特点,取得满意疗效,更重要的是 进一步认识六经的实质,更正确地解 读张仲景医学。(独特理论体系)
•
方证,是经方主要理念、术语 、内容,《伤》的撰成来自《汤液》的方证即方剂的 适应证,如《伤》所载桂枝汤证、 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皆是。辨 方证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 辨证论治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 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辨方证是否 正确。所以,医者必须对各种重要 方剂要熟悉,无论是药物组成,还 是药理作用,尤其是具体的适应证
三.经方治疗哮喘常见理法方证
•
•
(一)以痰饮为主因的哮喘证治:
外邪和内饮:哮喘多由外邪内饮所致,即其人素有痰 饮潜伏于体内,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外邪激动里饮,壅逆 于肺,则发为哮喘,即呈《伤寒论》所述:“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之证,治宜发汗解表,温化痰饮。其中具 有证治可见以下方证:
• •
1射干麻黄汤方证:主症见:恶寒,身痛, 痰多,喉中痰鸣,射干麻黄汤主之。 2.小青龙汤方证:主症见:恶寒,身痛, 无汗,咳逆倚息不得卧,咳唾白泡沫痰,小青龙 汤主之。 3.麻杏石甘汤方证:汗出而喘、口渴等。
•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 • 一百一十周年
• 经方治疗哮喘
冯 世 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 为何讲这一题目 • 认识张仲景
• 一、模糊认识:
• 1、怎样写成《伤》?2、《伤寒论》书名出自谁手?3、《伤》是治 什么病的?4、《伤》的六经来自《内》?5、《伤》用五行、运气? 6、《伤》有500多方……
• 若上证见汗出而喘明显者,则宜麻杏石甘汤 ,依证选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 合桃核承气汤三方合主之。
• (三)痰饮瘀血二因俱备的哮喘证治: • 既有外邪内饮,复有瘀血在里的哮喘也屡有 所见,如常见小青龙汤方证复见大柴胡汤合桂枝 茯苓丸合方证者(证见前),即小青龙汤、大柴 胡汤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主之。大便难者,可易 桂枝茯苓丸为桃核承气汤;若现射干麻黄汤方证 者,即以射干麻黄汤为主,依证选用大柴胡汤桂 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三方合方主 之。 以上各方证,若见口干舌燥或烦躁者,均宜 加生石膏。
外邪束肺、内邪阻肺,脾不健运,痰饮阻肺,肺气失宣、肾不纳气。
•
•
病位:在肺系,关系脾肾。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 产生责之于肺不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水精,肾不能蒸化 水液,以致津液凝聚而成,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因 素,每遇诱因触及即发,发时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气 宣降。
•
病理性质是发作期以邪实为主,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大发作期正虚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 脱”。
•
一 概念 西医:由于过敏等使支气管反应 性增高,引起气道广泛变窄为特征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指征 :哮鸣音。多指支哮。
•
中医:哮证、喘证。(喉中水鸡声)慢性喘息性
支气管炎、心原性哮喘
•
•
二
中医认识哮喘
(一)脏府辨证(时方)特点:
•
病因病机:外邪(风寒、风热)犯肺,失于 表散,邪遏肺气,气不布津,聚津生痰;或吸入 花粉、烟尘、异物气体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 停聚,痰浊内蕴。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 内停;或嗜食酸甘肥腻之物,积痰蒸热;或进食 海膻鱼蟹虾等发物,凡此种种致使脾运失健运, 痰饮内生,上犯于肺,壅阻肺气;素体肾虚,病 后肺虚
•
历代医家尚未明确提出瘀血能致哮喘,但《内经》有 类似的描述,如《素问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 长……当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有似因瘀血 在胸胁引发哮喘。现代病理研究也说:在慢性气管炎(包 括哮喘性支气管炎)末稍细支气管及肺泡间隔的超微结构 的改变,可看到小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与中医的肺有瘀血 、血在胁下是相吻合的。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临床上用活 血祛瘀药治疗哮喘多有良效。
•
基于以上说明,可知哮喘的主因是痰饮、瘀血(所谓 “宿根”),诱因是外感、伤食、物理、化学、七情等其 他剌激。即当外邪侵袭人体及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剌激人体 后,与体内的痰饮、瘀血相互搏结,阻塞肺气,使肺气上 逆而发生哮喘。这就是外邪引动内邪,也即外因引动内因 而发病。当然,也有单是瘀血、或单是痰饮阻肺而发病的 情况。认识到这一病因病机,对于指导辨证治疗有重要意 义。因此,以六经辨证为纲,结合痰饮瘀血辨证,则哮喘 证治了如指掌。
• 二、肯定认识: • 1、章太炎:赞《伤》为“吾土辨析最详”之著作。“中 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 • 2、李心机教授: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伤寒论》, 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 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 《伤寒论》是经典,《伤寒论》难读。因为《伤寒论 》难读,所以即使学习过《伤寒论》的人,未必能成为高 明的中医生,而不学习《伤寒论》的人,则肯定高明不了 。
以上为70年代讲课提纲
•
•
教学中体会:1.哮喘多在表属肺,治多宣散;2. 易多辨证为肾虚,治多用补。 3.忽略瘀血、里实某例:原本是实证,认为是肾不纳气,治用补 7月不减;辨为少阳阳明挟瘀三剂而缓解。(脏腑辨证---六经
辨证)
•
2、唐某例:误认实热,以三阳合病治之38剂不效, 辨为虚寒挟饮治之而愈。(六经辨证—辨方证)
•
•
• • •
症见:白天必服氨茶碱3片,喘轻,以胸闷为 主,(肾不纳气)胸腹胀满,晚上哮喘发作,喉中痰鸣 ,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口干,便秘,心中悸 烦,眠差易醒,舌苔薄白,脉沉缓。胡老辨为少 阳阳明挟瘀,为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 甘草方证: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枳实三钱,炙甘草二钱,白芍三钱,大黄二钱 ,大枣四枚,桂枝三钱,桃仁三钱,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生石膏一两半。 二诊:5月3日:服二剂症减,三剂后,大便 通畅,哮喘已,胸胁满、腹胀、心中悸烦均不明 显,已不用氨茶碱等。上方继服三剂。 三诊:66年9月25日:出差来京,告知,两年 来曾数次感冒咳嗽,但未出现哮喘。 按:徐灵胎:“用药如用兵,实邪之伤,攻 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
• • 以麻黄发汗,津伤大便难,更使腹满而喘。有人未重视、读懂本条 以上是说喘有表里证,还有半表半里证者。
•
喘满为麻黄汤和承气汤的共有证, 但麻黄汤以喘为主而脉必浮;承气汤 证以满为主而脉必沉。经方辨证,不 但要辨六经,更重要的是要辨到方证 ,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如桂枝加桂汤 。 关注焦点: ① 治喘必用麻黄:重宣肺,忽视发汗, ② 治喘不能用柴胡。林昭辉
• 认知经方 • 一、胡希恕看病不辨证。 • 二、治喘不用麻黄。
• 凸显经方特点
•
• •
(二)经方证治特点
有4
1.从症状反应辨证:与《内经》内科教材有别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 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太阳表可汗 • 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 重,短气,腹满而喘……大承气汤主之”。阳明里禁汗 禁麻 • 脏腑辨凡喘以麻宣之天经地义;六经断然不可 • 第218条:“伤寒4、5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 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
• • •
• 90年代初中报载病例1引孙某例第218条之诫,有人未读懂
2.以经方六经辨证:
• 从六经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皆可表现为六经中之一 病(证),哮喘也不例外,哮可见于太阳表证麻黄汤证;少 阴表证麻附辛汤证;太阳阳明合病麻杏石甘汤证、大青龙 汤证:汗出口干;阳明里实大承气汤证:腹满而喘;但哮 喘常表现为太阳病或阳明病、或少阳病,尤以太阳少阳并 病、少阳阳明并病和三阳并病为最多见,而且以实证为多 见。但亦见于三阴病。
•
•
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哮有宿根”这一观点也 为后世所接受。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哮喘患者在 非发作期或长期发作后,出现了一些虚损现象, 可以说是久病伤肾,有的人就把此当作形成哮喘 的根本,这是很片面的。《证治准绳》说:“真 元耗损,喘生于肾气上奔”,多是指肺气肿、心 衰等之属的气短、喘息,多无喉中痰鸣、哮鸣音 。肾气上奔的哮喘,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应 予以注意,但临床上这种哮喘是少见的,如果过 于强调这一理论,就会造成对哮喘的成因及治疗 的偏差。应明了哮喘以实证多见,也要注意虚证 哮喘的存在。一般认为,实证哮喘的“宿根”多 是指痰饮实邪,临床通过长期观察、实践,认为 瘀血是引起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
●
•
如近代临床报道,用地龙、瓦松、 蛞蝓等治疗哮喘收到明显疗效。这些 单味药具有解痉、抗过敏作用,从中 医药理来分析,这些药物都有活血祛 瘀的作用,从而也可说明,哮喘患者 有瘀血里实的存在。《伤寒论》中有 不少活血祛瘀方证,治疗哮喘亦有报 道,经方大师胡希恕在60年代常用大 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大柴胡汤合 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哮喘,取得惊人疗 效。
• 四.验案举例: • 1、康某,男,36岁,病案号143153。经典病例 • 初诊:1964年4月29日:3年前因吃青辣椒而引发哮喘 ,始终未离西药治疗迄今未愈,冬夏无休,每次发作,常 因偶尔咳嗽或喷嚏引发。自感消化不好,大便干燥即为将 发之预兆。发作时喘满胸闷,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卧。曾 在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各大医院治疗皆无效而来京治疗 。在京多处求医,曾用割治疗法、两侧颈动体手术等疗法 ,皆毫无效果。又多处找名中医诊治,一名中医以宣肺定 喘、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7个多用,证有增无减,并云: “伤色太甚,虚不受补”。益感精神痛苦,以至绝望回家 等死。后听人介绍,求胡希恕先生最后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