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2020级高一上半期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一尧二舜夏周,春秋战国战不休,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明清。
”按照朝代的更替顺序,文中空缺处应该是
A. 商、西汉、隋朝、唐
B. 秦、东汉、北宋、元
C. 商、秦汉、隋唐、元
D. 禹、东周、北魏、汉
【答案】C
【解析】夏朝灭亡后是商朝,春秋战国以后是秦汉,隋唐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故C正确;ABD错误,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古代朝代的更替顺序。
尧舜禹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禹建立了夏朝,朝代的更替顺序是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元,明清。
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情况显示,出生人口性别男女比例为118∶100,性别比失调凸现,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宗法制
B. 科举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在宗法制下,强调嫡长子继承制,女子没有继承权,于是有童男轻女观念,故选A。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排除B;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D。
故选A。
3.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中外朝制
【答案】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 体现了四合院复杂的构造特点
D.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四合院的这种布局,体现的是封建等级观念,是宗法制的体现,故D正确;男尊女卑的观念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家庭和谐不是材料的论述重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四合院复杂的构造特点”,排除C。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
5.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在汉字姓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陈姓,即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源于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
以上说明西周分封的对象还包括
A. 王族子弟
B. 功臣
C. 先代贵族
D. 平民百姓
【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主要涉及姬姓子弟(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在题干中涉及舜及神农氏的后代,因此C项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主要对象,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关键信息“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许姓源于周武王封神农氏的后代文叔于许”分析解答。
6.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B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托祖先转达”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王权与神权的相结合,故排除C项;D项中“完全通过”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而是托祖先转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答。
7. 孙伯南在《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中认为,“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秦以前没有御史一职
B. 只有秦代存在御史一职
C. 秦以前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D. 秦代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秦以前的御史掌管政事并不负监察之责,故C正确;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秦代之前设有御史一职,但并不负监察之责,故A错误;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秦代以前就设有御史一职,故B错误;由材料“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可知,御史负有监察之责始自秦代,故D错误。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并联系所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史实分析解答。
8.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加强对岭南地区管理的情况。
据此可知,该时期
A. 地方上开始设置郡县
B. 全国实行郡国并行制
C. 地方长官实行世袭制
D. 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桂林郡”“南海郡”等表明,该图片反映是秦朝对岭南地区的管理情况。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故A错误;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错误;秦朝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故C错误。
点睛:根据图片信息“桂林郡”“南海郡”判断得出是秦朝对岭南地区的管理情况,然后结合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9. 据《汉书》记载,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该官员属于
A. 十三部刺史
B. 御史大夫
C. 参知政事
D. 三司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A项正确。
B项是秦朝的中央官制,排除;CD项是宋朝的中央官职,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进行分析,结合“《汉书》记载”和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10. 秦汉时,九卿分管宗庙礼仪、皇室费用等,其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的家事。
唐代的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
这种情况反映出
A. “家国同构”被彻底颠覆
B. 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成熟
C. 君主专制的加强
D.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中的倒退
【答案】B
【解析】唐代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说明古代的政治管理制度日益成熟,故B
项正确,D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这种状况主要存在于西周,影响到至今,A项错误;皇帝的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与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存在必然联系,C项错误。
11.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提到的事情是发生于唐太宗时期,因此是在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运行机制的认知。
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诏令,交由门下省审批封驳,通过后交由尚书执行,因为涉及大型水利工程,因此由六部中的工部来负责具体执行,因此B项符合题意。
12.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
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
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
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 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B. “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C. 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D. “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进步
【答案】A
【解析】史书并不因其成书早就必然更有可信度,具体的还应看史家采用的史料等方面,故A 项正确;历史人物的两面性强调正面与负面评价同时存在,而“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了史学家对史书记载真实性的质疑,并非对武则天个人评价存在争议,故B项错误;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材料无法体现皇权的强化,排除C项;宗法观念强调父权体制、嫡长子继承、家族观念等内容,武则天掐死亲闺女的记载与宗法观念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下列史实与“此制”直接相关的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唐及以后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故答案为D项。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科举制
14. 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
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
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A. 西汉
B. 唐代
C. 宋朝
D. 明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决策,但军权和财权受到限制,从西汉到宋朝相权总体上呈现削弱的趋势,宋朝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因此以上场景最有可能发生在宋朝,故B项正确,A项错误;从明朝开始,明清两朝没有宰相,故C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制
15. 《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三司使管理财政、枢密副使管理军政,故A正确。
御史中丞不管理财政,故B错误。
同理,C错误。
三司使不管理军政,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中央官制
【名师点睛】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凡军机大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无权过问。
设三司行使财权。
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
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
16.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B. 《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 《论唐以来政事堂的变迁》
D. 《论宋代行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郡县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汉刺史设置,加强了对郡国的监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设三省,其长官在政事堂议事,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属于元朝,不是宋代,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元朝以前由于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容易使地方自然形成一种经济文化共同体,会导致国家分裂,而元朝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利用了山川形势来制约地方势力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的地方行政划分,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以前的山川形便不同,不是采取了传统的分权制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行省的管辖区域的大小,排除B;元朝以前是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而元朝实行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依据山川形势来划分行省区划的特征,C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结合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18.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秦始皇统一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又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与统一,分裂时地方势力崛起,但地方割据势力也在不断再统一的过程中逐渐弱化,所以D项正确描述了这一过程,故答案为D项。
A项强调地方势力不断壮大,B项说明地方势力没有变化,C项强调地方势力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均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不符,排除。
点睛:秦朝统一后通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确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
总体来看,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不断的加强之中,表现出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的发展趋势,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即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的情况发生,说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19. 秦朝建立了完备监察机构,官员称御史大夫,……汉武帝正式把“吏不廉,背公向私”和“阿附豪强,进行贿赂”列为监察的重要内容,以后历代相沿不绝。
明朝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间进京上访。
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A. 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B. 以强化皇权作为出发点
C. 对象包括官员与平民
D. 首要任务是加强官吏管理
【答案】B
【解析】监察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材料反映了皇帝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察、监督,限制各级官员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B正确;监察对象、任务不能反映监察制度的实质,排除CD。
20.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诗文说“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可见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无法处理繁巨政务,朱元璋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是明成祖开始采取的措施;票拟权更是之后随着内阁地位日益提高而获得的;明朝早在建立时已设立六部。
故正确答案为A。
21. “最初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编修等人员中选用,后内阁地位不断提升,内阁大臣一般从六部尚书或吏部侍郎等重要职位上选拔,到明世宗嘉靖年间,阁臣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直接控制了部、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内阁制度逐渐发展
B. 内阁成为法定一级行政机构
C. 内阁可以制约君主独裁
D. 内阁填补了宰相制度的空白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内阁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内阁权力在增大,A 符合题意。
而B显然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材料里,不能反映内阁制约君主独裁,且决策权在皇帝手中,C可排除。
内阁制度不是宰相制度的复辟,内阁制度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不同于宰相制度。
综上,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22. 某旅游景点介绍中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可知,该景点最有可能是清军机处,清朝时期,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直接听命与皇帝,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
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
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 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官僚的奴仆化
C. 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D. 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答案】B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4.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
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B
【解析】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能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就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回顾已学史实可知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A、D选项不合题意,C选项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事都由军机大臣来办。
故本题选择B选项。
25. 清代规定:“不得官于其乡五百里以内”(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中央集权
C. 防止吏治腐败
D. 杜绝地方割据
【答案】C
【解析】官员任职必须远离家乡五百里以外,实际是限制官员扶植当地势力,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导致腐败,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强化君主专制”“杜绝地方割据”无关,排除AD项;材料并非对地方官的规定,无法体现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
26.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
27.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 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 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 《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B
【解析】到康熙帝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表明了皇帝的霸道,说明了皇权的加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说法绝对,也有皇帝不学无术,不符合题意,排除;清代君主的权力也是受制约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起居注》史料不一定不够真实,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8.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刚打完的这场战争不过是一个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
这些蛮夷依仗船坚,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迫使皇上作出一些让步。
”这场战争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占领了南京,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故本题选 A。
而 B 时期不符合题中的“袭击占领了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甚至还控制了大运河沿岸的一处要地” 。
C 和 D 时期,清政府对西方已有所了解,不会出现题中的“蛮夷部落的一次闹事而已” 。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又称“第一次中英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29日(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期间,清朝和英国因港脚商人以飞剪式帆船在广东沿海武装公开贩运鸦片爆发的战争。
战争的直接导火线是清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帝圣旨于1839年6月3日在广东虎门销烟,英国远征舰队炮击广东九龙。
清军节节败退,战争最后以清国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告终。
鸦片战争是中国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