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热点强化特训: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1.答案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欺压良善”,而“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

同时,这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项。

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2.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为“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2.答案C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而英国殖民者之所以将其称为“通商战争”,其目的就是掩饰这场战争的侵略性,故C项正确。

3.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普遍“拒绝接受这次战争(鸦片战争)的结局,继续批评这个条约并且敌视条约中的各项规定”,他们“利用解释条约的办法来收回在谈判中失去的东西”。

这说明清朝()
A.试图维护天朝体制
B.外交走向了近代化
C.极力挽救民族危机
D.努力抗击外来侵略
3.答案A根据材料“拒绝接受这次战争(鸦片战争)的结局,继续批评这个条约并且敌视条约中的各项规定”“利用解释条约的办法来收回在谈判中失去的东西”可知,清政府试图维护天朝体制,故选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清朝外交近代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挽救民族危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侵略,排除D项。

4.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与外界隔绝状态
D.“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4.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马克思指出,英国的“暴力”打破了中国与外界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中国旧
社会的解体,这反映了鸦片战争的客观进步性,因此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A项正确,D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极力谴责西方列强的侵略,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错误。

5.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凡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5.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怵于“凡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创办京师同文馆进行外语教学,这说明清政府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故选D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政府形成新的外交理念,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政府面对新情况进行教育改革,而非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教育近代化,无法体现全面推动洋务运动,故C项错误。

6.1864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

次年2月,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300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

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
B.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
D.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
6.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这有利于地方督抚了解和认识西方,冲破传统的“夷夏之防”,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故选D项。

总理衙门主要负责外交事务,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的地位如何,故B项错误;当时清朝政治体制并未变革,故C项错误。

7.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

(太平天国)提倡“一夫一妇”,
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封建陋习。

还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妇女享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这体现了太平天国()
A.形成了自由民主的风尚
B.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政策
C.实行尊重妇女的政策
D.奉行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7.答案C材料中“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妇女享有参加考试的权利”“一夫一妇”等,体现了太平天国实行尊重妇女的政策,故选C项。

材料无法说明太平天国自由民主的风尚形成,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B项,排除;太平天国时期,反封建思想并不彻底,排除D项。

8.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

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8.答案A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试题取自“四书五经”。

根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知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太平天国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士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故D项错误。

9.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

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

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9.答案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扩大在华利益,材料中太平天国领导者的做法是独立自主思想的体现,而非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故A项错误,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反封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领导者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认为,“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但“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这说明“太平军制度”()
A.削弱了国家在社会经济中的权力
B.旨在利用分配制度消灭经济竞争
C.废除小农经济难以制止私产膨胀
D.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
10.答案D根据题意可知“太平军制度”即指太平天国实行平均分配产品的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
推行,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目的是提高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不是消灭经济竞争,这一设想超越了当时农民的认识水平,不符合农民的私有观念,因而“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
权的膨胀”,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太平天国按人口分配土地,依然发展小农经济,并没有废除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

11.阅读下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清户部银库存银数量表(单位:万两)
年份库存银数新收银数支出银数实存银数
咸丰元年844.096 2 850.852 9 956.991 0 737.958 1
咸丰二年737.958 1 836.183 7 1 032.617 2 541.524 6
咸丰三年541.524 6 475.339 7 847.174 6 169.689 7
A.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
B.政府投资开办工厂
C.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1.答案C由表格信息可知,从1851年起,清政府库存白银逐年下降,1853年时,清政府新收的白银数量大大下降。

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的军费开支大大增加,同时主要财源地江浙地区又被太平天国控制,故选C项。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

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此固然矣。

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12.答案C钱穆肯定了太平天国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同时也指出其带来了动乱,没有带来建设成就,辩证地看待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故C项正确。

A、B两项表述片面,故排除。

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行商打交道。

凡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由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

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

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佣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
消息等。

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

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编自周成华《中国简史》材料二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今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策。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6分)
13.答案(1)信息: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联系。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政策: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2)变化: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任意答出五点即可)
影响: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输出地;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等)。

14.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1600—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
2000中国的奋斗》西化的过程。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2分)
14.答案角度:徐中约是从民族主义角度(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民族危机角度),费正清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近代化角度;文明融合角度)。

评析观点
示例一
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示例二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