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四十八练(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练四十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1.《清明上河图》的书名号表示绘画作品,下列各句中书名号及其相关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
B.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即写信去报名。
C.《记钱钟书与〈围城〉》为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红色歌曲,唱响广安》活动,表达了广安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D.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D.《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6分)
虚假信息的产生主要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利益驱动,在现有互联网经济中,高效传播代表着高额经济价值;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控制舆论,威胁政治安全。
为了减少虚假信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大型资讯聚合类平台每天的新闻发布量一般在50万条以上,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面向公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大大降低谣言可能带来的危害。
5.下面是光明小区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请找出来;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通告
各位业主:
为了配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创建和谐小区、争当文明业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特提出如下要求。
1.严禁在小区内拉绳搭竿晾晒衣被,一旦发现,物业将叫有关人员没收衣被并对物主处以50元罚款。
2.进入小区的车辆要按指示标志开,不要为一己之便损坏草坪和排水管道等配套设施。
3.小区温泉泡池不是公共澡堂子,泡池内严禁洗头、洗脚和搓澡等不文明行为。
2020年7月1日
光明小区物业管理中心
(1)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体: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广泛地学习、自省的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其中的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主人公邹忌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男子。
晚练四十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燕子的选择
秦羽
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耙地,一派热闹景象,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个个好生自在,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一个地方,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身,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
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
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
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点儿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修新屋,每座新屋也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对了,我猜燕子一定是觉得我们家氛围不好,因为我们家总是很难和睦相处,不是夫妻吵架,就是父子相抵,难得有平静的时候,燕子可不喜欢在这种环境里过日子。
父亲发脾气时如打天雷,就算不发脾气也不怒而威,他从不喜欢我带朋友来家里玩,燕子肯定看到了这些,一个连同类都容纳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容下燕子?
⑥我将自己的揣测告诉父亲,他表面骂我是胡说八道,但我注意到,自那以后父亲说话时总是有意无意捏着嗓子,显得非常小心,绝不在大门口亮嗓门。
架也不怎么吵了,有时就算忍不住吵,也躲在房间里尽力压低声音。
⑦果然,没过两个月,就有一对燕子前来探听虚实。
它们在堂屋转了一圈,觉得不合适,审度再三之后,它们决定将巢筑在门前的晒楼下。
然而,问题来了,那对燕子将巢搭在松动的木板下,每次巢穴快要建好时,人在上面一走动,就会掉下很大一块。
燕子因此做了很多无用功,常常眼看要大功告成,最终却功亏一篑。
有时燕子忙了一天,正想休息,突然间头顶山崩地裂,燕子不知发生了什么,吓得惊慌失措,尖叫着飞了出去,直到天黑也不敢回来。
好不容易才招来这对燕子,怎么能让它们因此弃家而去。
这个家需要它们,我需要它们。
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挪来梯子,在燕巢边安装了一块篾搭将燕巢兜住,然后再用绳子将它们和木板捆在一起,使之牢固,这样人在上面走动,波动要小得多。
从此,燕子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家,虽然偶有脱落,也无关大碍了。
⑧可是,燕子的到来并没改变父亲的脾气,他很快便旧病复发,遇到一点小事就骂骂咧咧,而我也毫不示弱。
真不明白,我们怎么就成了一家人。
燕子看见我们吵架,受了惊扰,
经常伸出长长的脖子往下看,尤其有了乳燕之后,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地围观,跟在街上看热闹似的。
它们一定不明白这些人怎么一天到晚有那么多事可吵,也许心里还觉得好笑……那段时间,住在我家的燕子常常半夜被吵醒,不知丢了多少好觉。
⑨现在父亲不在了,我也离开了老家,只有母亲一个人和它们生活在一起。
母亲向来有耐心,脾气也好,想来他们一定相处甚欢,日子过得舒适自在。
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
(选自《文苑》2018年第12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天初来的燕子以野地为家,慎重地选择安家地点,这既介绍了燕子的生活习性,也引出下文燕子不愿在“我”家筑巢的内容。
B.在写燕子围观“我”家吵架的细节中,“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以此反衬“我”家的不和睦。
C.文末的“离开村庄十年,想必燕子们早就不认识我了吧”一句,蕴含着作者离开村庄后淡淡的感伤和对燕子们的怀念。
D.文章运用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了燕子筑巢的事情,展现农家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段,笔法细腻,情感真挚,引人思考。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6分)
答:
3.本文标题为“燕子的选择”,有人认为也能以“家”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6分)
答:
早练四十八
1.解析:选C。
A项应改成《论语·述而》。
B项应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书名号改为引号。
D项“《红色歌曲,唱响广安》”应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2.解析:选A。
“见证”当动词讲时,意思是“当场目睹可以做证”,用于人,而此处主语为“作品”,故排除B、D两项。
补写的语句是对《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定位,比较A、C两项,用“是……也是……”的句式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其价值,故排除C项,选A。
3.解析:选D。
原句中“不仅……但……也……”关联词搭配不当,使句子表意不明。
从语境上来看,这句话是想表达《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于繁荣表象下的忧患意识,所以用转折、并列关系句式。
4.解析:第①处根据“一类是利益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左右公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判断”推断,应该是“另一类是政治驱动”;第②处根据“为了减少虚假信息”“显然完全依靠人工认证是不现实的”推断,应该是“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第③处根据“面向公众”“AI识谣公众平台可自动及时发现可疑线索并进行认证”推断,应该是“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
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①另一类是政治驱动②有必要对网络新闻进行认证③亟待建立高效的AI识谣平台
5.(1)各位业主(或“称呼”)未顶格写落款单位与日期位置颠倒
(2)“叫”改为“责成”或“安排”“开”改为“行驶”“澡堂子”改为“浴池”
6.(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晚练四十八
1.解析:选B。
“‘一家老小排列得整整齐齐’形象地表现出燕子家的和睦幸福”分析错误,联系语境,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燕子们看热闹的情景,没有表现出幸福。
“幸福”属于过度解读。
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这句话字面的含意,即燕子对这个家、对“我”很重要;然后结合上下文,家需要燕子是因为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这一传统说法,“我”需要燕子是因为想要改变家庭氛围,渴望一家人和睦相处。
答案:①新屋需要燕子,因为在传统说法中,燕子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燕子能在“我”家筑巢,意味着吉祥。
②“我”希望燕子的到来能让父亲的脾气有所改变,改变“我”家的氛围,让家人能和睦相处。
3.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
首先要亮出观点,然后根据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可以从主题、语言特点、技巧、风格、与中心联系的紧密与否、结构安排上的合理与否来回答。
答案:(示例1)认可“燕子的选择”。
理由:①燕子选择和睦的家庭来筑巢,这其实就是“我”渴望的家庭氛围,以此为标题能突出文章主题,也显得含蓄内敛,能激发读者兴趣,
引起读者的思考。
②文章内容围绕“燕子的选择”展开,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示例2)认可“家”。
理由:“家”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渴望温暖和谐、和睦共处的家;以“家”为标题,一语双关,既可指燕子的家,也可指作者的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