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性特点与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性特点与学习方法
摘要:信息技术是硬件与软件结合的智能性应用工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的教育过程,使每个学习者,在运用、管理、评价和理解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高度素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就必须从信息技术的技能特点出发,以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作引导。
因此,文章就在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性特点的分析^p 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
【关键词】:^p :初中信息技术;技能特点;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就在实践性,而其实践性又渗透于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特点中。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从信息技术科学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文章就结合对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分析^p ,并以此为基础而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软硬结合”的学科,在经历了大型计算机到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中,从硬件到软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性学科,其综合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其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也极大地刺激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当然,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到人文性特点,将其和工具性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1.发展性特点
以语言的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迄今35000年~50000年了,随之文字的创造,印刷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从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起,人类和信息技术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到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
结合让人类真正地步入信息社会。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捷。
纵观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史,其发展方向基本是严重微电子与光电子向着高效能方向、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将会促使遥感技术方向发展,具有高速大容量、综合集成、网络化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学科,就是要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2.综合性特点
信息技术并非独立的学科,相反,其综合性较强,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学科,如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物理、工程、控制论……我们甚至可以说,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学科,而是兼备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并不孤立于任何一个学科,而是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
如,在平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经常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再如,在信息技术课堂的Word编辑教学中,教师就经常会讲到文章的美化等,在E_cel的学习中,数学公式就常被用到。
3.应用性特点
信息技术学科不是一门以计算机学习而学习的学科,而是以计算机技术学习而促进学习效率提高的学科,因此,信息技术学科自然就具有其应用性。
从最常见的文字编辑到复杂的工程图纸、从简单的成绩统计到图文制作,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特点。
从学生角度来说,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要以“技术”为指导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如初中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文字处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来实现网络写作,而常见的网络知识学习则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去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从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4.工具性特点
从应用性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也正因为这一点,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就容易演变为打字课堂和纯粹的信息技术理论课这两个极端。
所谓的工具性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进行学习、生活。
同时,工
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如果将信息技术课看作是单纯的理论课或技术课,那么,信息技术背后所掩盖的人文性就会被淹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习就容易变成要么是“知识丰富、手脚笨”或是“手脚灵活而无知识”的极端。
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强调其工具性时还要注意突出其人文性,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分析^p ,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这也是进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初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
新课改后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内容更广,难度更大。
想学好这门课,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应付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二要养成喜好动手的习惯,动手会使你变成技术高超的“问题杀手”;三要善于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交流;四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1.注重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理论加实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只是学生的引路人,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如果学生不能自主地去动手实践,那么,信息技术学习就只能成为“纸上谈兵”,无法获得真正的技术。
当然,要想获得真正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基础。
既然信息技术是理论加实践的课程,那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操作前就需将理论知识掌握好,如此才能正确操作,形成技能。
2.注重养成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信息技术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高深莫测的高科技,很多学生不敢动,而有的则乱动,于是学习就变得较为困难。
笔者所说的动手操作的习惯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动手操作。
以PowerPoint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在理论阶段指导了如何去截图,如何抓取,但当真正进行操作时,又不知道“工具”在哪里,动手操作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熟悉,让指导形成一种技能。
如,在Word的学习中,对剪贴、复制等,如果学生按部就班地从工具栏中一一寻找,然后操作,速度慢而效率
低,而当学生熟悉后,利用右键或快捷键,不但速度能加快,编辑起文本来也称手顺心。
3.注重合作交流的习惯养成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模式,尤其是刚接触信息技术时,很多学生连双击、单击、左键、右键都难以分清楚,更不用说利用软件来进行图文之类的处理。
而通过合作交流,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这里所指的交流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上的交流。
如在学习中对哪一知识点不理解,通过合作交流来相互探讨。
而在操作技法上的交流,信息技术虽然存在固定的程序模式,但同是一种模式可获得不同的效果。
如,在文本中插入图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插入后还能对图片进行一定的编辑,在位置上也有选择,通过交流,学生不同的意见得到综合,对解决问题和优化操作程序都大有裨益。
此外,学会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反思也是学习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方法。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攻击性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走基础化、综合化和工具化道路。
同时,教学中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找到“渔”后去捕获更多的“鱼”。
【参考文献】:^p :
[1]张斌.试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21(26).
[2]李效庆.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漫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__6(01).
[3]姚爱姬.浅析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与教学策略[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__4(03).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