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亡:________
②奈何忧崩坠乎奈何:________
③若躇步跐蹈跐蹈:________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答案】(1)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

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其”“舍然”“晓”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⑴天果积气/ 日月星宿/ 不当坠耶?
⑵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⑶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

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下车引之。

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

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故答案为:⑴① 同“否” ;② 拉、牵拉;③ 回头看
⑵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A.学而时习之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曲肱而枕之
D.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4)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甲文和乙文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言语》篇,请结合选文,说说谢道韫和徐孺子的回答有何共同的“妙处”?
【答案】(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分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

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

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C.代词,指代手臂。

D.结构助词,的。

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

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C;B;⑵D;
⑶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⑷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

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

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课文《诫子书》)(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①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②,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③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④,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⑤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②尊盛位高势盛。

③畏同“威”,威严。

④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⑤由奉行,
遵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实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亡其身者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去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成王封伯禽于鲁/②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B.①守之以恭者/②子无以鲁国骄士
C.①犹恐失天下之士/②守之以浅者
D.①亡其身者/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对(甲)(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全面告诫子孙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B.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C.(甲)(乙)两文在殷殷教每中都蕴含着父辈对子孙的深切期望。

D.周公告城儿子伯禽贵为郡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

【答案】(1)振奋;修养;死亡,使…死亡。

(2)D
(3)A
(4)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

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5)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解析】【分析】(1)①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

“励”是一词多义:振奋;劝勉。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冶”是一词多义:修养;冶炼;艳丽。

③亡其身者:自己身亡的人。

“亡”本义是死亡,这里是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死亡。

(2)A.①在/②对于。

B.①用/②因为。

C.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

D.①代词/②代词。

故选D。

(3)(甲)文中,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乙)文,结合“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可知是从全面告诫子孙。

故A错误,选A。

(4)①甲文。

结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告诉后辈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要淡泊,要宁静。

②乙文。

结合“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知,六种德行中重点突出的是“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周公告诫后辈的中心是: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①非,不。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达到。

②德行宽裕,品德高尚的人。

守,守护。

以,用。

荣,享受荣耀。

故答案为:⑴① 振奋;② 修养;③
⑵ D
⑶ A
⑷甲:立德修身,珍惜时光。

乙: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⑸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洗一次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品行高尚仍常怀恭敬之心的人,必享荣耀;封地辽阔,物产丰富,仍能保持勤俭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

官职位高势盛,仍然保持谦卑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人口众多、军队强大,仍能常怀敬畏之心,防备外患的人,必是胜利的人;自身聪慧、明智但仍觉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但仍觉得自己见识浅陋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奉行尊崇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慎重吗?”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

持小狼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二。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意暇甚意甚仓皇
C.相去数十步意与日去
D.乃舍此乃悟前狼假寐
(2)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竖下视之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宋之丁氏
C.有闻而传之者而顷刻两毙
D.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B.乙文牧童的智慧与勇气、狼的急迫焦躁与疲于奔命,活灵活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C.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D.《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答案】(1)B
(2)B
(3)D
(4)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解析】【分析】(1)A. 通“只”,只/停止。

B. 这里指神情、态度。

C. 距离/消失。

D. 于是/才。

故选B。

(2)A.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代词,代指狼。

B.助词,
的。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 代指狼/用。

故选B。

(2)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叙述思路,结合关键语句概述回答。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故选项D错误。

故选D.
(3)句意为: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乃悟:才明白。

假寐: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

寐:睡觉。

盖:原来是。

(4)句意为: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发现了另一棵树上的小狼,于是便丢下这个,急奔到另一棵树下,连抓带嚎跟先前一样。

故断句为: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故答案为:⑴ B
⑵ B
⑶ D
⑷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5)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