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演变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域演变理论
一、农业区域的概念
(一)农业区域的内涵界定
对于什么是区域,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释。
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社会学认为,区域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行政学观点则认为,区域是政府管理的行政单元。
一般来讲,区域是为认识、研究、规划等某种具体目的而确定的有方位、有边界、连续的地理空间,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关联性标准划分。
何为农业区域?农业区域是农业生产特征类似、空间上密切关联的地区,即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类似的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的一定地域。
农业区域之间存在区际差异性,区内又具有较强的共同性。
由于农业生产既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也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同时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影响,因此,农业区域具有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农业区域要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角度去进行分析研究。
一般地讲,农业区域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以农业为核心产业的地区。
虽然支撑农业发展的水田、旱地景观仍然比较辽阔,但是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日益下降,有的国家或地区已经降至1%~6%的水平,所以农业区域正在成为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广义的空间。
农业区域仅靠农业就能生存和发展的时代正在接近尾声,大量过剩农民需重新择业,要么成为区域内兼业农户,要么外出进城打工。
因此,当今应该这样来理解农业区域,它是一个向外部开放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多产业复合的经济空间。
(二)农业区域的类型与等级
1.农业区域的类型
一般按照同质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可以相应将农业区域分为农业类型区和农业功能区。
前者是根据相似性或一致性而划分的区域。
农业的类型区是着眼于农业地域经济活动、要素、问题等的同质性、相似性而划分的区域。
这种同质性的农业类型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指标划定,从而有多种多样的农业类型区域。
根据单指标或多指标,又可相应划分出单相农业类型区和复合农业类型区。
单相农业类型区是以某一部门和主要作物为研究对
象,根据它们的生态习性和适生地区,划分农业区域。
例如,农区、牧区、粮食主产区、水稻带、小麦带、玉米带、大豆带、棉花带、柑橘带、苹果带、奶牛带、水产品带等。
以作物组合、农牧组合地域类型,或者以土地利用、土地生产力水平、农业景观等标志来划分的不同农业区,都属于复合农业类型区。
例如,耕作制度分区、土地利用分区等。
由于农业类型区域是根据地域的同质性原理,采用一定指标进行划分的,因此,农业类型区域能够揭示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具有农业区域的认识功能。
但不能动态地反映农业区域的形成原因,以及农业区域之间的功能关联性。
当然,认识农业区域现象的特点,也可看成是揭示农业区域形成过程的一个环节,农业类型区域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农业的功能区主要是根据农业区域的内聚力、区域经济活动的内在功能联系的强弱程度划定的。
因此,农业功能区是由一系列功能密切相关的地域单元组合而成,往往具有相同的指向性(如同时指向中心城市),通过经济中心形成经济引力场和经济技术梯度关系,对农业功能区内部资源的配置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尽管农业功能区内部不尽相同,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分工关系,形成协调一致的功能,使得它们形成完整的农业功能区。
以城市为核心,围绕它周围分布的各种农业地域单元,都主要以服务这一大城市为主要功能目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形成一个农业功能区。
面向国内外市场,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农业综合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农业区域的等级
农业区域是有一定等级、层次的。
农业区域作为一个地域单元,地区范围有大小,农业结构繁简不一,经营规模也各不相同,组成一个等级层次体系。
一般来说,等级越高的农业区域,所占面积范围越大,农业结构就越复杂,主要着重于农业部门结构(如农牧结构、农林结构等)。
等级越低的农业区域,所占面积范围越小,农业结构就越简单,主要着重作物结构、养殖结构。
国家农业区域面积规模比省级农业区域大,农业结构比较复杂,农业部门比较多;省级农业区域农业结构又比县级农业区域复杂,县级农业区面积比较小,农业结构比较简单。
每一级农业区域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农业区域,下一级农业区域是上一级农业区域的组成部分。
国家农业区域包含若干个省级农业区域,省级农业区域包含若干个县级农业区域。
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域具有不同的服务对象,但相同等级的农
业区域其农业内容不同,服务对象亦不同。
各种各类农业区域在地面的分布,反映了农业生产上的地域差异和农业的地域分工。
实际上,中国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还未形成公认的农业区域等级体系。
尽管如此,农业区域等级体系的客观存在性还是公认的,这种思想也自然要贯彻在整个农业区域研究的过程中。
3.农业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
地球表面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特点。
但在一定范围内则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这些是形成农业区域的前提。
农业区域的构成是以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为基础的。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动、植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主要是劳力、畜力资源和生产设备及各种物质投入。
农业资源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农业资源。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农业生产特点,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
农业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既要从农业对空间的依赖以及空间的差异性去理解,也要从农业活动的本身,由自然分工到专业化劳动地域分工,由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市场经济等方面去理解。
农业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条件依赖性。
各种具体农业活动对特定的地域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可能有利于某些部门和作物,不利于另一些部门和作物。
实现地域分工便可以在不同地区尽可能多地安排最有利的部门和作物,少安排不利的部门和作物,做到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地区的生产潜力,可以用最少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并促进各部门生产更快地发展。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了农业的地域分异。
农业生产赖以生存发展的光、温、水、土等农业基本资源要素具有稀缺性和时空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常态下是无法随心所欲地自由流动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特定的措施,引导某些自然资源的流动成为可能,但这种流动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农业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的均衡化,构成了农业地域分异的自然基础。
空间距离是农业区域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
有空间就有距离,克服距离就要产生成本,即空间成本。
随着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空间距离对农业活动的制约会不断弱化。
但只要距离存在,生产要素的流通和聚集经济的形成,就会产生费用和时间支出,农业在区域上的平均分布不可能也无必要。
因此,空间距离与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共同构成了农业区域存在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区域的形成要素论
农业区域是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自然、经济、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资源、市场、区位、技术、环境、政策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地作用于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过程。
多因素形成的交集是最优农业区域配置所在,用图6-1中的长方形表示。
其中,资源禀赋是农业区域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发展平台,市场需求是农业区域形成发展的原动力,市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决定农业区域的兴衰,资源和市场共同构成农业区域的本底系统,用图6-1的两椭圆交集表示;而政府政策因素主要通过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的调控来影响农业区域的布局、规模和竞争力,政策属于农业区域形成发展的控制系统,弹性比较大,用图6-1虚线圆表示;在现代农业区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区位条件、技术进步和生态环境因素又常常通过资源和市场因素从不同方面作用于农业区域的形成,技术、区位和环境共同构成农业区域的生产转换系统。
农业区域的形成有利于
图6-1 六要素模型
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产业链的发展,而技术体系、产业链的完善又反过来影响着农业区域优势的实现和提升。
(一)资源因素
农业是人类和自然界打交道的生产部门,同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农业生产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也就是农产品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生理过程,都受到周围的自然环境,特别是光、热、水、土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农产品对其生长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特定地域的农业自然条件对于特定作物和畜禽而言,有最适宜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之分。
正是农业生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带发展必须首先遵循农业自然资源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布局。
农业生产向生态适宜地域集中,能够保证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优的品质,从而可以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经济活动,也不至于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农产品生产的集中能否形成农业专业化区域,还取决于适宜区的空间集中程度和总体规模,取决于相关地区的人均资源拥有量。
(二)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规模、结构差异及其变化对农业区域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影响,它与资源因素共同构成农业区域的本底系统。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人大多数倾向于食用植物油和植物性高蛋白食品,美国大豆消费猛增,加上对鸡饲料的大规模需求,加速了其大豆带的扩张,大豆生产以挤占其他作物的方式迅猛发展。
各种农产品的需求结构不同,对农业布局有不同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区域的形成及规模。
粮食属于刚性产品,自给比例高,粮食耐储运,区际流通量比较大,粮食生产布局可以远离消费中心。
蔬菜商品率高,收入弹性较高,其消费量与人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同时,该种产品要求新鲜,产品的保鲜程度对价格影响很大,因此,其布局则尽可能接近消费中心。
经济作物商品率高,主要为轻工业提供原材料,必须与轻工业发展品质要求相适应才能发展,其布局尽可能接近加工企业。
(三)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交通区位和贸易区位。
主要通过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变化等途径影响农业区域的形成。
交通区位对农业区域的规模和布局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不同的运输条件和运输方式所形成的交通区位、运输成本是不一样的,运输成本太高、交通不够便利的地区,会使具有适宜性的农业资源生产变得经济上不可行,即使有生产某种农产品的资源优势,也很难转化为商品比较优势。
因此,
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或靠近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的地区布局,就能更有效地转化、发挥区域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优势。
贸易区位是外向型农业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域分工关系密切,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趋势,对农产品市场及其国际贸易影响很大,主动参与国际市场也是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不同地区对外空间的区位条件也各不相同。
自然,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首先就具有更为有利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区位优势。
(四)技术因素
一项技术创新可以振兴一个产业,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改善农业资源环境质量、改变市场需求等途径作用于农业区域的形成。
对农业区域产生直接影响的技术进步因素,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技术和贮运、加工、销售技术等方面。
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技术创新,可以突破农业区域发展的时空约束。
通过农作物品种改良,加速各种抗逆品种、优质专用品种的研制与推广,可以使该种产品的生态适宜性扩大,显著改变产品的生产空间分布格局;农膜和新农具的应用、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有利于赶抢农时,可以充分利用全年的农作物生长期,一定程度上也能扩大农业区域的规模和范围,中国黄淮海地区棉花与小麦套种,就是对生长期更加充分利用的结果。
储运、加工、销售技术创新,将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农业区域。
通过运输工具的改善,能够缩短农产品的经济运距,降低运费而减少生产成本,由此扩大由利润因素限制的农业生产区域;储运技术的发展改善了鲜活农产品的区位条件,扩展了市场空间范围,使其生产布局有可能向生态最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新的农业区域;加工技术的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开拓新的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加工原料的品质要求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农业区域的品种结构和规模。
(五)环境因素
农业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因素关系密切,环境因素也主要是通过影响农业资源质量和市场需求等方式作用于农业区域的形成。
在农产品短缺的时期,中国曾出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开荒造田,人为地扩大了农业带的分布范围。
然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显现,人们对生态平衡、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业面源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农产品数量、品质有要求,
而且对生产农产品的环境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加倍关注生产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状况,原产地环境因素在农业区域形成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同时,人们也逐步开始反思以往的土地过度开垦、无机农业,提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中国农业区域界限的调整。
(六)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主要通过营造制度环境,多路径作用于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按自由放任和干预来简单划分政府的角色已经过时。
在农业区域建设中夸大或忽视政府的因素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正是基于此,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介入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和比较不断修改和完善其政策和法律,通过创造一个提高竞争力的经济环境来影响农业区域的空间位置和规模,进而促进优势农业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政府合适的角色是市场竞争的催化剂,虽然不可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造出竞争性的农业区域,但可以在创造一个农业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环境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政府重要的职能应当是鼓励竞争,竞争越激烈,竞争主体的竞争力越强。
但是农业是一个竞争力比较弱的基础产业,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最理想的状态是所有竞争主体的竞争力水平普遍提高,但也有可能只有少数竞争主体的竞争力提高,而大多数竞争主体的竞争力下降。
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国外农产品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则有可能出现“国内竞争,国外得利”的局面。
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面对强势竞争对手,政府实施竞争自由化政策有可能使农业这种弱势产业衰退、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