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实录
长垣一中初中部文综组康利芳
[新课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真想用一个小游戏来测测大家。
(小蜜峰游戏)抓住他人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十年二十年后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被抓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一定是善于合作、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好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看看那时的领军人物是如何做的。
[新课学习]
一、自读文本梳理知识
1.文景之治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
(2)措施:汉高祖和后继者均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注重发展;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
2.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
A 客观:汉初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
B 主观:汉武帝。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A 政治上:接爱的建议,实行。
B 思想上:接受的建议,实行。
C 文化上:在兴办,大力推行教育。
(3)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
二、深层探究合作交流
1.西汉初社会状况怎样?汉高祖、文帝景帝又是如何亲力亲为的?
2.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3.唇枪舌战:话说秦始皇和汉武帝!
三、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学习汉朝,我们还得从秦朝说起。
有人说秦始皇是迎祥祈福的阿拉丁神灯,却有一位老
人泪水汪汪地说他是充满邪恶的潘多拉魔盒。
(播放相关视频)看过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
(一组展示:分析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
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西汉初该是什么样的状况?汉初的几代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二组展示:汉初经济萧条 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
(三组表演:汉武帝发现主父偃 董仲舒 卫青)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呢?(四组图解:推恩令)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董仲舒也给汉武帝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五组表演;诸子百家觐见 儒家胜出)于是,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六组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西汉的大一统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功劳吗?否也!相信水涨船高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到汉武帝时期,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西汉才进入鼎盛时期。
其实,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同学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到了高中大学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扬帆远航!
(播放《汉武大帝》片段)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而毛泽东同志却这样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秦始汉武又是什么样子呢?(七八组辩论:话说秦始皇汉武帝)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汉武帝则实现了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大一统,把西汉带入一个鼎盛时期。
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四、反馈检测 查漏补缺
基础测试
1.“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 其中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秦—西汉 B. 西汉—东汉 C .东汉—三国 D .三国—西晋
2.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所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
实行推恩令前一 位诸侯王的封地
实行推恩令后这位诸 侯王及其子弟的封地
源于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3.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学子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A .长安
B .洛阳
C .咸阳
D .开封
能力提升
1.图一人物是谁?他统一全国的时间是那年?他在位期间修建的伟大工程有哪些?
2.图二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上述人物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上述人物在地方为了加强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两位帝王在治国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在今天有何借鉴作用?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历史就像一条湍急的河流,我们则坐在中间的船上,看到两边的景物在不断地向后移动,却不知道背后是谁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对于汉武帝等人来说,他们也只是以本能的方式觉察到了历史的进步并做出了伟大的事业。
那么,今天的我们能否变得更加理智一些呢?我们不妨主动回过头去,去寻找历史的真相,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这个,恐怕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图一
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