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压轴卷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金华市重点中学2024届高考压轴卷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下列有关生命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鱼在夏季的黎明时分常常浮头,原因是黎明时分水中溶解氧不足
B.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死亡的肌细胞不能为微生物提供养分
C.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
D.破伤风杆菌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原因是伤口深处氧气缺乏
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
他们推测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能作为癌症的一种化疗药物。
他们对二氯二乙胺作用于癌细胞的适应浓度进行了探究。
下列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实验设计思路,其中正确的是()
A.取小鼠肝脏的肿瘤细胞为实验组,正常肝脏细胞为对照组
B.将实验组细胞放在含有不同浓度二氯二乙胺的生理盐水中进行培养
C.在进行细胞培养时应放在25℃恒温箱中培养,并保证氧气浓度正常
D.实验开始时和实验结束后都要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每组细胞进行计数并记录
3.某种动物种群的Nt与Nt+1/Nt的关系如图所示,Nt为该种群第t代的种群数量.Nt+1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数量。
不考虑迁入与迁出。
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当Nt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当Nt为c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多
C.当Nt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当Nt为b时,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数量与第t代相同
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溶解组织中的脂肪
②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可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
④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H 218 O ,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 O
⑤鉴定DNA 时,将溶解的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可看到紫色反应
A.无正确项B.只有一项正确
C.有两项正确D.有三项正确
5.如图①②分别表示不同的细胞,A表示相应物质。
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A.①效应T细胞②靶细胞,A抗体
B.①传出神经元②肌肉细胞,A神经递质
C.①胰岛B细胞②肝细胞,A胰岛素
D.①甲状腺细胞②垂体细胞,A甲状腺激素
6.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垂直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7.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时,用健那绿染色前需要先用盐酸处理
B.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都可作为对照组
C.不可用绿色植物成熟叶肉细胞进行细胞失水和吸水的观察实验
D.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CO2的生成,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8.(10分)关于生产生活中的科学道理,表述错误的是()
A.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
B.园林工人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抑制侧芽生长
C.“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这种“气”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D.“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
……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
”黄泥吸附小便中的吲哚乙酸,促进枝条生根
二、非选择题
9.(10分)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染色体为2n=24,约有17000多个基因)细胞作材料,通过显微镜技术研究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请回答:
(1)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也有人提出“染色体在基因上”,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染色体在基因上”假说不成立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已知蝗虫体色的黑色由隐性基因控制,但不知道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现欲通过调査方法初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①方案:寻找种群中足够数量的黑色蝗虫个体进行调査,统计__________。
②请写出预测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14分)PD-1是表达在多种活化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L1是一种能够与之结合的蛋白质(见图1)。
PD-1和PD-L1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的PD-L1(见图2)。
(1)请写出题干中未使用过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五个术语(专业名词)。
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已研发出针对PD-L1的单克隆抗体(mAb)。
结合图1信息,mAb能治疗肿瘤是因为使用mAb时,mAb 通过与_________ 结合,阻止了__________结合,从而______________ 。
(3)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剂量的mAb对有的肿瘤患者治疗有效,有的无明显效果。
请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百分之四十到六十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土壤中的细菌有的能分解纤维素,有的细菌则不能,其原因是前者能分泌____________。
纤维素最终被水解为____________,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2)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设计,下列流程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土壤取样→挑选菌落→样品稀释→平板划线
B.土壤取样→梯度稀释→选择培养→挑选菌落
C.土壤取样一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D.土壤取样→梯度稀释→平板划线→选择培养→挑选菌落
(3)土壤取样要选择____________的环境。
在实验室筛选时,与从热泉中筛选Tap细菌的原理相同,即人为提供____________,同时抑制或阻止____________。
(4)下图若为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配方,此培养基配方中的“某成分”应为____________。
此培养基为
____________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划分)。
12.果蝇是遗传学的良好材料。
现有某性状的野生型和突变型雌、雄果蝇(突变型仅有雄蝇),某研究小组从中选取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第1组第2组第3组
杂
交实验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
↓
野生型雄蝇
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
↓
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
1 : 1
野生型雌蝇×野生型雄蝇
↓
野生型雌蝇:突变型雄蝇:野生型雄蝇
2 : 1 : 1
该性状仅受一对基因控制,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l)从实验结果还可推断突变型对野生型为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决定该性状的基因___位于(填“常”或“X”)染色体上。
若用A、a表示该基因,第1组和第2组杂交实验中母本的基因型依次是____。
(2)第1组和第2组杂交实验的子代都没有雌蝇出现,请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____。
(3)第3组实验,F1果蝇群体中控制突变性状的基因频率为____,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
1、B
【解析】
在夏季的黎明时因为水中的溶解氧比较低,所以鱼在此时常常浮头,A正确。
微生物难以在腌制的肉上繁殖,原因是腌制时的外界溶液渗透压很高导致微生物失水而死亡,B错误。
带芽插条比无芽插条容易生根,原因是插条上的芽能够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C正确。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容易在锈钉扎过的伤口深处繁殖,D正确。
2、D
【解析】
分析题目可知,本题是通过实验研究癌症治疗的方法,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由实验目的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二氯二乙胺,因变量是癌细胞增殖的数量。
【详解】
A、应该是含有肿瘤细胞的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二氯二乙胺溶液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A
错误;
B、应该是将细胞放在培养液中培养,B错误;
C、动物细胞的培养应该在37℃恒温箱中培养,C错误;
D、对于细胞的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实验前后实验后都计数并记录,D正确。
故选D。
3、B
【解析】
分析曲线图:N t+1与N 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N t+1与N 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N t+1与N 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据此答题。
【详解】
A、当N t为a时,N t+1/N t小于1,后一年的种群数量少于前一年,说明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确;
B、由b~eN t+1/N t大于1,种群数量越来越多,当N t为e时,该种群的数量最多,B错误;
C、当N t为d时,N t+1/N t大于1,种群数量越来越多,推知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
D、当N t为b时,N t+1/N t等于1,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数量与第t代相同,D正确。
故选B。
4、B
【解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探究pH对酶活性时,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pH;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应该是不同的温度;二苯胺可与DNA在水浴条件下反应呈蓝色。
【详解】
①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①错误;
②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可与未发生质壁分离前的原生质层的形态和位置形成对照,②错误;
③由于H2O2溶液不稳定,在高温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作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的材料,③错误;
④小鼠吸入18O2,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可以进入水中,水再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可以进入二氧化碳中,故可以在其尿液中可检测到,呼出的CO2可能含有18O,④正确;
⑤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时,在沸水浴条件下溶液呈蓝色,⑤错误。
只有一项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探究影响教材基础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A
【解析】
抗体不是由效应T细胞分泌的,且效应T细胞直接与靶细胞结合,A错误;在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肌细胞),B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细胞中物质的氧化分解和肝糖原的形成,C正确;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以作用于垂体细胞,抑制其分泌活动,D正确。
6、C
【解析】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分析图示,图1表示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随着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增加。
【详解】
A、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表现出垂直结构,B错误;
C、看图可知: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C正确;
D、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的体积增大,D错误。
故选C。
7、B
【解析】健那绿属于活体染色剂,染色前不需要用盐酸处理,A项错误;在“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清水组和缓冲液组相互对照,都可作为对照组,B项正确;绿色植物成熟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位于原生质层中,可根据细胞中绿色的位置判断质壁分离及复原,C项错误;酵母菌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是否生成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但可以用澄清石灰水的浑浊情况判断二氧化碳生成的多少,进而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项错误。
8、B
【解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A正确;
B、定期修剪绿篱,减去顶端,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侧芽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生长,B错误;
C、木瓜会释放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C正确;
D、小便中含有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可以促进枝条生根,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9、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染色体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而基因不能;基因比染色体小;控制性状的基因的个数比染色体的数目多雌雄个体数量比若后代黑个体的雌雄数量相当,则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后代黑个体的雌雄数量有明显差异(黑色雌性数量少于黑色雄性数量),则控制黑色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解析】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即表现出伴性遗传的特点。
2、应用统计调查判断基因位置方法:统计具该性状的个体,观察该性状在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中的比例,看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如果具有显著差异,则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分为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伴Y遗传,若是隐性性状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是伴X隐性遗传,如果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是伴X显性遗传,如果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则是伴Y遗传;如果在雌雄个体间的比例无显著差异,则是常染色体遗传。
【详解】
(1)萨顿在观察蝗虫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从而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因为染色体可在显微镜下观察,而基因不能,故基因比染色体小,控制性状的基因的个数比染色体的数目多,故可判断“染色体在基因上”假说不成立。
(2)已知蝗虫体色的黑色由隐性基因控制,要判断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
可寻找种群中足够数量的黑色蝗虫个体进行调査,统计雌雄个体数量比。
若后代黑个体的雌雄数量相当,则控制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后代黑个体的雌雄数量有明显差异(黑色雌性数量少于黑色雄性数量),则控制黑色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常染色体遗传、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通过调查统计方法确定基因的位置,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应用调查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0、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巨(吞)噬细胞、呈递、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效应B 细胞(浆细胞)、记忆T 细胞、记忆 B 细胞、抗体等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PD-L1 与T 细胞表面的PD-1 解除对T 细胞的抑制,使效应T 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如果病人甲的肿瘤细胞能大量分泌PD-L1,其体内的PD-L1 浓度会高于病人乙(肿瘤细胞分泌PD-L1 的量少或不分泌)。
因此,相同剂量的mAb 不能使甲病人体内的
PD-L1 全部被mAb 特异性结合,那么肿瘤细胞仍有可能抑制T 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
【解析】
分析题中信息: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PD-Ll蛋白质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而肿瘤细胞表面的 PD-L1 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 PD-L1,还分泌出大量 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质结合,会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抑制特异性免疫的发生,有利于肿瘤的生长和存活。
【详解】
(1)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题干中提到了T淋巴细胞,未使用过的特异性免疫过程的专业术语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原、巨(吞)噬细胞、呈递、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效应 B 细胞(浆细胞)、记忆T细胞、记忆B细胞、抗体等。
(2)根据题中信息“针对PD-L1 的单克隆抗体(mAb)”,说明单克隆抗体(mAb)能特异性与PD-L1结合,因此结合图 1 信息可知,单克隆抗体(mAb)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阻止了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的结合,从而解除对T细胞的抑制,那么特异性免疫就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效应T细胞对肿瘤细胞能够发挥有效的杀伤作用,避免肿瘤的形成。
(3)根据题意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数量较多,更有一些类型的肿瘤细胞除了表面有PD-L1,还分泌出大量PD-L1。
如果病人甲的肿瘤细胞能大量分泌PD-L1,其体内的PD-L1 浓度会高于病人乙(肿瘤细胞分泌PD-L1 的量少或不分泌)。
因此,相同剂量的mAb不能使甲病人体内PD-L1全部被mAb特异性结合,那么部分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PD-1蛋白的结合,仍有可能抑制T 细胞的正常功能,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会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发生,导致治疗无明显效果。
【点睛】
本题以T 细胞的作用机理为信息,考查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图示获取有效信息,理解T细胞的作用机理,结合单克隆抗体作用解决问题。
11、纤维素酶葡萄糖 C 纤维素丰富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其他微生物生长纤维素粉液体
【解析】
微生物分离的基本步骤为配制培养基、接种、培养、筛选等。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常用到培养基。
培养基是指供给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或组织)细胞生长繁殖的,由不同营养物质组合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等几大类物质。
培养基既是提供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增殖的基础物质,也是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生存环境。
培养基种类很多,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通常需要加入琼脂凝固;根据培养功能可分为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
培养基配成后一般需测试并调节pH,还需进行灭菌,通常有高温灭菌和过滤灭菌。
培养基由于富含营养物质,易被污染或变质。
选择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理化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
具有只
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功能。
【详解】
(1)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分泌纤维素酶,纤维素最终被水解为葡萄糖。
(2)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稀释涂布平板→挑选菌落。
(3)由于要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因此土壤取样要选择纤维素丰富的环境。
在实验室筛选的原理是人为提供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使目的菌株成为优势种。
(4)此培养基用来筛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配方中的“某成分”应为纤维素粉。
此培养基不含琼脂,为液体培养基。
【点睛】
熟悉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隐性X X A X A X A X a突变型雄果蝇产生的含X a的配子不能成活(或无受精能力),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其它答案合理可得分)1/3 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3:1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该题主要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其绘出遗传图解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
(1)在第1组的杂交实验中,野生型个体和突变型个体杂交,子代全部表现为野生型,由此可知野生型为显性性状,突变型为隐性性状;在第3组的杂交实验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杂交,后代中只有雄性出现了突变型,可以观察到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第1组的杂交后代中只有野生型个体,推测母本应该为纯合子,基因型为X A X A,而第2组中野生型和突变型个体的比例为1:1,符合测交实验比,因此可知母本应该为杂合子X A X a;(2)前2组中母本均为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型也不相同,但父本全为突变型,且后代中没有雌性个体可以推测应该为父本产生的含X a的配子不能成活(或无受精能力),只有含Y染色体的精子参与受精作用;
(3)第3组实验中根据表现型和子代的分离比可以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X A X a和X A Y,该过程中不存在致死现象和突变,因此子代中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为1/3;F1的果蝇随机交配,因此使用棋盘法计算,该过程中产生的雌配子为X A:X a=3:1,雄配子X A:Y=1:2(X a雄配子致死),所以雌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后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野生型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突变型雄果蝇=2:3:1。
【点睛】
该题的重点为考察了伴性遗传的基本规律,根据给出的杂交实验的亲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基因型及遗传特点是突破点。
其中要结合配子致死的情况分析前两组子代中没有雌性个体产生是本题的难点。